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骨韌帶樣纖維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腫瘤〔1〕。由于該腫瘤的浸潤性,周圍肌肉的鑒別很困難,為了達到徹底根治腫瘤的目的,所以采用手術切除腫瘤加術后組織插植放射治療的方法。我院于2009年10月收治了1例右髂骨韌帶纖維瘤患者,在行組織插植放射治療過程中對該患者進行了周到的護理,使患者放療后恢復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患者女,28歲。2年前發現右下肢腫脹,但無發熱、疼痛等癥狀。在當地醫院行韌帶樣纖維瘤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韌帶樣纖維瘤。半年后復發,中醫治療腫物無縮小,遂來我院就診,經CT強化檢查診斷為右髂骨軟組織腫物,與周圍肌肉血管分界不清。病理會診為:韌帶樣纖維瘤。
患者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髂骨韌帶樣纖維瘤廣泛切除,術中以1~1.5 cm間隔經皮平行置入放射源導管6根,縫合放射源導管于瘤床,縫合創面。術后第3天在我院放射治療中心的模擬機下定位,觀察術中置入的放射源導管的位置、距離和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制定組織插植放射治療計劃。用銥(Ir)192進行分次腔內近距離照射。照射計量為300CGY,每天2次,間隔6 h,療程為5天,總照射計量為3000CGY。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的施源管和傷口的護理及血象監測,患者未出現治療中斷,于10天后治愈出院。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對腔內放射治療缺乏正確的知識,擔心因為自己攜帶放射線而影響家人及以后的生活,而感到緊張害怕。放療前為其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簡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腔內放射治療的相關知識、治療中的配合,使患者增加占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緊張情緒,使之與醫務人員密切配合,順利完成治療計劃〔2〕。
2.1.2 放射源置入前放射施源管的護理 腔內放射治療應特別注意觀察導管內是否有引流液,傷口是否有紅腫、滲血的傾向。并且協助物理師做好施源管的長度測量。首先將患者傷口敷料打開,按照術中施源管埋放的順序將施源管排放整齊,防止因施源管打折、扭曲而影響假源的置入。將施源管固定于傷口周圍的皮膚,并用帶刻度的假源測量施源管的長度。
2.2.1 患者體位 在治療中患者的體位非常重要,以保證放射治療計劃和劑量實施的準確性。告知患者治療要保持醫生安排的體位。該患者在第一次治療時,由于是術后第3天,體質較虛弱,擺位時盡量使患者在滿足治療要求的前提下,以最舒適的姿勢接受治療。在患肢下墊一枕,減輕不適感,降低癌性疲乏的程度。治療過程中,技術員隨時觀察監視器中患者的體位是否有移動,如有變動要立即關機,重新糾正體位后再開機進行治療。
2.2.2 放射源置入施源管中的護理 從監視器中密切觀察導管,以保證每次放射源進入導管的通暢,準確實施醫生、物理師的治療計劃。
2.3.1 施源管的護理 治療結束后,將施源管盤好固定于傷口周圍的皮膚,囑患者回病房后盡量減少活動和搬動,如需翻身應讓家屬協助,以免引起施源管的打折、扭曲而影響下次的治療。
2.3.2 皮膚和傷口的護理 皮膚反應是放射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因為照射源及照射部位的不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重者必須停止治療。該患者有傷口,皮膚護理尤為重要。除了常規的宣教外,還采取了一系列護理。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用全棉寬松的內衣,因其可以減少對患肢的摩擦,傷口周圍皮膚禁用肥皂等刺激性的物品擦拭,應用溫水擦拭。每天靜脈輸入抗生素,仔細地觀察照射部位的皮膚及傷口有無紅腫、滲液的情況。如果傷口有滲液,隨時在無菌技術原則下,進行傷口換藥。
2.3.3 血象的監測 治療期間,放射藥物易導致患者白細胞下降及血小板減少的癥狀,這是放射治療最常見的并發癥。白細胞>4×109/L,血小板>100×109方可治療。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血象情況,有無發熱,周身無力等癥狀。一般每周檢查血常規1次。在治療中和治療后該患者的血象檢查均正常。
骨韌帶樣纖維瘤術后組織插植放射治療臨床病例少,沒有規范的護理常規可執行,患者術后即開始放射治療,身體虛弱加之有傷口的存在,術后傷口處理、用藥和每日的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時間,如果護理方式不妥當,傷口處理不及時,極易造成并發癥的出現,從而間斷治療。本病例通過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在放射治療的過程中給予了及時恰當的護理,未發現傷口感染及其它并發癥,順利的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達到了預期效果。
〔1〕陳亞剛,彭玲玲,盧秋寧.右下頜骨韌帶樣纖維瘤1例[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8,26(2):222-223
〔2〕郝曉屹,劉雪融,管德輝.腫瘤病人放射治療后皮膚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6,14(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