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劉 軍 楊文玲 王 琳(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獻血反應的發生是一種以血容量急劇下降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1]。2011年4月,天津市血液中心機采成分科出現1例重度獻血反應,經醫護人員及時處理和實施恰當的護理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獻血者,為首次捐獻機采血小板,女性,外地來津學習大學生,20歲,體重 55 kg,身高 166 cm,心率 74次/分,血壓 120/80 mmHg (1 mmHg=0.133Pa),O 型血,ALT 為 16 IU,HBsAg 陰性,PLT為300×109/L,HCT為37.1%,預計循環血量為1 400mL。
采血前獻血者表情興奮且緊張,對采血環境和設備感到陌生和好奇;看到針頭表現出害怕,穿刺時主訴疼痛。采血開始后,獻血者就不停提問,希望采血護士在旁陪伴。采血開始時的進血循環速度維持在60 mL/min(一般獻血者維持在80~100 mL/min),返血循環速度維持在120mL/min(同于一般獻血者),護士觀察獻血者第一個進返血循環,無明顯異常。采血8 min時,獻血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惡心、呼吸急促、心悸、眩暈的癥狀,立即停止血液采集,獻血者隨即出現意識障礙和暈厥,頭、胸部呈現紫紺現象。測量生命特征,體溫36.3℃,心率90次/分,血壓80/50 mmHg,呼吸 23 次/分。
設備:Amicus血細胞分離機,經常規校準設備運轉正常。耗材:一次性采血管路;0.9% 氯化鈉注射液500mL;血液保存液(Ι)(費森尤斯卡比)600mL。耗材使用前經質控抽檢合格。
2.1 精神因素和相應護理措施 獻血者精神過于緊張引起迷走神經興奮,使周圍血管短暫性擴張,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減少,獻血者大腦和心臟短暫性缺血缺氧,以致其在采集8 min時出現輕中度反應,雖然此時護士立即停止采血,但由于缺血缺氧情況加重,獻血者繼而出現意識障礙、暈厥和紫紺。護士首先保護獻血者安全、防墜床,保持獻血者呼吸道通暢,用力按壓獻血者“人中”、“合谷”穴位,呼喚獻血者姓名,給予氧氣吸入,通知負責醫生,將獻血者調整為頭低腳高位。
15 s后獻血者意識恢復,自述有疲勞感,護士給予200 mL紅糖水飲料和少量甜餅干,開窗通風,繼續給予氧氣吸入,對獻血者進行安慰和簡單解釋后,囑獻血者閉目休息。1 h后,獻血者生命特征正常:體溫36.5℃,心率70次/分、律齊,血壓100/70 mmHg,呼吸17次/分,紫紺消失,自述疲勞感有所緩解。此時,護士開始安慰獻血者,并解釋發生獻血反應的原因。
2.2 身體因素和相應護理措施 獻血者中午時分采血,未進食,空腹獻血時,身體內的葡萄糖含量相對降低,又由于采血過程中血容量下降,易引起不良反應。獻血者意識恢復后,護士給予200 mL紅糖水和少量甜餅干,快速提升血糖;1 h后又給予100 g甜餅干和300mL熱橙汁,補充體內葡萄糖和能量。
2.3 醫源因素和相應護理措施 獻血者對采血環境和設備感到陌生和好奇;害怕針頭和穿刺疼痛;首次獻血而緊張,對獻血有諸多疑問;以上情況均屬于醫源因素。通過獻血者的反應,了解到其并未得到全面、細致的獻血前健康教育,以至于獻血者對采血的環境、內容和過程都十分陌生。雖然護士在采血開始后對獻血者實施安慰、告知等護理措施,但對于已經沉浸在緊張情緒中的獻血者來說,作用已很小。因此,護士在遇到獻血者情緒緊張、不了解無償獻血的情況時,應把著重放在“預防反應發生”上,幫助獻血者調整呼吸,提供舒緩音樂,放松心態,為其提供相關知識和信息,甚至可以等獻血者情緒穩定或了解獻血知識后再為其采血。
獻血者終止采血,醫護人員對獻血者發生重度反應的情況進行記錄,醫生確認其身體狀況基本正常,反應發生2 h后獻血者在醫護人員陪同下回到學校宿舍,觀察其無恙后離去。醫護人員在第2天進行回訪,獻血者身體、精神狀態良好;在第4天進行電話隨訪情況良好。
獻血反應的發生并非器質性病變所致,其主要原因是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疼痛等各種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反射性迷走神經活動性增強,導致血輸出量驟減,出現一般性腦供血不足,嚴重者可引起短暫性意識喪失,發生抽搐、昏厥等現象[2]。針對此例獻血者發生重度獻血反應的原因,護士在工作中應及時做好獻血前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知識和信息,穩定獻血者情緒,提供適量、恰當的飲食;發生獻血反應時,保護獻血者安全,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和意識清醒,安慰獻血者,并適當解釋發生獻血反應的原因,以降低獻血反應的發生率,保證無償獻血工作順利開展。
〔1〕陳俠英.機采血小板發生獻血反應原因分析及預防[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2):116-118
〔2〕胡偉偉.獻血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吉林醫學,2010,31(12):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