葉海東 王 豐 指導 劉 剛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北京 100035)
腰痛痹證是骨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主要癥狀以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造成患者翻身、行走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腰椎退行性骨關節病。筆者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正骨術”第5代代表性傳承人劉剛主任,采用宮廷正骨熥藥對腰痛痹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院門診患者344例,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腰椎骨關節炎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72例,男性57例,女性115例;年齡 41~87 歲,平均(57.20±12.60)歲;病程 7 個月至 33 年,平均(6.80±2.10)年。 對照組172例,男性55例,女性 117例;年齡43~85 歲,平均(55.30±11.60)歲;病程 6 個月至 27 年,平均(6.90±1.62)年。 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宮廷正骨熥藥熱敷治療,10 d為1療程。藥物組成:續斷、雞血藤、補骨脂、木瓜、海螵蛸、透骨草、伸筋草、防風各15 g,紅花、乳香、羌活、獨活、牛膝、杜仲、桂枝、血竭、附子各12 g。使用方法:(1)縫制2個30 cm×20 cm的布袋,將上藥1劑倒入容器中,加入酒精含量>50%白酒100 mL,將藥末與白酒攪拌均勻,分裝入2個布袋中制成2個藥包待用;(2)將藥包放入蒸鍋中加熱,蒸熱后取出1個放于患處熱敷,另1藥包鍋中待用;5 min后,將另1藥包取出放于患處熱敷,并將已冷卻的藥包重新加熱待用,如此反復;(3)熱敷1 h后,將用過的藥袋放置在陰涼通風處晾干,備日后治療使用,可反復使用5次。對照組予雙氯芬酸鈉腸溶緩釋膠囊(海南普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656)100 mg口服,每日1次;同時佩戴腰圍,大小、松緊度以患者舒適為宜。10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1]痊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復。好轉:腰痛減輕,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勞累后仍覺疼痛不適。無效:腰痛無明顯減輕,活動受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Ridi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腰痛痹證屬中醫學“骨痹”范疇,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諸病源候論·風痹候》指出“痹者,風寒濕之氣雜至,合而成痹也”。由此可見,腰痛痹證的病機,內因為肝腎虧虛,正氣不足,外因為感受風寒濕邪致病[2]。
宮廷正骨熥藥,做為“宮廷正骨”流派的傳統用藥,在我院應用已有數十年,具有中醫特色突出、臨床療效優良的特點,治療腰痛痹證效果尤佳。2007年,劉剛教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宮廷正骨”第5代代表性傳承人,依托北京市中醫藥科技項目基金,將宮廷正骨“熥藥”對腰痛痹證的治療效果進行了驗證、整理、總結。本方具有補肝腎、祛風濕、散寒通絡之功。方中以杜仲、續斷為主,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赤芍、血竭等活血通絡;防風、羌活等祛風止痛;透骨草、伸筋草等通痹止痛;桂枝、附子等,溫經通脈。藥物經加熱熏蒸后,行腰部熱敷,有效成分通過皮膚、經絡滲透,直達病所,發揮效用。現代醫學已證實,上述諸藥,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炎性分泌物吸收的作用。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宮廷正骨“熥藥”突出了傳統中醫藥在日常衛生保健中的優勢,具有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療效顯著的特點,值得深入研究。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 王豐,伍曉靖.骨科熥藥汽霧透皮療法治療寒濕阻絡型晨僵91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7,16(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