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華 (黑龍江省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人口生活區域占國土總面積的60%[1]。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黑龍江省為例,作為我國東北部的多民族、散雜居邊疆大省,全省共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近20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5.26%[1]。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和柯爾克孜10個少數民族[1]。清末開禁后,關內大批漢族人才陸續移居黑龍江。目前,黑龍江省建有1個自治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個民族區(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族區)、69個民族鄉鎮、680個少數民族聚居村[1]。長期以來,各少數民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起創造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和文化。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記錄者,有責任挖掘、保存和整理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并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功能,加強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弘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良性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促使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各省級公共圖書館,在館舍面積、資金投入、技術設備、人員素質及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在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上,省級公共圖書館除了要保障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之外,還要重點建設特色館藏,彰顯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即在此之列。目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和傳播工作還存在著資源匱乏、數字化程度不高、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缺少專業人才、傳播手段單一等不足。筆者認為,省級公共圖書館要結合本地區少數民族的狀況,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少數民族資源建設和傳播工作。
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首要職能,而保存民族文獻是提供文化資源保障的需要[2]。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華夏文明特有的民族精神,因此保存本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既是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更是其完善館藏體系、突出藏書特色、加強各項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基礎。省級公共圖書館首先應重視資源收集,盡可能多地收集本省少數民族的文獻資源,包括原始的文化遺產、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傳統技藝、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獻資源,尤其要重視對本省主要少數民族和獨有少數民族文獻的收集。以黑龍江省為例,除了有滿、朝鮮、蒙古、回這4個人口超過10萬的少數民族之外,還有本省獨有的赫哲族和鄂倫春族,其中赫哲族人口占全國赫哲族人口的88%;鄂倫春族人口占全國鄂倫春族人口的52%[1]。黑龍江省圖書館應重點加強對這些少數民族文獻的采集、保存和整理,為更好地傳承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提供物質基礎和資源保障。
公共圖書館是各類圖書館中受眾群體最多、服務面最廣的一類圖書館,無論讀者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還是民族差別都較為復雜。也正因為如此,公共圖書館可以更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傳播作用。近幾年,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發展迅速,在加強軟硬件全面建設的同時,文化傳播能力也隨之大幅度提高。各省級公共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其資源和技術優勢,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工作。例如,圖書館可以通過組織少數民族文化講座,舉辦民間技藝的圖片展、實物展、表演活動等方式,推動各年齡段、各階層人民群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充分展現這些古老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魅力,從而促進本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人才發展的滯后是制約圖書館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工作上也是如此。隨著省級公共圖書館員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的全面提高,各館在專業人才培養上要有所側重,應加快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步伐,切實將少數民族業務人才的培養計劃落實到本館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并結合實際培養和聘用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業務人才,使館員的業務能力跟上不斷發展的民族資源建設水平和民族文化建設的步伐。圖書館加強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一方面能更好地加工和整理少數民族文獻,開發二、三次文獻,提高民族文獻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獻用戶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文獻服務水平,開展深層次的參考咨詢和課題服務工作。
省級公共圖書館要利用區域內市、縣級公共圖書館信息便捷、走訪便利的優勢,輔助開展工作。一方面,可以節省人力、物力并及時獲得信息和資源,另一方面,也促進和推動了市、縣級公共圖書館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省級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贈送圖書、配送電子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提供技術支持、開展免費業務培訓等多種方式,促使市、縣級公共圖書館加大對本地區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調查、征集力度,為省級公共圖書館提供各種資源信息。特別是對于區域內轄有少數民族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的各級圖書館,省級公共圖書館要重點建立好與其進行文獻征集、代購、交換等方面的機制,并定期派地方文獻工作人員到各市縣級公共圖書館進行業務回訪,加強交流和溝通,甚至共同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區通過“田野調查”、實地拍攝等方式采集資源,切實做好本省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工作。
高校圖書館和科研機構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具備豐富的專業資源和優秀的專業人才等軟環境,這正是公共圖書館相對薄弱的地方。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加強少數民族資源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強與高校圖書館和少數民族科研機構的合作,倚重于他們的科研優勢,了解比較前沿的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動態及新近出版的相關著作和科研成果。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積極組織或參與少數民族的學術交流活動,與民族文化研究專家建立長期的聯系,聘請其作為本館的地方文獻顧問或咨詢館員,負責專業的咨詢和解答,以解決本館少數民族專業人才欠缺的問題,提高地方文獻的整體服務水平。
地方文獻一直以來都是各省級公共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和“拳頭產品”。由于其文獻性質具有特殊性,長期以來,各館根據自身的情況逐漸摸索出一套采、編、存、用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文獻采集上,各館一般都有自己的征集、呈徼、交換制度以及采集的網絡和方法,有的省級公共圖書館還有單獨的地方文獻采購經費等。少數民族文獻作為地方文獻的一部分,在資源建設上可以借鑒地方文獻工作中的成熟經驗,同時通過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補充,也可以充實地方文獻資源的內容,豐富其語種數量,完善其學科體系,從而推動地方文獻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益得到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關注,圖書館領域也在積極探討如何參與其保護、拓展圖書館服務等問題。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而且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中還有很多尚未挖掘或即將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省級公共圖書館要把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與本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風”,加強民族文獻資源建設和民族文化傳播,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原始憑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提供資源保證。總之,省級公共圖書館開展的這兩項工作可以互相促進,一舉兩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宗教在少數民族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作為一種精神風俗,與少數民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了宗教信仰,少數民族還有很多不同于漢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例如,鄂倫春族以熊、狼、虎為圖騰,藏族不捕魚、食魚,土家族、白族認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赫哲族在捕魚和狩獵時不能說大話、怪話,等等。這些信仰和習俗標示著人類的生命走向,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國政府一貫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習慣,并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相適應。圖書館應把握好黨和國家出臺的少數民族政策,在進行少數民族文獻采集和文化傳播時,提前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禮儀禁忌和宗教信仰等;在開展工作時要“入鄉隨俗”,尊重他們的信仰和習慣,保護他們在民族、宗教和語言上的權利;珍視本地區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特別是文獻遺產;在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前提下開展少數民族文獻建設和文化傳播工作。
突出特色是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上打響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文獻也因其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文物性和不可再生性成為各館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指標。省級公共圖館在民族資源建設上,應重點開展本省有代表性的主要少數民族和獨有少數民族的文獻建設工作,突出反映本省少數民族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語種特色和學科特色。同時,在建設體系上,要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全”的方針,有系統、有目的地完善本省少數民族文獻的資源體系,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展現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彰顯本館在資源建設上的“軟實力”。公共圖書館在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上,要以地域特色為基礎,突出民族特色、學科特色和語種特色,保存和傳播本地區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
以黑龍江省圖書館為例,除了重點開展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源的采集工作,還注重語種特色和學科特色建設,加強對滿文、蒙文、契丹文等學術研究著作和相關文獻的采集。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已將契丹文字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絕學)”第一批名錄,重點扶持包括契丹文在內的8種“死文字”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覽室藏有一部《契丹小字研究》,這部由清格爾泰、劉鳳翥、陳乃雄等人編寫的契丹文字研究巨著收錄了當時所見到的除《耶律仁先墓志銘》之外的所有契丹小字拓片共9件,共400多條釋讀無誤的詞條,140多個原字讀音,占原字總數的1/3,還討論了24種語法成分[3]。該巨著集中代表了當時中國在這一學科的學術水平,也為后人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北方民族語言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料。
圖書館既是人類文化的記錄和保存者,也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人。圖書館在采集少數民族文獻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工作中,要把握好搶救和保護、繼承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給予少數民族文獻充分重視的同時,切忌盲目采集或單純迎合市場需求。當前,很多民俗在“現代化”的推動下完全異化,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內涵和合理內核,還摻雜了很多低俗的“扮飾”,使很多民俗技藝成為相關部門的斂財手段,使民俗表演和民俗活動成為推動本地旅游產業的一種手段。這種現象同樣反映在文化市場上,表現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圖書、音像制品及各種講座5、論壇、展覽、表演等文化傳播方式上。圖書館在保存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工作中,應尊重歷史,客觀記錄,正確認識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和變異性;在少數民族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中以弘場民族文化為出發點,以公益性為基礎,樹立正確的文化遺產保護觀。
[1]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黑龍江年鑒:2010[M]. 哈爾濱:黑龍江年鑒社, 2010:36.
[2]梁 儉. 圖書館應重視少數民族文獻工作[J]. 貴圖學刊, 2009(4):49-53.
[3]唐紅麗. 400多個契丹原字的一半已被解讀[EB/OL]. (2010-11-16)[2011-04-2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11-16/2658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