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江,聶冠松,李敬生,宋良華
(東北電力設計院,長春市,130021)
間接空冷塔(以下簡稱間冷塔)由于具有節水的特點,運行費用比直接空冷塔低,近年來在缺水地區的電廠已得到廣泛應用。但是與同等容量機組的濕冷塔相比,間冷塔塔體規模、設計難度和風險較大。風荷載是間冷塔承受的主要荷載,在塔筒外表面加肋,可以大大降低由風壓引起的塔筒、支柱及環基內力。為保證間冷塔結構的安全性,需要對間冷塔塔筒加肋技術進行專門研究,為間冷塔的結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郭維勝在《通風筒的加肋技術》[1]中,對國內外的塔筒加肋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指出自然通風冷卻塔的加肋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普遍應用,加肋技術成熟、可靠,施工難度不大,可以在國內大力推行。蔡曉明[2]、崔虹等[3]從施工的角度,對自然通風冷卻塔的加肋技術進行了詳細闡述。國內已經建成的加肋間冷塔較少,山西陽城電廠二期工程的間冷塔采用的是加肋技術,目前該塔運行良好。
本文運用ANSYS軟件對間冷塔結構進行整體有限元分析,并根據Q/DG1-S012—2011《超大型冷卻塔設計導則》[4]中的風壓分布公式,對加肋與無肋2種結構形式進行數值模擬。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加肋對塔筒、支柱及環基的影響,總結了間冷塔采用加肋技術后其結構的受力特性。
根據《超大型冷卻塔設計導則》,塔筒加強肋的布置及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圖中aR和hR為1/3塔筒高度處的平均肋間距和平均肋高,m,一般aR應不大于塔筒平均周長的1/50,可取1/3塔高處的周長;a為肋的寬度,m;m為0.2~0.5。

圖1 子午向肋條布置及肋條截面Fig.1 Layout and section for meridian rib
冷卻塔表面的等效風載 w(z,θ)按下式計算[5-6]:

式中:w0為基本風壓,kPa;CP(θ)為平均風壓沿環向分布系數;μz為風壓沿高度分布系數;β為風振系數。
1.2.1 無肋塔風壓系數
風壓分布系數ak的取值為:a0=-0.442 6,a1=0.245 1,a2=0.675 2,a3=0.535 6,a4=0.061 5,a5= -0.138 4,a6=0.001 4,a7=0.065 0。
1.2.2 加肋塔風壓系數
(1)ACI 334加肋塔風壓分布曲線。根據《超大型冷卻塔設計導則》,風壓分布系數ak的取值為:a0=-0.392 3,a1=0.260 2,a2=0.602 4,a3=0.504 6,a4=0.106 4,a5= -0.094 8,a6= -0.018 6,a7=0.046 8。
(2)尼曼風壓分布曲線。根據《超大型冷卻塔設計導則》,尼曼風壓分布曲線選用參見表1,風壓分布系數ak的取值參見表2。

?

?
某工程間冷塔設計基本風壓為0.81 kN/m2,30年一遇極端最低設計氣溫為 -36.6℃。塔高為161.00 m,進風口高度為 29.50 m,殼底直徑為131.52 m,喉部直徑為99.60 m,殼頂徑為103.64 m,殼頂傾角為5.0°,殼底傾角為16.0°。子午向加強肋共60條,aR取1/3塔高處周長的1/60,為5.738 m,hR/aR為0.026,對應的尼曼曲線為K1.0。塔筒幾何尺寸及加強肋截面尺寸如圖2、3所示。


應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對冷卻塔的殼體、支柱、環基等進行有限元分析[7-11]。支柱采用BEAM188梁單元模擬;殼體采用SHELL63殼單元模擬;環基采用BEAM188梁單元模擬。有限元模型如圖4所示。
2.3.1 塔筒受力特性
塔筒設計風壓分布曲線,分別采用無肋風壓分布曲線(A型)、ACI 334加肋風壓分布曲線(B型)、K1.0尼曼曲線(C型)。以0°、72°子午向殼單元為例,分析風荷載引起的間冷塔殼體內力分布規律如圖5所示。

圖4 間冷塔有限元模型Fig.4 FEA model of indirect dry cooling tower

圖5 殼體內力分布規律Fig.5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tower cylinder
由圖5可知,采用加肋技術,風壓引起的間冷塔殼體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小,特別是在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有較大程度的減小。經計算分析,0°子午向殼單元內力平均減小20%,72°子午向殼單元內力平均減小40%。
2.3.2 X支柱受力特性
通過對3種風壓分布曲線的計算,X支柱內力極值比較見表3,內力分布規律如圖6所示。

表3 X柱內力極值比較Tab.3 Extremum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 for X column
通過以上數據可知,相對于無肋型塔,加肋型塔的X柱內力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減小,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X柱內力極值減小較多。

圖6 X支柱內力分布規律Fig.6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X column
2.3.3 環基受力特性分析
通過對3種風壓分布曲線的計算,環基內力極值比較如表4所示。

表4 環基內力極值比較Tab.4 Extremum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 for circular foundation
通過以上數據可知,相對于無肋型塔,加肋型塔的環基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小,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環基內力極值減小較多。
塔筒設計風壓分布曲線分別采用無肋風壓分布曲線、ACI 334加肋風壓分布曲線、K1.0尼曼曲線。最小局部屈曲穩定系數見表5。

表5 最小局部屈曲穩定系數Tab.5 Minimum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local buckling
由表5可知,相對于無肋型塔,塔加肋后最小局部穩定性系數略有提高,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局部屈曲穩定系數提高較多。
(1)通過比較分析塔筒內力可知,相對于無肋塔,塔筒加肋后內力有所減小,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內力有較大程度的減小。主要原因是,在塔筒外表面加肋,可以增加其表面的粗糙度,有效降低風壓分布的影響,從而減小塔筒、支柱及環基的內力。
(2)通過比較分析X支柱與環基內力可知,相對于無肋塔,塔筒加肋后內力有所減小,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內力極值有較大程度的減小。在間冷塔設計時,風荷載的組合系數取1.4,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相對于無肋塔,風壓引起的塔體內力將減小更多。
(3)通過比較分析局部穩定性可知,相對于無肋塔,塔筒加肋后最小局部穩定性系數略有提高,特別是在滿足K1.0尼曼曲線加肋情況下,局部屈曲穩定系數提高較多。
(4)塔筒加肋后,塔筒、X支柱、環基的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小,雖然施工難度有所增加,但能夠提高塔的結構安全性并節省鋼筋用量。因此,在進行超大型間冷塔施工圖設計時應推廣使用加肋技術。
[1]郭維勝.通風筒的加肋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蔡曉明.帶肋空冷塔上部結構的施工方法分析[J].山西電力,2008(5):21-23.
[3]崔虹,孫成江.國內最大空冷塔的帶肋筒壁施工[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40(S1):105-110.
[4]Q/DG1-S012—2011超大型冷卻塔設計導則[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5]GB 50009—2001建筑結構荷載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GB 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7]朱伯芳.有限單元法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8]葉先磊,史亞杰.ANSYS工程分析軟件應用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9]盧文達,顧皓中.帶有環向肋的雙曲冷卻塔的線性穩定分析[J].應用數學和力學,1989(7):559-567.
[10]李龍元,盧文達.加肋雙曲冷卻塔的非線性穩定分析[J].應用數學和力學,1989(2):105-110.
[11]北京大學固體力學研究室.旋轉殼體的應力分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