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曉瑤
縱觀傳播理論界對大眾傳播的研究史,我們可以看到,關于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從最初的“魔彈論”,到“有限效果論”,再到對傳播效果的全方位重新闡釋,對傳播效果界定的變化,同時反映了對傳播過程中受眾角色認識和界定的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從“中彈即倒”的受眾,到后來通過對媒介的選擇接觸、選擇理解和選擇記憶而不斷增強自身主動性的受眾。信息時代,在傳者—媒介—受眾—反饋的傳播過程中,任何一個忽視受傳者意志和主動性的媒介組織,基本上會喪失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傳播是傳者與受眾對信息的交流與分享,因此,傳者與受眾的良性互動是一個良好傳播生態形成的基礎。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得傳者與受眾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每一個人在身為大眾傳播的受眾同時,也可以作為傳播者進行大眾傳播。青少年群體亦如此,我們研究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不應該僅僅只看到青少年作為受傳者的角色,也應該看到青少年自身主動性的發揮,在信息接收、信息反饋以及作為傳播者的信息制作環節所產生的作用。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定的亞文化群體,該群體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上都有不同于成年人的一些明顯特征。在我國現階段,大眾媒介作為公共意見和輿論的平臺,其話語權依然主導性地掌握在成年人手中,而其關注的對象也主要是成年人群體,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商業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在我國傳統價值觀中少有對兒童和青少年主體性的尊重。然而,面對著鋪天蓋地的媒介信息的包圍,個性化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青少年一代,也開始慢慢要求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社會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識對青少年的關注也開始不斷增強,凡此種種的影響,使得青少年作為媒介信息制造者的傳播主體角色日漸突顯。其角色的體現主要通過一下幾種方式:參與主流媒介的節目制作;群體內媒介的創辦;媒介信息中的角色參與以及個性化信息的大眾傳播等。
“少年有志,國家有望”,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僅父母家庭給予厚望,也是整個民族充滿活力和健康發展的源泉。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更加嚴峻的生活環境面前,社會對青少年的生存和發展狀況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種大的氛圍影響下,中國的主流媒體也開始將目光放到了他們身上,許多的社會紀實類新聞節目及其他教育、娛樂類節目,開始有了青少年的身影。
例如,中央電視臺在07年整合多頻道多欄目策劃的一系列對留守兒童關注的節目及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另有許多節目如《非常6+1》、《幸運52》、《魅力新搭檔》、《全明星猜想》、《警察與人生》等節目的錄制均有學生參加。
除此之外,許多電視臺都有開設少兒頻道,在這方面,主流媒體的中央臺也有很好的嘗試,即頻道節目《新聞袋袋褲》的創辦,《新聞袋袋褲》是一檔每天15分鐘,以少年兒童的視角解讀新聞,分析時事,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的兒童新聞欄目。它是新聞時事的解讀者,是少兒活動的發布站,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該節目的主持人即為學生自己,以青少年自身的角度來解讀新聞,來報道少年兒童各類活動和與少年兒童相關的事件,來敘述與孩子們相關的生活資訊,從衣食住行到文化演出,從升學、考試到兒童票選排行榜,從天氣預報到生活提示,整個環節包羅萬象。它提供了一個讓青少年參與主流媒體的良好平臺,讓他們自己理解世界、領略時尚文化并引領自己的潮流。
除了參與主流媒體節目制作之外,青少年群體還創辦了自己的信息傳播媒體形式,例如校園廣播、校園內的網站和論壇,以及校園雜志等。這些青少年自己創辦的刊物,不僅及時反映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塊傾訴心聲的園地。
如今,網絡的普及打破了傳統媒介生態環境下媒介資源的壟斷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了青少年群體對媒介資源的掌控能力和使用能力,在此基礎上,更多屬于青少年自己的媒介信息得以制作并傳播。例如,一些學生、學生團體創辦的學生網站在學生中間影響廣泛,其交流范圍甚至擴大到了社會層面。湖南年僅20歲的學生肖敬創辦了全國第一個以預防青少年自殺為主題的“茉莉花論壇”,得到溫家寶總理的贊賞和鼓勵,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主流媒體的節目制作有了更多青少年群體的參與一樣,現今信息產品的制作也有了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角色參與。追求時尚是當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費方式。現代的信息產品包括電影及商業廣告等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形式已成為向青少年灌輸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對青少年的消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代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炫耀消費、彰顯個性的消費主義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的上映引起無數青少年的狂熱,他們為這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付出了一張張門票,隨之而來的所有副產品從文化衫到時裝表,從印花信紙到鉛筆橡皮,從兒童拼圖玩具到少兒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號”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為消費時尚,讓這部雄壯的泰坦尼克號撈足了錢。電影《哈立波特》系列、《變形金剛》及其衍生的商品在全球范圍內的風靡再次印證了此種趨勢。而在中國商業廣告中的青少年形象及角色更是層出不窮,一方面是廣告制作者看到了其形象吸引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少年群體在家庭決策中話語權的增強。
我們這里界定的個性化信息的大眾傳播,是基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而言,主要包括網絡博客、播客、BBS論壇、網絡社區等,以及即時通訊工具QQ、MSN等,還包括手機短信。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的變化使得他們進入心理斷乳期,那種急于尋求精神上的獨立和擺脫對父母依賴的情緒在此時表現尤為強烈。網絡空間是其能找到獨立感覺的精神家園,也是他們借以行使自身傳播權的良好平臺。

圖1 青少年擁有空間、博客等比例圖
調查中我們發現,青少年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空間、QQ空間或博客的比例高達97.55%。
這些網絡空間對青少年的吸引力非常大,許多人都擁有自己的個人博客,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以供同齡人交流。在論壇和網絡社區空間內,他們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網絡的互動性和共享性,使得他們的這種個性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具有分眾以及大眾傳播的特性與可能性。
雖然青少年在信息傳播中有自己的參與方式,但總體來講,他們仍然作為信息的受眾而存在。當然,面對過度傳播的媒體信息,青少年群體并不是被動的接受,他們會基于個人差異或群體壓力等因素,而對媒介信息進行選擇,包括選擇接觸、選擇理解和選擇記憶。同時,他們還會通過可能的渠道來進行信息的反饋和重新制作。特別是多媒體平臺的整合現狀,也為受眾參與媒介信息的互動提供了條件。
2005年“超級女聲”以其勢不可擋的威力席卷了中國大地,對媒介的經營和信息傳播規律的思考都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在一個大家對著電視都不停按遙控器的年代,卻有一個節目能吸引全國15萬青少年報名參加和數以億計的青少年及其家長觀看,并為之瘋狂,究其原因,主要是這個節目帶動了中國民眾的“集體狂歡”,其方式就在于媒體與受眾互動方式的采用,受眾參與投票,決定選手去留,以及最終結果。在中國,大眾媒體對受眾的重視,以及受眾主動性的發揮被這一場“集體狂歡”喚醒。媒體為當代青少年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這為青少年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調查中我們發現,對于選秀節目,46.21%的認為是追求夢想、展示自我的一種方式(圖3),這充分體現了青少年的自由意志個性化發展。

圖3 青少年對電視選秀節目看法
那以后,眾多選秀節目在中華大地上蔓延,這些節目不論內容如何,都或多或少采用了場外投票的受眾互動形式。而傳統媒體也開始轉變姿態,報紙、電視、廣播等,多了一些讀者來信、短信互動、參與討論的環節和內容,甚至連主流媒體的新聞節目主持人也大有通過受眾投票產生的勢頭。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群體在社會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媒體素養教育非常重要而且緊迫。我們要讓青少年學會控制自身行為,明確使用媒體的目的、了解媒體信息對自己及他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合理安排使用媒體的時間、懂得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發展自我。同時要讓他們了解媒體的運作,譬如了解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和電視節目中編劇、導演、演員等人員的職責等;學會辨析不同媒體內容的性質,譬如如何理解新聞、電視劇、娛樂、廣告等內容。
青少年時期形成的信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成年后仍然有重大的影響。信息時代,媒介成為青少年信息接觸的最重要渠道和方式之一,在塑造其品性方面有責無旁貸之責任,只有了解該群體對信息的處理方式,我們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通過家庭、學校、媒介組織及社會各種機構的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空間。
[1] 卜衛. 重新思考媒介與未成年人的成長
http://www.cycnet.com/ cms/2006/2006youth/qsnyj/200612/ t20061207_495553.htm.
[2] 李敏. “蒙太奇”與青少年成長——評《大眾傳媒的價值影響與青少年德育.中國德育,2006(12).
[3] 肖瓊英. 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影響.湖南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
[4] 李莉萍. 淺談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3).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鄭州 4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