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久菊 羅光宇 杜再坪
(1.四川省什邡市中醫醫院,四川 什邡 618400;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腫瘤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常出現如骨髓抑制、乏力、頭暈、易感冒等不良反應。筆者采用藥物灸預防消化道腫瘤患者化療出現骨髓抑制,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什邡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住院患者60例,所有患者Karnofsky法評分均>70分。化道腫瘤診斷及病情分級均符合內科學第7版教材標準[1],并且符合以下條件:(1)消化道腫瘤手術后或未手術需要并符合化療條件的患者;(2)化療的方案均為 folfox 方案[2];(3)無并發其他血液系統疾病。60例患者根據入院先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5~69歲,中位年齡51歲;其中胃癌3例,大腸癌25例,食管賁門癌2例。對照組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8~66歲,中位年齡50歲;其中胃癌4例,大腸癌25例,食管賁門癌1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5-FU(五氟尿嘧啶0.5 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第1~5日靜脈滴入,每次靜滴時間大于8 h);LOHP(奧沙利鉑)85 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第1日靜脈滴入,靜滴時間大于3 h,共治療5 d。治療組于化療開始時進行藥物灸。灸藥準備及灸法:將擬定藥物(當歸10 g,干姜10 g,白附片10 g,肉桂10 g,血竭 4.5 g)打成極細粉末,以白醋調成泥狀備用。神闕穴及周圍皮膚常規消毒,將備好的中藥泥填于神闕穴中,以膠布蓋于上面并固定,另以艾條1只點燃,插在灸盒中,將灸盒置于神闕穴上。填在神闕穴中的中藥泥每24 h更換1次,艾灸時間每日連續灸2 h。對照組除不進行藥物灸外,其他治療與治療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兩組于治療前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觀察兩組化療后第7日、第14日、第21日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計數的變化情況。毒副反應按文獻[1]的標準進行分級。
2.1 兩組毒副反應情況比較 見表1。治療組患者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輕微,集中在0~Ⅰ級,乏力的程度也輕,集中在0~Ⅰ級,惡心嘔吐的程度集中在Ⅱ~Ⅲ級。而對照組患者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較重,集中在Ⅰ~Ⅲ級,乏力的程度較重,集中在Ⅱ~Ⅳ級,惡心嘔吐的程度集中在Ⅱ~Ⅲ級。

表1 兩組治療中毒副反應情況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比較 見表2。治療組患者經化療后,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減少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對照組則明顯減少(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比較(×109/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比較(×109/L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
化療藥物以其不同機理不僅能殺傷腫瘤組織,同時也對正常組織細胞與機體臟器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用,并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臨床上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全身乏力等,從而影響化療的繼續進行。因此,防治化療所導致的毒副反應對癌癥治療尤為重要。
筆者對化療可能引起的毒副反應,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用中藥組方并采用中醫適宜技術的方法進行預防。當歸既補血,又活血;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血竭活血化瘀、止血;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入腎經;白附片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及其萃取物阿魏酸鈉和當歸多醣對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機體也有免疫調解和恢復作用。當歸對健康人的淋巴細胞轉化也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有抗炎、抗癌作用;干姜對胃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還有鎮吐抗炎、鎮痛、抗血栓作用;血竭總黃酮對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肉桂具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對消化器官有保護作用。神闕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艾灸刺激合并施藥于神闕穴,協同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本次研究表明該方法對骨髓造血系統具有保護作用,對機體的免疫功能也有增強作用,較好地防治了化療所導致的骨髓抑制。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孫燕,周繼昌.臨床腫瘤內科學手冊[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