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華 黃 萍
(重慶市南岸區中醫院,重慶 400060)
筆者近年在西醫常規基礎上加用四妙丸加味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并與單純西藥治療者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98例為重慶市南岸區中醫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痛風急性發作門診及住院患者,均按文獻[1]確診。其中男性96例,女性2例;年齡38~52歲,中位年齡42歲;均為無明確誘因出現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活動障礙,起病均較急,病程1~2周。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9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服秋水仙堿、別嘌醇、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等,治療組加服四妙丸加味:蒼術20 g,黃柏20 g,薏苡仁20 g,川牛膝 10 g,赤芍 10 g,滑石 15 g,土茯苓 15 g,乳香 10 g,沒藥12 g,桑枝20 g,炙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900 mL,分3次服用。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根據臨床經驗自擬標準。痊愈: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皮溫及血尿酸值恢復正常(成人男性血尿酸值<430 mmol/L,女性<360 mmol/L)。 有效:關節紅、腫、熱癥狀消失,偶有功能活動受限,成人血尿酸值偏高或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紅腫熱痛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血尿酸值持續不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t檢驗與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隨訪6個月,對照組出現肝酶譜異常4例,腎功能不全2例,復發5例。治療組無肝腎功能損害、無復發。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長期飲酒、過食肥甘厚味,肥胖、遺傳、代謝障礙性疾病、腎性疾病等因素的影響,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越來越多。常規治療方法主要為抗炎鎮痛對癥處理,配合促進血尿酸排泄以及抑制尿酸生成藥物,雖然見效快、癥狀緩解迅速,但病情易反復,藥物不良反應明顯,嚴重者可導致藥物性肝腎功能衰竭,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現代醫學之“痛風”,類似于中醫學“痛風”、“歷節”等病,系風寒濕邪侵襲機體,痹阻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前期以濕熱、瘀熱為多,病久多見肝腎陰虛[1]。本觀察中,患者表現為濕熱郁結痹阻經絡,故選用四妙丸方,重用蒼術、黃柏,取其清熱解毒、燥濕祛風之功,為方之君藥;滑石、薏苡仁、土茯苓重在祛風除濕、利關節、利尿,增強君藥的燥濕祛風之力,為方之臣藥;乳香、沒藥、赤芍、桑枝,功在行氣活血、祛瘀止痛,輔佐君、臣藥的功效;配川牛膝,取其通利諸經、利關節、引諸經濕熱下行之功;配炙甘草以緩和藥性、調和諸藥,共為使藥。全方共奏清熱解毒、祛風燥濕、消腫止痛之功,安全性好,不失為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期之良劑,較單純西醫治療更有優勢。
[1] 張安楨,武春發.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