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麗, 邢風玲, 羅紅平, 費翔, 龐平, 彭玉
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糞質稀薄甚或如水樣等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1],是小兒消化系統的主要疾病之一。中醫稱為“小兒泄瀉”,其在《諸病源侯論》就有記載,長期腹瀉會變為“驚癇”;在明清時期對小兒腹瀉病的論著亦為詳細,如清代的《幼幼集成》中就提出:“泄瀉辨治七法”等,因此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病不僅有完整的理論體系,還有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而又以“脾常不足”較為突出,常因外感、喂養不當、脾虛等病因導致本病。
臨床上,小兒因添加輔食不當、飲食不節所至傷食瀉較為常見,其以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指紋滯為主要表現[2]。中醫藥治療的臨床療效是肯定的,但因腹瀉患兒常伴有嘔吐或藥后嘔吐加劇無法服用,加之小兒服藥困難等特點,推拿療法的運用突顯其優勢。
本文對近年的文獻進行現代化分析,對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的常用穴位、以及療效進行歸納、總結。
1.1 文獻納入標準 (1)文獻的發表時間為2000-01/2009-12;(2)臨床干預因素為推拿療法;(3)以治療和學術思想研究為目的為中文類文獻。
1.2 文獻排除標準 (1)動物實驗類文獻;(2)藥理學研究文獻;(3)流行病學類文獻;(4)護理類文獻;(5)病因、病原學研究類文獻;(6)中醫藥類文獻;(7)影像學研究類類文獻;(8)合并內治法及其他外治法類文獻;(9)小兒推拿治療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類文獻。
1.3 文獻檢索策略
1.3.1 數據庫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1.3.2 檢索詞 “小兒腹瀉病”并且“推拿”;“小兒泄瀉”并且“推拿”;或“小兒傷食瀉”并且“推拿”。
1.3.3 方法 將檢索詞輸入數據庫中,對2000-01/2009-12的期刊文獻進行檢索,檢索出公開發表含有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的臨床療效類、學術思想類文獻,進而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利用Excel 2007工作表對文獻分布年份、文獻中出現的穴位頻率、文獻中的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統計分析,并按出現的頻率按高低順序排序。
2.1 歷年發表文獻的數量 66篇符合納入標準且不符合排出標準的文獻,按不同發表年份進行歸類、分析,研究文獻數量隨年度增長上下波動。見表1。

表1 歷年發表的療法推拿治療小兒傷食瀉文獻數量匯總表

表2 66篇文獻穴位一覽表
2.3 有效率分析 66篇研究有效文獻中,有48篇臨床療效類文獻,18篇學術思想類文獻;而48篇臨床研究類文獻中,專述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的文獻僅6篇,在6篇文獻中,治療有效率>95%的文獻共5篇,占83.3%;而其余42篇文章中均未涉及推拿治療傷食瀉的療效,大多是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病(急性為主)的,統計治療有效率>95%的文獻有31篇,占64.6%。
腹瀉病是消化系統的主要疾病,是目前小兒重點防治疾病之一,而傷食瀉是小兒泄瀉中較為常見的證型。推拿療法作為中醫兒科特色診療技術和常用外治法,從古至今均有廣泛的應用。對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的文獻研究,是臨床研究的第一步,對指導臨床技術操作及規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歷年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從研究結果中看,文獻數量較少,文獻隨年度增長上下波動,未隨年度增長而增加,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仍未受到明顯關注。歷年文獻中所涉及穴位較多,多達52個,說明推拿流派較多,但穴位出現頻率較高(>50%)的集中在6個穴位,分別是大腸、脾土、七節骨、腹、內八卦、龜尾。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是以消食導滯、助運止瀉為原則,這與中醫治療原則吻合。在研究文獻中,僅6篇對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傷食瀉的臨床療效作出評價,總有效率>95%的文獻數為5篇,占83.3%,而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病(急性為主)的總有效率>95%的文獻數為31篇,占64.6%,提示推拿治療傷食瀉的療效優于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病的療效。
推拿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塊瑰寶,其治療小兒傷食瀉療效尤為顯著,但文獻數量并未隨年度增長而增加,由此證明對此類研究關注程度不高。近十年來,文獻顯示所覆蓋的穴位較多,說明目前推拿流派較多,但從重復率較高的文獻看出,出現頻率較多的仍是脾土、大腸等穴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流派雖存在差異,但在治療傷食瀉上還是以消食導滯、助運止瀉為主。近10年的文獻顯示,此法治療傷食瀉的療效優于急性腹瀉病的療效。此結果的產生是由于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中傷食瀉療效更佳突出,或此法治療某型腹瀉病療效不顯著,或是因為文獻樣本數量較少而引起的誤差,以上問題都需在大量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傷食瀉的文獻數量很少,而穴位卻較多,應加大對其臨床研究療效及穴位的規范化研究,為推拿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循證依據。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 韓新民,汪受傳,虞舜,等.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兒科雜志,2008,4(3):1-3.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7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3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