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青, 王成賢, 趙忻, 王恒, 屈燕梅
熱性驚厥(febrile seizures,FS)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患,屬兒科急癥,好發年齡為0.5~5歲,尤以3歲以下多見。發病率為3%~5%,1/3患兒有復發[1],反復發作可致腦損傷,因此治療復發十分必要。目前臨床上常用安定間歇短程口服療法治療FS復發,但安定的副反應引起了兒科醫生和家長的關注。羚羊角具有清熱、鎮驚、鎮靜之功效,筆者采用羚羊角顆粒治療熱性驚厥復發,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7-08/2009-01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門急診收治FS患兒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齡0.5~3歲,其中0.5~1歲27例,~3歲63例,中位年齡1歲8個月。單純性熱厥81例,復雜性熱厥9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原發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n,n=4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小兒神經學組制定的關于高熱驚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中FS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FS診斷標準;(2)年齡≤3歲;(3)發作1次以上的FS者;(4)家長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因顱內感染和各種顱腦病變引起的急性驚厥者。
1.5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在第1次就診痊愈后,當再次出現感染性發熱,體溫≥38.0℃時,對照組口服美林混懸滴劑(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每次5~10mg/kg,并物理降溫;有驚厥發作時給予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止驚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羚羊角顆粒(吉林首席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070611),6個月至1歲患兒,每次1.25mg,每日2次;~3歲患兒,每次2.5mg,每日2次,3d后停藥。全部患兒均積極治療原發病。
1.6 觀察指標 全部患兒每隔3個月經門診或電話隨訪1次,隨訪時間2年。囑家長詳細記錄患兒發熱情況,FS復發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于隨訪表中,2年后回收隨訪表。每6個月行腦電圖檢查1次,如腦電圖出現癲癇樣放電診斷為癲癇。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發熱情況比較 兩組間發熱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7,P>0.05);觀察組退熱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隨訪結果比較(n=45,珚x±s)
2.2 兩組FS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FS復發者5例(11.11%),對照組14例(31.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46,P<0.05);觀察組復發(1.05±0.58)次低于對照組(2.85±0.81)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6,P<0.05);觀察組發生癲癇2例(4.44%),對照組發生癲癇5例(11.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1,P<0.05)。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中出現不良反應患兒共3例(6.67%),其中嘔吐2例,皮疹1例。對照組中出現不良反應患兒共6例(13.33%),其中嘔吐3例,皮疹2例,出汗多1例。兩組不良反應未經特殊處理,均停藥后消失。兩組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2,P<0.05)。
FS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因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由此導致神經細胞突然異常放電,發生驚厥有關。如FS發作次數過多,持續時間長,可引起驚厥性腦損傷,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因此治療FS極有必要。《嬰童百問》中明確指出:“蓋由內有實熱,外挾風邪,心經受熱而積驚,肝經生風而發搐”。FS約95%發生在熱性疾病起病的24h內,體溫驟然升高時,70%以上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有報道感染性疾病時體溫的高度與熱性驚厥復發有正相關關系[3],因此嬰幼兒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并控制發熱是治療驚厥發作的關鍵[4]。
美林混懸滴劑是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嬰幼兒退熱藥物,其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屬非甾體抗炎藥,為環氧化酶抑制劑,其退熱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上升的體溫調節中樞調控點下移,同時刺激機體產生垂體后葉血管加壓素和黑細胞刺激素,增加散熱過程,從而達到退熱效果。美林口服吸收好,起效快,具有較強的解熱作用,這類解熱藥只能暫時緩解體溫升高。一般輕度的胃腸道不適,但多次或長期使用可致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損害、藥物依賴性等。羚羊角是牛科動物賽加羚羊雄獸的角,主要含有氨基酸、磷脂、無機元素三大類成分,具有“平肝熄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國內姚楠等[5]發現羚羊角復方對干酵母所致大鼠體溫升高有明顯的降低作用,為羚羊角的臨床應用提供了藥理學試驗依據。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退熱時間縮短,表明對于小兒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體溫升高,羚羊角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退熱作用緩和平穩,雖不適于高熱的急診處理,但其與美林聯合使用,可加快退熱速度,延緩體溫上升趨勢,使體溫正常化維持時間更久,從而有更穩定的退熱效果,間接減少了美林多次長期應用所致的不良反應,這與學者李戰[6]報道相符。
FS患兒多數遠期預后良好,但也易復發,本研究對照組病例FS復發率為31.11%。FS反復發作可造成不可逆的缺氧性損傷,尤其是腦損傷,且多次復發以后有可能發展為癲癇。熱性驚厥分單純性和復雜性兩類,前者預后好,發展成癲癇的可能性小;后者預后較差,發展成癲癇的可能性較大。目前臨床上安定間歇短程口服療法治療FS復發已被多數醫生認可,安定為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具有鎮靜催眠作用,口服吸收快,具有很強的抗驚厥作用,但可發生乏力、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下降、共濟失調、肌張力降低等副反應,這些副反應雖短暫、輕微,不影響繼續治療,但家長不易接受而導致治療失敗。祖國醫學《本草綱目》中記載羚羊角有“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辟惡解毒,治子癇痙疾”功效,用于高熱引起的神昏驚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等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S復發率、復發次數及癲癇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證實羚羊角顆粒通過延緩患兒體溫上升的速度,使正常體溫維持更持久,從而減少驚厥的復發;羚羊角性咸寒無毒,在減少了美林不良反應的同時,未增加任何毒副反應。
尋求一種既能有效控制發熱,又能治療熱性驚厥復發,同時又無不良反應的藥物,一直是兒科醫生和患兒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本研究表明,羚羊角退熱及治療熱性驚厥復發的效果肯定,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藥物,且顆粒劑型小兒易于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56.
[2] 全國小兒神經學組.關于高熱驚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1984,22(2):101.
[3] Rantala H,Tarkka R,Uhari M.Preventiv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febrile seizures[J].Ann Med,2000,32(3):177-180.
[4] Capovilla G,Mastrangelo M,Romeo A,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febrile seizures":Ad Hoc Task Force of LICE Guidelines Commission[J].Epilepsia,2009,50(Suppl 1):2-6.
[5] 姚楠,李友賓,段金廒.羚羊角在中藥復方中藥理作用的試驗研究[J].中成藥,2009,31(8):1292-1293.
[6] 李戰,倪菊秀.羚羊角粉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退熱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11,7(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