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艷 張學紅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筆者近年來采用利多卡因加地西泮或維生素B1、維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面肌痙攣,收效良好?,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承德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面癱患者75例,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中面神經炎[1]的內容制定。全部病例均為周圍性面癱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的后遺癥患者,均為后遺面肌痙攣。部分患者伴有面肌萎縮、口眼聯動征,鱷淚征等,均為經過中西藥物治療失敗者,除外原發性面肌痙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17~70歲,平均40.50歲;病程6個月至7年,平均2.52年。對照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9~68歲,平均39.75歲;病程6個月至6年,平均2.25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取面肌痙攣局部之穴位,如眼周及前額痙攣取陽白、絲竹空、太陽、四白等;面頰部痙攣取下關、顴寥、巨寥;口角抽動取地倉、大迎、頰車等;痙攣牽連頸部取風池、扶突等穴,用2%利多卡因1 mL加地西泮針劑10 mg混合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藥液,局部常規消毒,每穴點注射0.2 mL左右,隔日1次;伴面肌萎縮者用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針劑各1 mL混合后,每穴注射0.2 mL左右,隔日1次,5次為1療程。穴位可互相交替使用。一療程后休息4~7 d后,再行第2療程。對照組采用傳統針灸。取太沖或陽陵泉、合谷及患側常用腧穴如地倉、頰車、下關、太陽、陽白、四白、迎香、風池等針刺。合谷,太沖,陽陵泉,風池等穴用瀉法,其余腧穴平補平瀉,留針20 min。病久者結合艾條溫和灸,或加用電針刺激10~15 min,每日1次,10 d為1療程,休息4~7d行第2個療程。兩組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 顯效:面肌痙攣或口眼聯動癥消失,面肌萎縮或鱷淚癥好轉,兩側面部趨于對稱,雙眼臉裂接近正常。有效:面肌痙攣或口眼聯動癥好轉,面肌萎縮停止發展,開始逐步恢復,鱷淚癥等好轉,兩側面部外觀有改善但仍不對稱,雙眼臉裂仍不等大。無效:癥狀不變化,或痙攣及聯動癥雖有好轉,但停止治療后又復發如初。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n(%)]
周圍性面癱患病治療超過6個月以上未愈者,一般認為即屬于后遺癥階段。而后遺癥為中西醫治療的難點,尚無特效療法。后遺癥中以面肌痙攣、萎縮和到錯、口眼聯動癥最為多見,一般認為系面神經纖維恢復、再生時發生錯誤生長,“短路”相接造成某些神經肌肉接頭點異常興奮而發生,這點與原發性面肌痙攣等發生機理不同。
應用利多卡因加地西泮針劑穴位注射,可抑制局部神經肌肉異常興奮,緩解痙攣,加之維生素B1、B12針劑具有神經營養作用,可促使面肌萎縮恢復,結合局部腧穴的通經活絡、養血榮肌的作用,以達到止痙榮肌的目的。應用于臨床,其操作簡便,方法可靠,無明顯毒副作用,療效優于傳統針灸方法,值得臨床使用。
[1] 上海第一醫學院華山醫院.實用神經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