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陸成
基于危機理性模型的日本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陸成
危機經濟理性模型,是“危機、文化、戰略、戰略實施”的簡稱。任何一個產業發展成功的國家都有著這個模型的支持。日本的產業發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通過了危機理性模型找到了屬于本國產業發展的戰略——知識產權戰略。通過強化其知識產權保護,增強其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的競爭力。本文通過危機理性模型對日本知識產權產業發展戰略的形成、發展以及實際應用方面作了詳細的闡述。最后對中國的知識產權發展進行了經驗上的借鑒。
知識產權 產業創新 危機理性
危機理性模型,是“危機、理念、戰略”的簡稱,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理念都是建立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危機理性模型的起源來自于資本邏輯。資本邏輯即人類經濟活動的交易邏輯與法則,任何國家產業的興盛和發展都離不開資本邏輯。一個國家的發展總的來說,符合以下的公式:國家發展(科技生產力)= 資本邏輯+科技成果+分解思維。
危機理性模型分為3個步驟:(1)當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對本國的產業發展產生了危機思維;(2)當危機思維形成之后,會對本國的產業文化發生改變;(3)由產業文化發生了改變,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最后導致國家產業戰略發生變化;(4)戰略的成功實施。
危機理性是一種由危機意識引起的模型,其中第(1)(2)步,我們稱為產業轉型戰略形成前提階段;第(3)步稱為產業轉型戰略形成階段。
知識產權戰略由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利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contents business)、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其基本內容包括創造戰略,保護戰略,利用戰略,具體實施內容包括:充實人才基礎,建立實施體制,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協調和合作,加強商業秘密的保護新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等。[1]知識產權戰略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日本在二戰之后,國內的產業發展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有產業發展危機、生產建設危機及本土工業化危機。日本戰后的產業結構屬于傳統型的產業結構。傳統型產業結構盡管可以給國家的民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會阻礙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的發展。[2]
日本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性,紛紛有計劃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一股保護專利的產業文化開始興起。
在專利文化的影響之下,日本政府首先對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信息創新時代,知識產權立國”的方針,提出了知識產權戰略的理念,并且制定了知識產權戰略的發展步驟,即知識產權戰略防御階段,知識產權戰略進攻階段,知識產權戰略攻守兼備階段。
在日本,形成了一個以專利文化為基礎,融技術發展戰略、信息戰略、組織管理戰略、知識資產戰略、國際化發展戰略、訴訟和風險管理戰略為一體的綜合動態的知識產權戰略管理體系。[3]
圖1為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總體結構:

圖1
在日本的企業里,對于知識產權戰略認識不僅僅對于企業自身內部的實施,更重要的是理解并研究產業趨勢環境,日本企業對于產品“獨特性”以及“高技術性”的追求以及優秀的人才聚集,使得自己的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日本在每個區域都建立了技術轉移組織。技術轉移組織是知識產權框架的集中點,它連接了學校,企業以及政府之間的聯系,不斷地平衡三者的關系。[4]
一方面,擁有專利所有權的大學可向公司進行專利許可并收取許可費。這樣可以激發大學加強技術許可機構的積極性,不僅僅是為了使發明人與產品開發商更容易合作,而且是因為大量的專利稅收可為大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基金。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專利管理分析與規劃系統,對新的專利進行準確地評估,并且要基于對專利檢索結果的理解,自然地闡明計劃的研究和開發課題相對于現有專利或專利申請的地位,同時對專利申請戰略和有效利用研究和開發結果的戰略提供適當的、有價值的指導。
縱觀日本企業,會發現知識產權戰略對創新理念的形成體現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人才機制創新以及自主研發創新。許多的著名企業都是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走出了自己的創新型道路。
與尖端的技術革新相關的發明在日本不斷地涌現,其基礎便是人力資源。首先,日本依據“知識產權戰略”的要求,有計劃地培養出能夠創造出色的知識產權的人才,所有的人才從一開始就有了自己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避免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費。一條創新型產業鏈,使日本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以人才創新為依托的國家,無數創新型人才的涌現,為日本產業經濟的發展展奠定了基礎。
縱觀日本企業,可以看出一個特點,那就是即使是同一個產業的企業,其生產和設計的產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同質化”現象基本上不會出現。[5]
因為日本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嚴格。迅速、準確的專利審查和復審,版權的嚴格保護,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加強糾紛處理的基礎,加強國外和邊境的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措施,為日本各個公司的自主創新打下了一顆定心丸。同時,由于各種創新型專業人才被輸送到各自的領域,使得日本各個領域的發展快而不亂,有條不紊。自主研發是一個國家創新的主要手段和核心,日本正是靠著這個行動,將自己推向了世界發展的前端。
縱觀日本企業,會發現許多的著名企業都是通過創新化制度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走向成功。
中國近幾年來開始重視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性,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危機理性,以及創新理性方面。
首先,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才能保證知識產權戰略的穩定發展。中國近幾年出現的眾多“山寨”產品,很多企業將模仿變成了創新去申請產權保護,這樣會導致知識產權戰略的畸形發展。所以,中國企業必須重視真正的創新,中國政府也應該大力扶持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同時,應加大對知識產權審核的力度和速度。
其次,政府需要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制定指導性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制度。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端近幾年一直被討論,其中培養無目的性是最顯著的特征。我國政府應當加大培養專業化人才的力度,使教育變得更加具有差異性、實用性及專業性。
最后,中國企業必須加大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開始,不僅對知識產權戰略,還對產業的升級及集聚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中國企業缺乏危機感、責任感,放棄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對中國的知識產權發展是一個嚴重的阻礙。中國企業應當重新去認識企業責任、企業危機,將這些融入到自身的企業文化之中,最終促進產業整體的發展。
[1] 臧旭恒,徐向藝,楊蕙馨.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張浩川.論日本產業集群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7).
[3] 饒從滿.日本道德教育與現代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外國教育研究,2006(10).
[4] 潘素昆,戰后以來日本的重點產業扶持政策分析及展望[J].日本研究.2004(01).
F272
A
1005-5800(2012)08(a)-252-02
陸成(1988-),安徽人,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商業模式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