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惠
(天津市第四醫院,天津 300222)
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7例重度燒傷患者,在抗感染抗休克,保護胃腸道功能及營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大承氣湯顆粒灌腸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男30例,女7例,年齡19~52歲。燒傷深度按三度四分法分為Ⅰ度、淺Ⅱ度、深Ⅱ度、Ⅲ度。重度燒傷指燒傷總面積3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10%以上;或雖然面積不足,但合并下列情況之一者:休克、吸入性損傷、復合傷[1]。37例病例均符合重度燒傷患者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 在積極補液抗休克,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的基礎上,應用抗生素全身抗感染,并加強創面換藥,保護胃腸道功能,同時輔以大承氣顆粒灌腸治療。
將大承氣顆粒4袋(12 g)浸泡在60~70℃溫開水中10~15min,液體顏色為深褐色,待液體溫度降至37~40℃,排氣備用。患者在翻身床上,取俯臥位。將肛管潤滑后緩慢插入肛門15~20 cm,調節滴速,藥液滴完后拔出肛管,囑患者盡量忍耐,保留藥液10~15min。患者迅速翻身,使其平臥位,便于排便。每日1次,腹脹明顯及便秘的患者,可連續使用數天。
1.3 結果 本組37例,治愈34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是創面膿毒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
2.1 灌腸前護理
2.1.1 大承氣顆粒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藥效。灌腸液溫度37~40℃,藥液溫度與體溫接近藥物易被腸黏膜吸收。
2.1.2 選擇肛管要細,可減少對肛門、腸道的刺激,使藥液充分達到治療的效果。
2.1.3 治療前向患者說明治療的目的、作用、方法和具體步驟,消除患者顧慮。針對本組中12例有吸入性損傷的患者,因已行氣管切開,患者不能用語言進行交流,需要護士耐心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可抬手或抬腳示意,并保證在氣道通暢及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正常的前提下行灌腸治療。本組12例有吸入性損傷的患者均表示盡力配合。
2.1.4 本組中35例有臀部及會陰燒傷,為了防止創面污染導致感染,灌腸前先在創面涂一層藥物,以無菌紗布覆蓋,避免大便直接污染創面。
2.2 灌腸中護理
2.2.1 插管時動作輕柔,因患者緊張時肛門括約肌緊閉,肛管難以插入,易損傷直腸黏膜。
2.2.2 肛管插入深度適宜,過長易損傷腸黏膜,患者會自覺不適,過短藥液不宜保留,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2.2.3 操作中分散患者注意力,囑其深呼吸,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年齡偏大的患者,尤其50歲以上的患者,在灌腸中注意心率、血壓的變化,出現異常立即停止操作,迅速將患者翻身。由于年齡偏大,對灌腸不易耐受的患者可選擇灌腸后暫時不拔出肛管,先夾閉肛管,待翻身后再拔出肛管。本組中有5例50歲以上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順利,未出現異常情況。
2.2.4 針對本組中35例有臀部及會陰燒傷的患者,雙大腿要盡量外展,使會陰充分暴露,操作中必須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本組全部病例無1例因創面污染而導致感染。
2.3 灌腸后護理 嚴密觀察患者的排便次數及大便的色、質、量方面的變化,并記錄。大便結束后,用無菌生理鹽水做會陰沖洗。為保持創面盡可能少受污染,先灌腸,后通知醫生行創面換藥。女性患者用油紗隔開陰唇,防止因粘連而形成畸形愈合。本組7例女性患者均未出現會陰部粘連畸形。少數患者在灌腸后未能排便,酌情加大劑量給藥,極少數患者在灌腸后腹瀉頻繁,酌情減少劑量。
2.4 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因重度燒傷患者機體是高代謝狀態,既需要高營養又需要適量蔬菜、水果,盡量保持大便通暢。恢復期可在床上指導患者按摩腹部,減輕腹脹。
目前認為,重度燒傷可導致多臟器損傷,引發多種疾病,腸道功能衰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重度燒傷營養失衡可導致胃腸道功能障礙,腸管麻痹、腸壁通透性增高,腸道細菌易位,毒素吸收,使全身繼發感染。腸道功能衰竭,又促進炎癥遞質內毒素進一步釋放,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礙發生。通理攻下法,通過保護腸道屏障功能,可以減少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腸源性細菌易位,進而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
大承氣顆粒主要成分為大黃,可以使胃腸道平滑肌活動明顯增強,提高胃腸動力,促進腸蠕動,改善和消除腸道麻痹及淤滯狀態。抑制腸道細菌易位及毒素吸收,促進腸道內毒素排泄,促進胃腸道新陳代謝和腸道營養的恢復,明顯降低血內毒素水平,從而使腹脹、腹痛等癥狀及血常規恢復正常的時間明顯縮短。大黃還可提高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和血清總補體水平,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降低炎性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的產生,具有抑菌作用及對抗內毒素作用。大承氣顆粒灌腸對重度燒傷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以及全身創面的愈合起了很大作用,提高了治療的效果。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