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朱梓菡
政府干預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再思考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朱梓菡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因素,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目前政府行政干預成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多維視角分析了政府干預對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必要性和約束條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實效性建議。
融資難 政府干預 中小企業 融資渠道
資金是一個企業的血液,是一個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貧血的企業必然無法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終究會被市場淘汰。我國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小,而且出資人一般以個人為主,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根本不足以擴大企業規模和增強企業實力,因此間接融資成為了中小企業后天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民營企業資金規模和技術實力遠沒有國有企業那么強,融資難的問題更是給市場競爭環境下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似乎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潛規則。
2009年統計指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0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約80%的城鎮就業崗位,我國的中小企業對提高我國就業率、活躍市場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政府逐漸介入到中小企業融資環節,多數省份都已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創造出了“浙江模式”、“李莊模式”等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以及放寬了中小企業融資條件,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因此有所緩解。但是政府的介入會不會長久地、根源性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仍然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些學者就認為政府干預有其約束機制,并不能有效地從根源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政府干預對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必要性以及其約束條件。
單純的市場失靈機制必然會導致市場經濟的失衡,國家的宏觀調控可以有效地彌補市場資源配置的不足,促進市場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我國是新興的市場主義國家,市場制度以及相關配套設施還有待完善,國家干預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我國政府可以為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拉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針對不同的融資對象,建立多樣化的融資渠道,解決多層次的融資需求。
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數是由私人出資創辦的,其資金實力不足,經營風險較高,公司信用較低。相較于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穩定、技術實力雄厚,我國金融企業更樂于將資金借予國有企業來承擔較低的借貸風險。這樣一來,中小企業因為自身實力不夠而無法實現信貸融資,又因為融資不足而無法發展自身實力,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許多企業家都會對創業望而生畏,不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國政府應該采取更加具有廣泛性的扶持政策來解決問題。
信息不對稱是大部分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交易雙方的一方擁有比另外一方更多的信息,對信息不足的一方帶來決策風險,由此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中小企業作為貸款使用者,比銀行更清楚自身的貸款動機、投資項目成功率等相關信息,企業借款后也隨時可能受高利潤項目的驅使,私自改變與銀行既定的貸款使用范圍。另外,企業粉飾財務報表騙取貸款也是中小企業比較常見的貸款方式。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嚴懲中小企業相關違法違規行為,凈化市場環境。
雖然企業融資渠道有直接投入、銀行借款、經營投資、投資基金、擔保和抵押等方式,但是證券市場入市門檻較高,公司債券的發行也比較困難,內部融資反而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主要融資方式。因此,實際上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非常少,融資渠道較狹窄,我國政府有必要積極創新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
第一,容易降低經濟效率。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實力不強,而且一些中小企業有資金,卻沒有人才,可能出現管理者素質不高,信用意識淡薄的情況,金融機構的閑置資金并不能在社會上實現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我國的經濟效率。第二,可能對政府造成一定損失。雖然政府能夠為他們和金融機構“牽線”并提供擔保,但是政府和相關擔保機構并不能實時監控他們的資金往來狀況,事中控制難以有效開展,因此擔保風險較大,如果出現了信用違約,不但會讓政府造成一定經濟損失,而且會降低我國政府的形象。
目前各級政府正在積極籌建由政府控制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但目前我國地方財政仍然處于吃財政飯的狀態,而且地方政府還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完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制度,由此而來,地方政府能夠投入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的資金非常有限,難以抽出足夠的資金來建立和完善擔保基金。
雖然政府干預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政府干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政府干預不足和政府干預過度的情況,前者會導致不能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而后者則可能導致市場失衡,影響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更大的消極影響。政府干預究竟在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很難掌握。雖然建立經濟試點可以解決一定問題,但全國各地情況不一,建立試點很難具有普遍代表性。
科學理性的法律法規才能有效規范市場上的所有經濟行為。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暫行辦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條例》等法律法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法律空白,使得政府的工作難以開展。以融資擔保為例,雖然擔保機構經過了合法的成立程序,但是在現實中這一瓶頸著實讓中小企業融資機構的資金來源不穩定,難以被金融機構認可。因此我國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府行為的開展。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中小企業的“先天不足”、市場信息不對、融資渠道單一等現象的存在,我們必須采用政府干預的方式來協助解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且要努力限制政府干預的約束條件以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本文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
政府應合理地運用財稅政策,積極學習國際先進機制。例如稅收優惠是支持和保護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增強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有效方法。眾所周知,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采用的統一比例稅率33%,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采用等級稅率,將不同企業的稅率差異化。對此,我國應當引以為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中小型企業和相對大型的企業加以稅收分制,即大企業的高稅率和中小型企業的低稅率,尤其是對于高新技術的中小型企業,可以實行對其利潤再投資的稅收減免政策。
單純地利用市場“無形的手”來調控,雖然從理論上可以通過金融自由化降低市場成本,并且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會誕生一個符合帕累托均衡的最有融資結構。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環境下,銀行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遠遠高于大型企業,銀行從其資產的安全性出發,往往對中小企業融資十分謹慎,從而容易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加強政府在市場中的引導作用必不可少。我國政府可以成立專門進行中小企業管理的國家機構,仿照美國的中小企業局、日本的中小企業廳等建立適合中國市場環境下中小企業融資的體制,通過政府資金引導市場資金進入相應的證券市場、信貸市場和風險投資市場,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夯實堅定的基礎。
盡管政府可以通過補助機制直接對中小企業提供運營資本金,但是建立能夠毫不吝嗇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資金來源的政策性銀行的新途徑也仍需不斷探索。從中國會計報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民營和中小企業融資普遍面臨著貸款難問題,出現了寬松金融時“國企飽漢子更加飽、民企餓漢子仍然餓”,緊縮信貸時“國企飽漢子仍然飽,民企餓漢子更加餓”的情況。這一系列現象都是由于現有銀行出于其資產安全的盤算,拒絕中小企業貸款。在穩住大型金融機構支持之余,政府應加快建設與中小企業規模相適應的多種金融機構,同時,對此類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不良率考核標準應寬于現有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融資量體裁衣。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就難在“信用”上,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特別是信用評價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在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第一步則應該組織構建一個具有普遍威信力的評級機構,充分發揮工商登記數據庫、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以及小企業登記年檢操作系統的作用,從符合中小企業自身的現實特點,適當降低各等級門檻,尋求適合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特殊道路。其次,政府在加強信用評級機構合規性監管的同時應不斷創新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方法制度。
擔保機構的建立無疑成為緊密聯系中小企業和銀行的紐帶,為兩者之間的貸款鑄就了溝通的橋梁。中小企業的存在,無論是從市場競爭還是公眾就業的角度考慮,都將產生不可小覷的正外部性,為中小企業構建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則必然成為政府應當提供的解決信貸市場失效的一種公共產品。一方面,政府不斷加強對擔保機構資本實力的提升,如為擴大擔保抵押物的范圍,允許企業將其接收的訂單等納入其中;另一方面,政府應引導創新降低擔保企業風險的有效模式,即以擔保換期權的風險分散模式或者是基于企業集群的中小企業扶助模式、再擔保模式等等。此外,針對民間資金對中小企業的援助,政府應鼓勵民間資本金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適當降低其準入門檻。規范和引導閑散卻又巨大的民間資本為中小企業撐起一片藍天。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因素,由于中小企業發展存在類似于公共產品的“收益正外部性”,政府必須對其加以幫助和扶持。總而言之,政府應努力克服干預中存在的種種約束,不斷探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機制,做到把幫助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升華到國家戰略性的高度。
[1]彭宏超.關于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1(9).
[2]孫恒.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1(11).
[3]秦海林.政府干預、信貸擔保與中小企業融資難[J].生產力研究,2011(4).
F272
A
1005-5800(2012)06(a)-17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