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志,孫繼忠,李建東
(大連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遼寧大連116024)
1986年德國P.Grunberg采用納米技術,對Fe/Cr/Fe 3層膜結構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在兩鐵磁層之間存在反鐵磁耦合作用[1].1988年法國A.Fert的研究小組將Fe和Cr交替制成多層超晶格薄膜,發現了外磁場引起材料的電阻變化率十分明顯即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簡稱GMR)效應[2].GMR效應的發現,導致了新的自旋電子學的創立.目前,GMR傳感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4],基于GMR效應的相關物理實驗也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得到開展[5-6].但由于不同方向外磁場以及不同環境溫度對GMR器件的特性影響如何報道不多,同時GMR傳感器測量電流時,有時需要加磁偏置,而如何選擇磁偏置使測量效果最佳也十分重要.為此,筆者對多層膜GMRAA002在不同方向磁場和溫度下的磁阻特性進行了實驗研究和分析,并且通過GMRAA002在不同磁偏置時對導線電流的測量,給出了電流測量效果最佳的磁偏置,從而為學生開展GMR的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參考.
GMR效應可以由N.F.Mott的兩電流模型[7]給出相應解釋.根據Mott理論,鐵磁材料的傳導電子可分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2類電子,2類自旋電子在2個近似獨立的通道內輸運,總電流為兩通道的電流之和,總電阻為兩通道的并聯電阻.在多層膜Fe/Cr中,傳導電子在不同外磁場作用下的運動情況不同,圖1(a)為無外加磁場時電子的運動狀態.圖中頂層和底層為鐵磁層,中間層為非鐵磁層.相鄰磁層的磁矩反平行排列,磁層內電子的自旋磁矩相對磁層磁矩為平行和反平行狀態.電子自旋磁矩與磁層磁矩平行的電子受到的散射弱,其平均自由程長,電阻率低;而自旋磁矩與磁層磁矩反平行的電子,受到的散射強,電阻率高.由于無論哪部分傳導電子,在穿過兩磁矩相反的磁層后都會經歷強和弱的2種散射過程,因此,在宏觀上多層膜處于高阻狀態.圖1(b)為外磁場足夠強時電子的運動狀態.此時,各磁層磁矩與外磁場方向一致,磁層內電子的自旋磁矩相對磁層磁矩仍為平行和反平行排列.自旋方向與磁矩取向相同的那部分電子穿越磁層時只受到弱散射,這部分電子構成低電阻導通狀態,而自旋方向與磁矩取向相反的那部分電子構成高電阻狀態,整個多層膜電阻可視為低阻和高阻的并聯,因此宏觀上多層膜處于低阻狀態.通常定義GMR的磁電阻變化率[8]MR=[R(0)-R(Bs)]/R(Bs),其中R(0)為無外磁場的電阻,R(Bs)為飽和磁感應強度Bs的電阻.

圖1 多層膜電子運動狀態示意圖
圖2為AA002-02e多層膜GMR的內部結構,它由4個GMR組成(R1=R2=R3=R4=R),其中R2和R4被高導磁材料坡莫合金層覆蓋屏蔽,阻值不受外界磁場影響.筆者實驗測得,在外磁場B=0時,R2=R4=R1=R3=R(0)=R;B≠0時,R1=R3=R+ΔR,ΔR=2[R總(B)-R],R總(B)為不同磁感應強度B時V+和V_端的總電阻,ΔR為不同磁感應強度B時單個GMR的電阻改變量,可計算單個多層膜GMR阻值R(B)=R+ΔR.將AA002-02e作為傳感器使用時,在V+和V_端加輸入電壓VIN,輸出電壓VOUT為


圖2 AA002-02e多層膜巨磁電阻內部結構
實驗儀器及器材:成都世紀中科有限公司生產的ZKY-JCZ巨磁電阻效應及應用實驗儀、多層膜GMRAA002-02e、長直螺線管及磁線圈、特斯拉計、溫度傳感器、加熱器及液氮.
實驗中將多層膜GMRAA002-02e置于螺線管磁場中心位置,使螺線管磁場方向垂直于GMR鐵磁膜的膜平面方向.測量時將AA002的電阻R2和R4置于短路狀態,電阻R1和R3為并聯狀態,在V+和V-端加4V恒定電壓,采用伏安法測量GMR的電阻.實驗中改變通過螺線管線圈電流大小,測得不同磁感應強度B所對應GMR的阻值,從而得到磁感應強度B與單個GMR阻值的磁阻特性.實驗測得在室溫294K時的GMR磁阻特性曲線如圖3(a)所示.改變AA002在螺線管中的方向,使GMR鐵磁膜的膜平面平行于螺線管磁場方向,測得GMR的磁阻特性曲線如圖3(b)所示.

圖3 不同磁場方向GMR的磁阻特性曲線
實驗結果表明,同一GMR阻值對應的不同方向外場的場強值不同,外場方向與膜平面垂直時的場強值大于與膜平面平行時的場強值,即場強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外磁場對GMR的作用效果不同.當外場足夠強使GMR達到飽和狀態時,無論外磁場方向與膜平面垂直還是平行,GMR的阻值均相同,本實驗為2 483.0Ω,相應的飽和磁感應強度Bs不同,分別為36.0mT(垂直)和2.71mT(平行).這是由于GMR阻值與相鄰鐵磁層磁矩相對取向角θ有關[9],而外磁場強弱影響磁層磁化,從而影響磁層磁矩間的夾角θ,磁矩間夾角θ與外磁場的關系可根據磁性自由能極小原理確定,對于Fe/Cr多層膜,磁性自由能與層間交換能、各層退磁能和塞曼能以及各層的磁晶各向異性能有關[10].筆者認為在本實驗中,外磁場與鐵磁膜的膜平面平行和垂直時,多層膜各層退磁能和磁晶各向異性能可能不同,使得2種狀態的磁性自由能不同,因而場強雖然相同但所對應的相鄰磁層磁矩的相對夾角θ不同,所以GMR的阻值也不相同.當外磁場足夠強時,磁層磁矩為平行排列,磁矩相對夾角θ為0,GMR的飽和阻值不變,與外磁場方向無關,但是不同方向的Bs值不同.
將GMR AA002置于螺線管磁場中心位置,使GMR鐵磁膜的膜平面平行于磁場方向,電路仍同于3.2測量狀態.改變GMR的環境溫度到77.4K,通過溫度傳感器監測GMR環境溫度,并維持環境溫度在77.4K不變,對GMR做伏安測量,使GMR的環境溫度為338K做相應測量.測得GMR在不同溫度下的磁阻特性實驗曲線如圖4所示,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無外加磁場時,環境溫度分別為77.4K和338K情況下,GMR的阻值是2 173.9Ω和2 949.8Ω;增加外磁場使GMR飽和時,GMR的阻值分別是1 855.2Ω和2 661.3Ω;MR分別為17.2%和10.8%;相應的Bs為3.91mT和2.41mT.
實驗結果表明,在同一磁場強度下,GMR在低溫環境下測得的磁電阻變化率比在高溫下測得的數值大,環境溫度增加GMR的阻值增大.這是由于多層膜GMR體系的總電阻與非彈性散射和彈性散射有關.非彈性散射是與自旋無關的散射[11],溫度越高,非彈性散射越強,總的電阻值就越大,對應的磁電阻變化率的值就越小.多層膜GMR在外磁場中的變化主要源于與自旋相關的彈性散射.由于兩電流模型建立的前提條件是假定溫度趨于0K,因此當溫度升高時,自旋向上和向下的2個通道將存在相互影響,會出現自旋混合效應[11],使2個通道的電流趨于相等,GMR的阻值減小,同時飽和磁場值也相應地減弱.依據實驗結果,筆者認為從低溫到338K范圍內,溫度對GMR阻值的影響主要來自于與自旋無關的非彈性散射,而與自旋相關的彈性散射受溫度的影響較小.

圖4 不同溫度GMR的磁阻特性曲線
將GMR模擬傳感器AA002-02e置于導線(近似無限長)旁2mm處,在V+和V-端加4V恒定電壓,由(1)式可以得到導線在不同電流下的傳感器電壓輸出.對較弱的被測電流,通常需要給傳感器施加一固定已知磁場稱為磁偏置.實驗時,使磁偏置分別為0.30,1.05,1.51mT,相應的VOUT分別為25.9,121.2,193.1mV,增大導線電流I,測得傳感器輸出電壓VOUT的VOUT-I曲線如圖5所示,由圖中曲線可以看出,不同磁偏置下曲線斜率不同,相應的測量靈敏度也不同,分別為4.118,5.543,4.208mV/(V·A),擬合相關系數為r=0.999.可以看出磁偏置為1.05mT時曲線的斜率最大且線性度最好,在此磁偏置下電流測量精度最高.因為由(1)式可知,傳感器的輸出特性存在線性區,而要使傳感器工作在線性區,必須使GMR工作于磁阻特性的線性區,當被測電流較弱時,應施加磁偏置使GMR工作在磁阻特性的線性區,而磁偏置不能太弱也不能過強,由本文實驗結果可知,選擇磁偏置使GMR工作在近于磁阻特性的線性區中心,電流測量效果最佳.

圖5 不同磁偏置下傳感器的VOUT-I曲線
場強相同方向不同的外磁場對GMR的作用效果不同,相應的GMR阻值不同,但GMR飽和時阻值與外磁場方向無關.溫度對GMR磁阻特性的影響,主要由于非彈性散射的概率變化所引起,而自旋相關的散射受溫度影響較小.溫度升高,MR減小,GMR阻值增大,飽和磁場值相應減弱.用GMR模擬傳感器測量電流時,選擇合適的磁偏置測量效果最佳.
[1] Gr¨unberg P,Schreiber R,Pang Y.Layered magnetic structures:evidence for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of Fe layers across Cr interlayers[J].Phys.Rev,Lett.,1986,57(19):2442-2445.
[2] Baibich M N,Broto J M,Fert A,et al.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J].Phys.Rev.Lett.,1988,61(21):2472-2475.
[3] 郭成銳,江健軍,邸永江.巨磁阻抗傳感器應用研究最新進展[J].電子元件與材料,2006,25(11):8-10.
[4] 錢政.巨磁電阻效應的研究與應用[J].傳感技術學報,2003,16(4):516-520.
[5] 張朝民,張欣,陸申龍,等.巨磁電阻效應實驗儀的研制與應用[J].物理實驗,2009,29(6):15-19.
[6] 鄒紅玉.巨磁電阻傳感器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J].大學物理,2009,28(5):38-42.
[7] 吳鏑,都有為.巨磁電阻效應的原理及其應用[J].自然雜志,2007,29(6):322-327.
[8] 刑定鈺.自旋輸運和巨磁電阻[J].物理,2005,34(5):348-361.
[9] 焦正寬,曹光旱.磁電子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10-111.
[10] 吳建華,李伯臧,蒲富格,等.平行與垂直磁化下多層磁膜巨磁電阻與外磁場關系的唯象理論計算[J].物理學報,1994,43(1):110-116.
[11] 李文濤,謝致薇,楊元政,等.薄膜巨磁電阻效應及其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0,24(8):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