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印度、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廖政軍 紀雙城 楊明 李珍 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甄翔 柳直
馬爾代夫軍事嘩變出現新的戲劇性。“主動辭職”的前總統納希德8日怒斥眼下掌管國家的是“一群狗東西”,并稱自己“是在槍口逼迫下辭職的”。納希德的講話得到數千支持者歡呼和力挺,但也讓馬爾代夫同他一起掉進時空隧道:納希德像多年前一樣重新成為街頭抗議者,馬爾代夫則像獨裁者加堯姆在位時一樣,暴力沖突蔓延。馬爾代夫的政治故事“兜了一圈回到原點”。有媒體感慨南亞版“阿拉伯之春”遭遇倒春寒。新聞網站“eTurbo”9日分析原因說,納希德曾被稱作“新奧巴馬”,但就像奧巴馬一樣,高期望和沒改變讓民眾加倍不滿。德國《南信使報》進一步分析稱,這是西方民主和最嚴格伊斯蘭的陣地爭奪。巴基斯坦《黎明報》則說,這是印巴地區影響力的又一次比拼。《印度斯坦時報》的評價是:國家不可能只是一個小島。
下臺總統又成街頭抗議者
“9日清晨,馬累街頭寧靜中透著緊張。前總統納希德發現,自己重新回到曾經熟悉的街頭抗議者身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樣評論納希德眼下的處境。據報道,馬爾代夫刑事法庭9日上午向納希德及前國防部長易卜拉欣發出逮捕令。納希德稱自己“將是首位在監獄度過余生的前總統”,并呼吁國際社會對此做點什么。
馬爾代夫獨立英語媒體“面包車新聞網”編輯羅賓遜評論說,納希德已從最初對政變的驚恐中醒過神來,決定反擊并重新奪權。據美聯社報道,8日下午,納希德在辭職后首次公開露面。他對媒體說,“我把整個國家留給了一幫狗東西”。納希德一反之前“主動辭職”的表態,稱“我是在槍口下被迫辭職的。他們說如果我不辭職,就毫不猶豫地開槍”,并暗示前副總統、剛剛宣誓就任總統的瓦希德事先清楚“政變陰謀”,借機奪權。
與納希德關系密切的新聞顧問保羅·羅伯茨8日向路透社提供了這一過程的首份目擊者記錄。羅伯茨說,總統府的大門打開,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沒有號牌的車開進來。納希德從車上下來,身邊有50名士兵和未曾見過的高級軍官。納希德隨后被帶進辦公室,見過內閣成員后在電視上宣布辭職。
路透社稱,現在,防暴警察和士兵發射催淚彈,毆打納希德和他的支持者,前任加堯姆在位30年期間的畫面在馬爾代夫重演。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8日傍晚,在軍警嘩變的國家廣播電視臺外,數千名前執政黨民主黨的支持者舉行示威,被武裝警察用辣椒水驅趕。目擊者說,約有40人至50人受傷,其中包括納希德,“他被打得很慘”。該黨主席穆沙·馬尼克的兒子9日也對法新社說,他父親的頭部被警察打得鮮血直流。
“馬爾代夫已經沸騰”,《印度時報》9日如此形容這個以往看似平靜的島國。暴力蔓延至多座島嶼,有馬爾代夫官員稱,那里的事態甚至比首都更嚴重,示威民眾攻陷數個警局,多座政府大樓也遭焚燒。該國第二大城市阿杜的市長9日稱,該市的法律與秩序已完全“崩潰”。位于該市的機場是外國游客從馬累前往其他旅游島嶼的主要機場。警方曾發表聲明稱,擔心“當前的示威浪潮向類似恐怖主義行徑發展”。
8日,現總統瓦希德召開記者會否認國家發生政變。他說,他事先并未預料到納希德會辭職,同時否認聯合反對派迫使納希德下臺。瓦希德9日緊急任命新的總統辦公室新聞秘書、內政部長和國防與國家安全部長。同一天,納希德表示,會參加下屆總統選舉,并將贏得勝利。據法新社報道,納希德的妻女8日晚已經逃到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并于當晚“同總統通了電話”。
馬進步黨發言人謝里夫稱,馬累街頭9日一定程度上已經恢復正常,“人們正送孩子們上學”。但馬民主黨議員阿卜杜拉認為,經歷周三的暴力后,周四可能發生更多對抗。她說:“我們從電視上看到如此多暴力,不知道人們還怎么能保持平靜。”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親納希德的政治家阿卜杜拉稱,斗爭不會停止,“他們不讓我們在一個地方集會,我們就去另一個地方”。“面包車新聞”編輯羅賓遜評論說,7日風暴來臨之際,這個國家的人們努力去理解政治局勢的劇變。然而現在,動蕩開始了,局勢就變得難以想象。
“阿拉伯之春”的倒春寒
“馬爾代夫的政治故事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全球旅游新聞網站“eTurbo”9日發出這樣的感慨,并報道說,2008年,納希德在馬爾代夫首次多黨選舉中獲勝,結束前領導人加堯姆30年的專制統治。當時許多人把納希德稱作“新奧巴馬”。
對于馬爾代夫政變的消息,英國議會跨黨派馬爾代夫事務小組主席大衛·艾密斯用“震驚”和“悲傷”描述自己的感受。英國廣播公司用“民主十字軍顏面掃地”為題做報道。據法新社報道,美國高級特使11日將到訪馬累。俄羅斯《真理報》8日評論說,納希德曾被稱為伊斯蘭世界最民主的領導人,對于西方推行的民主來說,這是個沉重打擊。去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曾稱納希德是自己“新結識的最好朋友”。
用示威、暴力將領導人拉下臺,
這熟悉的一幕讓人想到中東、北非至今甚囂塵上的“阿拉伯之春”。日本《外交家》雜志稱,馬爾代夫事件恰恰是“阿拉伯之春”的對立面。在阿拉伯那些發生變化的國家,群眾力圖推翻獨裁者,以民主政體取而代之。而在馬爾代夫,民主政體卻被反民主集團劫持。
納希德8日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表達了類似慨嘆。他寫道:去年推翻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獨裁統治者的一波革命固然會帶來希望,但馬爾代夫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教訓:一天能推翻獨裁者,消滅獨裁統治的殘余則要花上很多年。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評論說,正如中東、北非國家的早期民主一樣,南亞地區也有理由擔心創建不久的自由民主政體會倒退。報道援引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切拉尼的話說,馬爾代夫此前一直是該地區的“希望之光”,但現在看來,“民主轉型出了差錯”。
新聞網站“eTurbo”9日分析這種“差錯”稱,就好像美國總統奧巴馬當選后人們不切實際的高期望一樣,納希德就任總統不久,人們的失望之情就開始顯現。新政府上臺之際,世界經濟快速下滑。馬爾代夫民眾沒能立即從政府更迭中獲得任何經濟收益。英國《衛報》說,外媒將納希德勝選描繪為正義戰勝邪惡,但在其執政3年之后,前政權泛濫的政治交易、腐敗和暴力并未顯現出削減跡象。
在不少媒體看來,馬爾代夫新生的民主會受到什么影響現在還很難說。但《衛報》注意到,在納希德下臺前幾個月,反對派還拿出另一個政治武器:宗教。批評納希德削弱伊斯蘭的聲音越來越高,這在保守勢力上升的“百分之百遜尼派穆斯林”國家里是個相當嚴重的指控。據印度《先鋒報》報道,像馬爾代夫正義黨等一些激進政黨一直希望完全實行伊斯蘭教法。據稱,正義黨是一個傾向于塔利班的黨派,它目前控制該國的伊斯蘭事務部。
“貪污、政治和好戰的伊斯蘭正搖動著印度洋島國。”路透社的文章說,每年幾百萬去馬爾代夫的游客中甚至沒幾個人能嗅到該國的政治困境,或者在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度假天堂中與日俱增的好戰分子的威脅。納希德被指責正走上前任獨裁者的老路,他逮捕首席刑法法官。他的對手則采取強硬方式對待納希德的宗教支持者。這一切讓踐行溫和伊斯蘭主義的人以及西方政府深感不安。
沒有國家只是一個小島
巴基斯坦《黎明報》9日評論說,馬爾代夫的政治危機是印巴爭奪地區影響力的又一次考驗,還是兩國共同應對潛在威脅的機會?分析人士認為,或許這兩種因素都存在。據稱,馬爾代夫兩派政治力量都將印度視為“外交優先對象”。1988年,當時的馬爾代夫政府還曾憑借印方出兵,平息了外來勢力顛覆政權的企圖。《華爾街日報》稱,新德里則擔心馬爾代夫可能會像巴基斯坦一樣成為伊斯蘭政治勢力設立反印據點的地方。
《印度斯坦時報》稱,對印度而言,馬爾代夫的局勢比敘利亞要重要,因為這將考驗印度施加影響的能力,也能真實反映出印度作為全球事務參與者的實力。截至目前,印度對瓦希德政府的上臺表示歡迎,以外交禮節同馬方溝通,并稱這是馬爾代夫“內部事務”。印度加爾各答《電訊報》評論說,這只是表面,印度其實一直密切關注從海灣地區流入馬爾代夫的大量資金,以及突然出現的馬爾代夫與巴基斯坦兩國民間往來的熱情。
《印度快報》9日評論說,不管馬爾代夫內部政治動蕩有多輕微,都可能引發印度洋整體戰略格局巨變。馬爾代夫位于從資源豐富的波斯灣和非洲到中國和東亞的海洋運輸線上,是廣闊印度洋上少數幾個重要陸地據點之一。有人認為中國要在馬爾代夫建海軍基地,作為包圍印度“珍珠鏈”的一環,這種說法有些夸張。不過不容置疑的是,馬爾代夫對中印這兩個正在崛起的海洋大國意義重大。
《印度斯坦時報》稱,有人想把馬爾代夫的政治動蕩歸為學術問題,認為這不過是極少數專家才會關心的問題。畢竟,馬爾代夫不過是個群島國家,人口和印度一個城鎮相當。但其實這種觀點謬以千里,因為“沒有國家只是一個小島”。▲
環球時報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