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維民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民辦高等教育目前正處在轉型期,主要表現在政府轉型,社會轉型,市場轉型和學校轉型。在學校轉型期,挑戰和機遇共存,矛盾與沖突互現:一是規模擴張與質量危機之間的矛盾;二是政府與民辦高校之間責權利的矛盾;三是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共同發展的矛盾;四是民辦高校之間的學科專業定位、辦學特色如何區分和突出,在競爭中錯位發展的矛盾。
民辦高校已進入發展的新階段,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戰略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
以前,由于長期受計劃管理的影響,政府在民辦高校管理工作中,習慣于事事、處處、時時自覺不自覺地把民辦高校同質于公辦高校。管理的價值取向不是服務于學校,而是服從于行政部門,以致形成官本位和政府本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服務。政府職能的轉變,就是將過去萬能的政府轉變成高質高效的政府,將無限責任政府轉變成有限責任政府,將管制型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即“越位”的要退下來,“缺位”的要補上去,“錯位”的要改過來。這就需要我們在觀念上發生轉變,由政府主導地位向社會主導和學校主導地位轉變,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轉變,由政府單方決策向政府和社會、學校共同參與決策轉變;由監督者、控制者向為社會和公民提供公共教育產品、公共教育服務以及保障和維護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合法權益轉變。
民辦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并發展的,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公辦高等教育的管理,它需要更多的理解、扶持、服務,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公共資源幫助民辦高校得到發展。需要更多地放權給民辦高校由其自主辦學、自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不再將社會組織視為假想的對立面,在認識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開始從原來的否定和懷疑轉向肯定和支持,管理方式從原來的嚴格管制轉向培育和鼓勵。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中介組織為民辦學校提供服務。2011年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這意味著社會組織發展的相關制度環境將會有較大的改善,各類社會組織也將出現快速發展之勢。這些組織應該堅持“微公益”性,純粹的公益性是很難實現的,只要不是營利的,更不是暴利的,那么我們都應該歡迎。對民辦高等教育而言,有三類社會組織亟須加以培育和發展:
一類是集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為一體的決策咨詢型科研組織,這類組織以研究民辦教育發展規律、創設中國特色民辦教育基本理論為主要目的,同時,為政府發展民辦教育提供決策咨詢,實際上就是所謂的政府教育“智庫”建設。
二類是集評估和鑒定為一體的教育專業型服務組織,主要是對民辦高校提供獨立的評估和鑒定,以規范民辦高校的辦學標準,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
三類是集學校和企業為一體的民辦教育行業組織,主要是為民辦高校之間進行信息交流提供平臺,類似于民辦高校之間松散的院校聯盟。
發展上述社會組織,應以獨立性、科學性、專業性與平等性為原則。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規范有序,公平競爭是市場的應有之義。現階段而言,民辦高等教育的市場主要體現在生源市場、就業市場和人才市場。
在生源市場,一方面要給民辦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力,允許民辦高校自行確定招生計劃和招生區域。政府要規范民辦高校招生秩序,對違反招生政策的民辦高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懲處,以提高民辦高校的社會誠信度;另一方面又要打破民辦高校招生的行政區域壁壘,逐步實現民辦高校在沒有任何行政附帶條件的前提下面向全國范圍招收學生。在目前高考生源處于下降的背景下,要控制新增高校的數量。
在就業市場,要做好“民”字頭這篇文章,以“民”字為橋梁,加強與民營大中小企業的聯系,提高畢業生在民營企業中的就業率,逐步樹立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辦學理念。
在人才市場,要充分利用民辦高校體制新、機制活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更新課程體系,強化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要逐步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學生思維新、動手能力強的特點,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從積極發展學校數量向有效控制學校數量轉變。未來民辦高校會適度增加,非學歷教育機構會大幅度減少。
注重從趨同化辦學向特色化辦學轉變。特色專業將成為民辦高校新的增長點。結合調整專業設置,還要在育人特色、辦學特色上做文章。
注重從無黨組織到加強黨組織建設轉變。民辦高校的黨組織應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保證民辦高校的辦學方向,促進民辦高校健康發展。
從注重對外宣傳向注重品牌建設轉變。民辦高校通過加快向內涵建設發展,逐漸減少對新聞界的依存,轉而把節約下來的大量資金投入到學校的各項建設事業中,把民辦高校的品牌建設做得更好。
從注重投資規模向注重投資效益、防止投資風險轉變。民辦高校在穩定辦學規模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提升辦學層次、提高教學質量,規范辦學行為,實現穩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從注重外延擴張向注重內涵發展轉變。民辦高校的內涵發展呈多樣性,加強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調整與優化;加強教學環節管理,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彰顯職業教育特點,為努力培養應用型人才進行大膽創新和探索。
從粗放式、消防式管理向規范化、科學化管理轉變。支持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為民辦高校順利轉型提供政策保障成為發展主流,民辦高校堅持長期規劃、分步實施、立足長遠、穩定發展,從艱難生存期已邁入穩步發展期。
從注重硬件建設開始向注重軟件建設轉變。民辦高校已基本完成基本建設任務,未來發展的增長點開始向加強軟件建設傾斜,如教學、科研、師資、管理等領域。
從注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向注重提高就業力轉變。民辦高校把前瞻性地把握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作為目標,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力,即畢業率、專業對口率、工作時效率和經濟收益率,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粗放型、松散型管理向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轉變。
逐步形成和完善董事會(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實行專家教授治校、教職工代表大會為載體的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體制。民辦高校在探索教育家辦學、教授治教的實踐中,使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有了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