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演講
九月六日(星期四)上午,扶輪中學當局得悉文學家郁達夫先生來津,即推曹秋芳先生前往迎請赴校作公開演講,惟郁氏以事出倉卒,未及預備相當材料,愿在校談談個人感想及經驗,并與諸生解答關于文藝上各問題。當于是日上午十時左右蒞校,隨行者有小說家王君。
郁氏面容較過去頗形衰老,帶花鏡,背微駝,牙齒亦脫落數枚,著深灰綢袍,中國便鞋,神采頗瀟灑,由校長略事介紹后即開始談話,題為《北游雜感》及《創作的經驗》,由高三學生陳學弢、莫家鼎、鄭有勇、吳奎齡擔任記錄。
兩段講話,均極簡短,郁氏謂此次北來經過青島,并一度赴山海關游覽,個人所感到者即北平市面蕭條,氣象陰沉,不若往年繁茂,現在中國并不似以往經濟之寬裕,農村鬧恐慌,大學生鬧失業,此實不良現象,望大家注意云云。繼稱個人的創作經驗,為一般所樂聞,自己此類寫作,各方面要求甚多,開始寫小說有不可遏止之“創作欲”,不發表不痛快,現在則力避“言之無物”的文章。最近出版的《游記》不過是消遣品,供小報文章而已。
講話畢,郁氏遂答復解說各問題。邵之榆君請報告“創造社成立,經過,及解散”,阮玉祥發問“想象之重要”,范柏林發問“大眾語文問題”,吳奎齡發問“現在偉大作品不產生之原因”,郁氏一一答解,簡要明晰,均極中肯,十一時始離校。
(1934年9月9日天津《大公報》)
點評:大作家到小小中學做演講,體現的是社會良知與社會批判精神,及對莘莘學子的期望。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河南省公共食堂越辦越好
【本報鄭州21日訊】 河南省農村人民公社化,建立起來的32萬個公共食堂,在實踐中證明了它有很大的好處,參加食堂吃飯的人數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99%。廣大社員熱烈歡迎它,稱它為“幸福堂”、“如意灶”、“大家樂”。
中共河南省委對公共食堂總結了八大優越性:解放了婦女勞動力;適應了公社化后的集體生產組織形式;節約了燃料、糧食和用具;便于搞集體副業生產,改善群眾生活;能進行基本建設,實現炊具改革;大大改變了社員的環境衛生;養成社員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過去由于繁瑣的家務勞動而引起的社員家庭關系上的不和、爭吵、不團結等,現在都消除了。
(1959年9月22日《人民日報》)
點評:如果問在“幸福堂”、“如意灶”吃飯的人們:你們幸福嗎?不管如何回答,現在看來都成為了歷史的傷口。
清宮太監之末路
北京函:清室此次遣散全體閹人出宮,本系溥儀一人所主持。當時瑾太妃頗持反對,以致溥儀陡然出宮,回至醇王府。后經各大員調停,宣統始回宮,遂將全體太監1030名全行逐出宮外。現在此事已然辦理完善。
其招回在各宮殿服務者,為119名。計隨傳處留28名,儲秀宮25名,長春宮23名,永和宮23名,奉先殿3名,升平署9名,壽皇殿5名,太廟3名,其余之911名,一律發給賞銀,遣散回籍,另謀生活。其遣散費計首領太監每名200元,其余有30元者、20元者不等,已于前天一律發放,共計遣散費為50200多元。
又,清室各宮殿向由太監看守,現在已由護軍管理處調撥護軍警察隊入內,在各宮殿前守備。又此次清宮遣散太監,大鬧家務,宣統與瑾太妃彼此發生惡感。瑾太妃現已遷移于隆宗門外,駐閑宮內。宣統派后妃勸駕回宮,瑾太妃不允。因此雙方意見愈深,聞系有某某等從中離間所致。
(1923年7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
點評:溥儀之類瞻前顧后之人,家務事都搞不定,政治上就更加注定不能挽救狂瀾了。
北大又面臨災難胡適自認“逃兵”
【本報南京十七日電】胡適校長17日下午3時出席北大同學會所籌辦之北大50校慶大會,并發表沉痛演詞。慶祝會于中央研究院禮堂舉行,到會校友200余人,禮堂正面懸蔡元培遺像,布置簡單,首由胡氏致詞。
胡氏之報告,一再說明渠如一逃兵,不能與多災多難之學校同度艱危。胡氏并頌揚前北大校長蔣夢麟氏民廿年接辦北大時,于多災多難中去舊革新之精神,及其后支撐“九一八”事變后局面之偉大。而此次又面臨災難,渠本人則已如一逃兵,且稱:“乃一不榮譽之逃兵”,聲淚俱下,與會者幾同聲一笑。
(1948年12月18日上海《申報》)
點評:北京大學這一中華兒女心中神圣的高等學府,緣何在當代卻被冠上了“北京人大學”名號,值得深思。
新舊京官現形記
近數日來,新舊官僚暗斗極烈,舊者蕭索可哀,新者腐敗運動如故。現象如此,大足為民國前途危。……茲將各部現狀分別匯記如下——
(一)陸軍部陸軍總長段祺瑞自國務員發表后,曾經推薦陸軍次長后,以其所推薦者為士官第八期卒業生,群滋不悅,遂改用蔣作賓。前日蔣次長到京,則見各司司長,段已委定五人,而蔣氏由南帶來八十余人無從一一位置,大為憤懣。因之總、次長頗起齟齬,旋由某巨公出為調停,于原定五司之外添設三司,安置南來諸員,且聲明以后司長由總長薦任,次長不得預聞,科長以下則由次長委任,總長亦不干涉。劃清權限,以免再啟爭端……
(二)交通部舊日各部商標的特色是“一戴水晶頂子而藍翎之管門官,一老頭子也”。自改定政體后,改官帽為便帽。二十三日雖名為施肇基氏到任之期,但本人并未到部,但貼一留員名單于大堂下,署施肇基啟。
(三)內務部設立蒙藏事務處,已調用舊理藩部司員數十人。唐(紹儀)總理之意,各部皆須多用南方人員,而額缺又不可多設,意欲少用舊人。趙(秉鈞)總長則以久在民部,熟人甚多,窮于位置之法,大有左右為難之慨。日來民部舊司官聞此消息,乃于前日全體辭職,以為保全面子之計。
(四)教育部蔡(元培)總長到京數日以范次長未歸故,于接收事宜未曾議。及昨日范次長已歸京。聞蔡總長之意,欲將學部舊司官一體解散,重新組織,以示振作。
(五)農林部宋(教仁)總長于接收事宜尚未議及,須待陳(其美)工商總長來京將分割事宜議妥,方有辦法。惟聞已調取部中學生出身之履歷,大概有注重學生一面之意。
(1912年4月30日上海《申報》)
點評: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民國初年的權力亂象期。
中國電碼之新創造
中國目前普遍適用之電報號碼,于收發之際,均須經一度之轉譯,既繁手續,尤耗時間。以較之西文用字母直接拍發者,未免相形見絀。且所編號碼,僅為單字,亦不若西文之有沿用習慣語句,連綴成文之便利,且中國電碼,須字字拍發,無從假借,更不能節省經濟。在清末商務印書館,雖有親民電報書之編輯,然以應用笨拙,且辭句均屬有限,久之終歸淘汰。
近聞交通部上海電料機器廠主任汪啟壟,因鑒于中國電碼應用鈍拙,費二年之心力,利用注音字母,創造分類詞句之新式電碼。此次因奉交通部令派調停上海電廠罷工風潮,回京復命之便,將其新創電碼,呈請交通當局,頗蒙嘉許。聞連日正在審查字句,以便采用。汪氏系電報高材生,資格老,且富有文學思想,著作甚多。此次創造,定能成功云。
(1925年10月31日天津《大公報》)
點評:時過境遷,過去的“大創造”如今已被無數“新創造”所淘汰,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木夕)
(電子郵箱:dyy10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