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平
(北京軍區總醫院263臨床部,北京 101149)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癥,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病情反復發作,屬皮膚科的疑難病之一。筆者采用金蟬止癢顆粒加西替利嗪治療260例濕疹患者,同時與200例單用西替利嗪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入選460例濕疹患者均為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北京軍區總醫院263臨床部門診患者,符合濕疹急性期的診斷標準[1],采用單盲、平行、對照的原則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0例,男性150例,女性110例;年齡16~80歲,平均43.22歲。對照組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齡16~75歲,平均42.3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服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每晚1次,外用哈西奈德乳膏,早晚各1次;治療組加服金蟬止癢顆粒,每次16 g,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3周。分別于初診當日、用藥第7、14、21 d對患者臨床表現進行記錄,不到21 d治愈者注明服藥日期。
1.3 觀察指標 包括瘙癢、紅斑、滲出、浸潤、苔蘚化、角化、脫屑等。各項指標在評估時按4級評分法進行(0分為無,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重度)。
1.4 療效標準 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治愈:積分下降指數大于95%。顯效:積分下降指數為60%~95%。好轉:下降指數為20%~59%。無效:積分下降指數不足20%。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4.0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評分治療后均改善明顯(P<0.01),治療組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濕疹急性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
2.3 不良反應 金蟬止癢顆粒的不良反應輕微,少數患者出現口干、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頭昏,停藥后可消失。
濕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確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還不明確。中醫學認為,濕疹急性期乃因稟賦不耐,風濕熱客于肌膚而成,或因脾失健運或營血不足,濕熱稽留,以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其治療應本著標本兼顧、內外并治的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原則。既重視風濕熱的標證表現,又重視脾失健運的根本原因[2]。金蟬止癢顆粒的成分為金銀花、梔子、黃芩、苦參、黃柏、龍膽草、白芷、白鮮皮、蛇床子、蟬蛻、連翹、地膚子、地黃、青蒿、廣藿香、甘草,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適用于濕熱內蘊所引起的皮膚瘙癢。本觀察提示,金蟬止癢顆粒聯合抗組胺藥的使用,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有效率,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應用。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25-731.
[2] 范瑞強,鄧丙戌,楊志波.中醫皮膚性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3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