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三
分工不分家
同事各有分工,固然應當各司其職。但既然同在一個組織中,也應做到分工不分家,做到相互支持、競爭而不拆臺,創造一種同舟共濟的積極關系。以分工為理由相互疏遠甚至相互拆臺,就得不到對方的尊重和信任。長此以往,隔閡不斷加大,誤解不斷加深,矛盾不斷激化,摩擦不斷出現,沖突必會發生。其實,分工的前提首先是真誠合作。如果囿于分工而不善合作、不愿合作,就必然會使自己逐步從組織群體中孤立出來,最終成為孤家寡人,一事無成。
分工與協作往往是很難分開的。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協作;反之,沒有協作,分工也很難落到實處。因此,當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或是遭受挫折時,決不能認為與己無關,進而袖手旁觀,看其笑話。其實,支持別人的工作,也就等于幫助了自己;不愿幫助別人的人,也就不會得到別人的支持。
補臺不拆臺
同事之間要想達到真正的團結,相互之間的“補臺”是十分重要的,俗話說得好:“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相互拆臺,大家垮臺。”
要做好相互“補臺”的工作,就要有對工作、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考慮問題應該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重事業,淡名利;工作中要密切協同,積極配合,不管是誰出現差錯和疏漏,大家都主動去糾正,及時去彌補,唯有如此,才能減少事業的損失,促進工作,增進友誼,密切感情。
如果說“補臺”是指工作上互相支持,能力上取長補短的話,這無疑是對的。對那些工作上互不配合、鬧不團結的“拆臺”行為理應嚴肅批評。但“補臺”絕不是毫無主見地盲從,當發現班子決策不完善或同事工作存在失誤時,則要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使決策得到及時修正,使工作不斷得到完善;“補臺”也不是毫無原則的遷就,對涉及個人利益的小事要講風格,至于事關大局的原則性問題,就要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這樣的“小拆”是為了更好地“補臺”。
求大同存小異
同事相處時,有時由于意見分歧而會產生一些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求大同、存小異的辦法,使矛盾沖突得以順利解決。
在領導班子中,由于成員年齡,閱歷、知識結構、思想修養、工作方法、領導才干和領導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對某項工作或某些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法自然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成員充分認識和理解彼此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并能夠在面對具體事務的時候,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充分發表個人意見的基礎上,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共同點”,以“共同點”來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只要大家目標一致、一心為公、言直身正,就不難找到“共同點”。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了,其他的“繁枝小葉”也就不難處理。
當然,“求同存異”,并不是要求每位成員無原則地去茍同,放棄原則去求共識,而是要求大家要理性多于感性,切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要敢于堅持原則、堅持黨性。
學會推功攬過
為官從政者,經常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當功勞和榮譽到來時,該怎樣去對待呢?當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又該怎樣去處理昵?有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積極地搶功,然后不停地把錯誤與問題推給別人;有的人面對以上兩種情況,則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推功攬過,將功勞讓給別人,將過失讓自己承擔。表面上看,前一種人“有功無過”,仿佛是一件好事后一種人“有過無功”,仿佛是無功之人。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前一種人肯定招人嫌棄或被革職;后一種人由于謙虛而受人歡迎,終受重用。聰明的領導者應該學會推功攬過。
同級領導或同事之間發生矛盾的一個重要誘因是對待功過問題的態度。有的人自我要求不嚴,喜歡推過攬功,其他成員當然會對他有意見。因此,同級領導或同事之間要發揚風格,在工作面前搶著干,在榮譽面前相互謙讓,要有推功攬過的精神,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諒解,這樣才能同舟共濟,同心同德。
共享利益,不貪功,這是領導者應有的品格。作為領導者,應以高尚的姿態來對待工作和成績。把困難留給自己,迎難而上,把方便留給別人;對成績和榮譽,多想到別人,少考慮自己。
“推功攬過”說到底其實也在于籠絡人心。這其實是為官之道中最能令下屬信服而死命效忠的手段。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