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九常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15)
對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而言,知識共享平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不同地區的公民能夠“同等”地獲得圖書館的信息(知識)資源,即消滅區域、城鄉差距,使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人們獲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文化服務;二是圖書館向每位公民提供“零門檻”和無差別的平等服務,即每個公民不論其身份、職業、學歷、收入,都可以自由地利用圖書館,享受圖書館服務[1]。目前國內外圖書情報學界對于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圖書館立法、圖書館權利的研究,圖書館服務研究,用戶滿意問題研究,信息鴻溝(數字鴻溝)問題研究,信息資源布局問題研究,弱勢群體的知識援助問題研究,圖書館學原理研究,圖書館精神或公共圖書館精神研究,等等。可見,對此問題的研究是多領域協同推進的結果。本文并非要對這些研究進行提煉、總結,而是有重點地提出對該問題的幾點看法。
在與責任、義務對等的前提下,平等(或稱公平)是公民在公民社會和現代法治社會的一種基本權利和訴求。首先,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平等。人的職務有高低之分,職務低的人與職務高的人在“特定的權力”上完全享受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職務高的人所負的責任相對較大,所承擔的風險也相應較高。同樣,人從事的行業有差別(如特殊行業和一般行業,高收入行業和低收入行業等),所在的工作崗位也有差別,一般行業和工作崗位的人要求平等地掌握一些特殊行業和工作崗位的有關“內情”(屬于特殊行業的特權)也是無法實現的,這受權力責任對等原則的影響,同時受行業和崗位性質的限制。其次,社會存在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成因:一是占有公權力的差異,導致占有社會資源存在差異;二是擁有財富的差異。無論是由上述哪種原因導致的弱勢群體,都應予以關心和關懷,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共識。為什么要關心弱勢群體呢?一是考慮社會合理性要求,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二是考慮形成強勢和弱勢差別的原因,因為有些“強勢”是靠非法和野蠻的方式獲得的,如一些富人在積累財富時“利用”社會公權力,其財富來源缺乏正當性。鑒于此,多數文明國家在制度設計時都會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強勢群體進行適當的平抑,給弱勢群體合理的補償。事實上,這也是社會平等思想在制度層面的反映。再次,不能將平等理解為錙銖必較,更不能刻意強求。因為人具有豐富的主體性,有思想,有情感,無法做到像機器一樣“整齊劃一”。
同樣,對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的理解不能絕對化,必須以下述4項內容為前提:(1)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既是一種公民權利,也是公民責任和義務。例如,作為普通的圖書館員,不能在行政權上要求與館長平起平坐。(2)正視行業差別。例如,圖書館員在機密信息的掌握上不能要求與國家安全人員、公安人員平等,雖然在一般意義上人人都有知情權,但是這種知情權是有前提的,即不涉及國家機密、不危害國家安全。(3)具有社會關懷意識,關懷弱勢讀者,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知識援助。(4)不能鉆牛角尖,不追求時時、事事沒有絲毫差別的知識“平等”。
理想的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是圖書館不受時間、空間、條件、資源等因素的限制而提供的一種無差別、高水平的知識共享。知識共享平等固然好,但是不能沒有前提條件。知識共享平等一定是建立在圖書館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一前提之上的。因此,要在有意義的前提下全面、準確地理解知識共享平等問題。中國人歷來不患貧而患不公,因此要謹防片面地理解“平等”。單方面地追求“平等”,而使“平等”陷入蒼白、貧乏的境地,背離了“平等”的真意,這不是我們所需要、所追求的。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追求的最佳結果是多方共贏。
第一重不平等是資源分配的不平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利用圖書館機會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由于區域發展水平、城鄉差別等原因造成的,同時還受不同層次、不同系統的發展戰略的影響。例如,國家總體發展戰略要求各地區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推進信息化進程,而對于部分貧困地區來說,這將加重當地圖書館的資源匱乏程度,從而導致圖書館服務的不平等。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在我國由來已久,人們便習以為常,甚至把它視為一種正當、合理的存在,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第二重不平等是服務的不平等。圖書館服務水平受館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平等意識等因素的影響。盡管我國圖書館學界倡導提供平等的圖書館服務,業界也在實踐上大力推進圖書館服務改善,但是圖書館服務不平等的現象還非常普遍,主要體現在:對讀者進行資格區分,對弱勢群體(如未成年人、殘疾者、失業者、失足者、年老者等)缺乏人文關懷或援助服務等。長期以來,我國圖書館服務提倡走“精英路線”(即格外重視對領導、專家、科研精英等群體的服務)[2],這在建國初期具有其合理性,是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辦館方針。然而,現代圖書館服務不能過度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要關心社會平等問題。從讀者的角度看,服務不平等與其的關系最為直接,感觸也最深切。長期以來,我國圖書館職業的社會地位比較低,館員的自信程度不夠,以致嬌慣、縱容了少數具有特權思想的讀者。可見,圖書館服務的不平等體現出圖書館員在專業水準、服務態度、敬業精神上的差距,是圖書館知識共享不平等的直接表現。
一些學者在研究圖書館精神時認為,服務公平是圖書館公平的核心[3],甚至有人把服務平等看成是圖書館公平和知識共享平等的核心,原因主要有兩個:①圖書館公平(主要指服務平等)理念強調公眾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平等,這主要是出于幫助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提出的,現已被國際圖書館界認可,并被許多國家寫進圖書館宣言和圖書館法。這給人造成了一種誤解:服務平等高于一切,一旦服務不平等問題得以解決,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實不然,圖書館資源分配不平等、不均衡問題一直影響著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甚至阻礙著圖書館服務的平等提供。②我國圖書館服務不平等現象一直存在,并有其歷史原因。我國自建國以后政治運動頻繁、階級斗爭不斷,當時圖書館服務深受政治環境的影響,把讀者分為三六九等,對不同學歷、職稱的讀者設定不同的借閱權限,以維護社會治安為名不允許“三無”人員進圖書館[4]。目前,隨著我國社會公民意識的覺醒,服務不平等已并非難以克服的核心問題。
圖書館知識共享不平等的核心問題究竟是服務不平等還是資源分配不平等,這個問題要區分來看。就圖書館個體而言,知識共享平等主要通過平等的服務來體現,因此要重視服務不平等問題;從整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服務平等是對圖書館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不能作為圖書館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不平等的真正核心在于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包括館舍建筑、設備、信息資源、經費、人力資源等分配的不平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才是困擾圖書館事業前進的根本原因,是制約圖書館事業協調發展的關鍵。服務的不平等相對容易處理,它能夠通過圖書館自身的努力得以解決;而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問題要復雜得多,涉及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的制訂、地區財政資源的分配等,不是能夠由圖書館個體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圖書館服務不平等和資源分配不平等,前者更基本,后者更重要。
“信息鴻溝”又稱為“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 Digital Gap),本意是數字差距或數字分裂,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巨大差距,亦指人們在擁有信息、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方面的差距[5]。信息鴻溝已由最初的技術術語演變為社會術語、國際政治術語,以致縮小和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信息鴻溝已成為南北對話的重要議題,成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教育鴻溝”,是指知識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者之間分布的不均衡性,或者公眾在知識獲取的平等性方面存在的差距[6]。在我國,信息鴻溝既是由城鄉二元結構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又是經濟發展水平呈階梯狀分布的結果,表現為不同地區人們的信息利用差距,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多維、立體、縱橫交織的差異局面。
信息鴻溝的本質是信息(知識)共享不平等,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結果。圖書館知識共享不平等在“嚴重的情況下”則表現為社會信息鴻溝,在“不嚴重的情況下”表現為“信息微溝”或“信息小溝”。圖書館知識共享不平等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縮小社會信息鴻溝,反過來,社會信息鴻溝的消除需要圖書館領域的協助。因此,站在圖書館的立場上,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采取各種方法,逐步縮小直至最終消除知識共享的不平等,從而為社會信息鴻溝的彌合做出應有的貢獻。圖書館在消除社會信息鴻溝的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具體的措施包括:給讀者獲取知識以自由,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保障,提供免費服務等[7]。圖書館為消除信息鴻溝可以做出如下努力:(1)以圖書館幫圖書館的方式間接消除信息鴻溝。這種方式的實質是幫弱扶困,即一些實力較強、資源充足、技術條件優越、人員素質較高、辦館經驗豐富的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優勢,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幫扶中西部地區、邊窮地區及基層圖書館,旨在增強這些圖書館的活力,縮小其與發達地區圖書館之間的差距,為讀者提供更好的利用信息的條件和機會。例如,國家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西部援助計劃”中把設施建設及對外服務等方面的經驗介紹給一些西部地區圖書館,促進了西部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8]。類似的幫扶行動還有中國圖書館學會發起的“志愿者行動”,文化部、財政部和中央文明辦共同推動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等。(2)以圖書館幫讀者的方式直接消除信息鴻溝。這種方式主要是由一些服務水平較高、發展較好的圖書館通過開展一些特定的活動使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讀者有更多利用圖書館的機會,增強農村讀者的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圖書館可以開展的活動包括送書下鄉、設置流動圖書車等傳統形式,也包括自助圖書館、推廣全民閱讀計劃等新興的形式。信息鴻溝問題的提出為消除圖書館知識共享不平等帶來了新契機,因此圖書館界應把握這一歷史機遇,化社會“注意力”為“推動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吸引、調動、整合各方的力量,形成解決問題的強大合力。
我國圖書館知識共享平等包括資源分配平等和服務平等,其前者是核心,后者是基礎。鑒于兩種平等的實現范圍與實施主體不同,我們既要全面理解知識共享平等的含義,也要協調與相關部門(包括主管部門)的關系,爭取更多的資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分配資源,協調與讀者的關系,以人為本,關心弱者,提高讀者滿意度,從而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蔡曉川. 圖書館如何實現“均等化”服務“:十一五”以來江蘇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 2011(8):1-5.
[2]孫淑英, 王 梅. “公平迷信”與“公平迷失”:圖書館精神的再選擇[J].圖書館建設, 2006(5):113-116.
[3]項錦君. 圖書館平等服務的不等式及責任主體[J].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0(1):9-11.
[4]寇愛哲. 杭州圖書館走向開放,彰顯公平[EB/OL].[2011-10-18].http://news.sohu.com/20110224/n279510722_1.shtml.
[5]數字鴻溝[EB/OL].[2011-11-08].http://baike.baidu.com/view/95170.htm.
[6]知識鴻溝[EB/OL].[2011-10-28].http://baike.baidu.com/view/6897682.htm.
[7]董 敏, 武慶圓. 圖書館在在促進社會信息公平中的作用及其強化措施[J].情報科學, 2009(6):820-823,828.
[8]關注西部 消除東西部信息鴻溝[EB/OL]. [2011-10-23].http://www.xcdl.com.cn/news/12/2007071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