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薈萃
根據“陶業長征——全國瓷磚產能調查”活動采集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擁有瓷磚生產線3 191條,其中拋光磚生產線1 025條,日產量高達1 186.23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35.00%;瓷片生產線686條,日產量為839.85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24.79%;外墻磚生產線601條,日產量為553.27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16.33%;仿古磚生產線374條,日產量為360.36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10.64%;地磚(含水晶磚、小地磚、耐磨磚等)生產線217條,日產量為230.35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6.80%;其他瓷磚(含地腳線、腰線、廣場磚等)生產線241條,日產量為194.62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5.74%。而近年興起的微晶石生產線(含拋晶磚)僅有47條,日產量為23.55萬m2,占全國瓷磚總產量的0.70%。此外,還有西瓦(含琉璃瓦)生產線110條,日產量為130.11萬m2。
據統計,全國擁有3 191條瓷磚生產線,全年若以330d為生產周期,則每年瓷磚產量高達111.81億m2;全年若以310d為生產周期計算,則每年產量亦高達105.03億 m2。
近日,環保部公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及相關技術規范。其中新增3項指標,收緊2項指標。公眾關心的PM2.5和臭氧均納入其中。若該標準通過,2016年將強制實施。不過,據環保部門最新消息,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或提前推行PM2.5空氣質量監測標準。
PM2.5(英文為Particulate Matter 2.5)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直徑還不到人頭發絲直徑的1/20。
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較大。
眾所周知,建筑陶瓷行業一直被貼上高能耗、高污染的標簽,近年來承擔了環保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尤其PM2.5的產生,在陶瓷行業生產過程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控制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都極大。
陶瓷行業需要燃燒化石燃料,譬如煤炭、重油、柴油和天然氣等。而這些化石燃料中,沒有燃燒干凈的納米碳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氟化物是陶瓷生產過程中造成空氣PM2.5污染的根源。除此之外,在陶瓷其他生產環節,如料場、粉料加工和陶瓷磚的切割打磨等環節則主要產生PM10,但是也含有不少PM2.5。
雖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測技術,并且我國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城市空氣質量試點監測工作,但由于在全國統一開展PM2.5監測涉及儀器設備購置安裝、數據質量控制、專業人員的培訓、財政資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統的準備工作和能力建設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立即開展PM2.5監測工作還有一定難度。
工業高溫環境的熱源主要為各種燃料的燃燒(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煤氣等),機械的轉動摩擦(如電動機、機床、砂輪、電鋸等),使機械能變成熱能和部分來自熱的化學反應。材料耐熱溫度在250℃以上,如果材料不能很好的利用和保護,熱能產生的危害將是不可估量的。
傳統的耐高溫涂料(油漆)最高耐溫極限在1 200℃左右,在很多工況下耐溫幅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涂料的使用,如窯爐內壁、電加熱絲、石墨電極、高溫金屬等高溫物體上。這些材料工作時溫度高達1 500℃左右,在高溫工作下損耗很大,有時會限制正常的工業生產,傳統的耐高溫涂料由于耐溫程度不夠而影響其使用。
經多年的研究開發,此項專利技術突破了耐高溫涂料耐溫極限。該涂料采用無機精加工新技術,選用特制高溫材料,使耐高溫涂料的耐溫幅度達到1 800℃,短時極限溫度可達2 300℃,而且可長時間耐火燒烤。其主要用于高溫保溫隔熱、高溫防氧化防腐、高溫窯爐遠紅外節能、耐高溫膠、高溫透明涂料等,節能效果顯著。由于涂料耐溫幅度的提高也帶動其他產業技術的升級并給其生產工藝帶來革命性轉變,現已廣泛應用在石油、石化、航天、軍工、冶金、醫藥、電力、交通、建筑等高溫設備上。
該材料導熱系數為0.03W/(m·K),耐溫幅度在1 800℃,硬度高,能有效抑制并屏蔽紅外線的輻射熱和熱量的傳導熱,隔熱保溫抑制效率可達90%,可抑制高溫物體熱量損失,在1 100℃的物體表面涂上8mm耐火高溫隔熱保溫涂料,溫度就能降低到100℃以內。在高溫管道、設備、容器的外表面噴涂,可以有效抑制熱輻射和熱量傳導的損失。經測試,在工業窯爐外表面僅涂覆6 mm厚的高溫隔熱保溫涂料就可以減少熱量損失30%以上,涂覆在窯爐內壁堪比任何材料表面平整光滑且具有火焰紅外線反射功能,可減少爐壁的吸熱,使爐膛的火焰溫度升高。陶瓷無機超耐高溫涂料研發成功,打破了傳統的涂料耐溫極限,提高涂料功能性,有助于提升工業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節約能源。
日前,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尖端制造工藝研究部門,在與日本某企業的聯合研究中,成功地開發出了只需添加不足過去一半量的有機粘合劑,即可形成陶瓷的全新工藝技術。其特點是直接使有機粘合劑的單分子層在陶瓷原料粒子的表面發生化學膠合,然后通過外部刺激,再使粘合劑層之間相互發生膠合。由于有機粘合劑通過更牢固的化學膠合,將原材料粒子相互粘接起來,從而就形成一種可以有效減少粘合劑在陶瓷生產工藝中用量的途徑。
目前,為了使陶瓷成形,必須添加有機高分子粘合劑。聚乙烯醇(polyvinylal cohol)、甲基纖維素(methyl cellulose)、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瓊脂(agar)等最常用的粘合劑在燒結過程中被燃燒后,作為其分解物就會排放出二氧化碳。為了降低環境負荷,必須減少有機粘合劑的用量。
為了實現環保型陶瓷生產工藝,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與該企業2003年起,開始了聯合研究。具體的研究課題包括減少或不使用有機粘合劑的技術、低溫燒結技術,以及無燒結技術。過去的高分子有機粘合劑只是吸附在原料粒子的表面,或者接合不夠緊密,因此原料粒子之間的膠合強度不夠。另外,由于高分子有機粘合劑與原料粒子表面的親和性差異,二者之間相互分離后,就會部分地發生凝固,因而不能使有機粘合劑起到有效的作用。為此,要想實現良好的成形特性,確保成形后的形狀保持,就必須大量添加有機粘合劑。
首先在單分子層狀態下將反應性非常高的有機分子固定到陶瓷原料粒子的表面,然后再利用外部刺激使單分子層的有機粘合劑發生化學膠合,從而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原料粒子之間直接通過化學膠合進行接合的結構。另外,由于有機粘合劑是以單分子層的狀態在原料粒子表面接合的,因此可以防止原料粒子與有機粘合劑的相互分離。并通過提高粒子表面的化學活性而實現的技術。
據悉,2011年廣東南海陶瓷企業對歐盟、東盟等市場的出口增長放緩,對印度的卻連續倍增,印度成為2011年前11個月南海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據悉,印度已經將中國列為最大反傾銷對象國。
據統計,印度2005~2010年的陶瓷生產量和消費量都呈增長趨勢。2010年該國的陶瓷生產量為5.5億m2,比2009年增長了12.2%;而其2010年的消費量與生產量基本持平,為5.57億m2,比2009年增長了12.8%。從近幾年的陶瓷年產量增長態勢及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市場需求看,印度是緊隨中國陶瓷進行發展的,在亞洲發展較快的陶瓷產區。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2011年12月21日向印度議會提交的數據顯示,其下屬反傾銷和聯合稅收總局累計已向中國發起149個反傾銷調查,約占印度反傾銷案件總數的55%。數據還顯示,目前正在處理的反傾銷案件中,有77個涉及中國。之前印度也曾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調查,但因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積極配合調查,獲得了關稅配額優惠。
據了解,印度目前高端陶瓷產品所占份額不大,約占該市場份額的20%~30%,且企業規模都較小,印度市場在2010年之前,都是以瓷片為主,直到2010年3~4月才轉向了拋光磚生產,而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也主要以傳統的600mm×600mm的拋光磚出口印度,除印度之外,巴西也是其主要出口市場。
迄今為止,印度仍未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接受反傾銷調查的中國企業遭受了很大損失。
從日前召開的佛山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了解到,在此次會議表彰的123個項目中,禪城區獲得32項獎勵,數量在全市五個區中排名第一。
據了解,與往年相比較,獲獎項目中陶瓷等傳統產業的比例有所下降,新興產業領域獲獎比例則相應提高,折射出禪城區的產業轉型之變。
2010年度佛山市科技獎勵共設有一等獎11項、二等獎40項、三等獎72項,禪城區獲得32項(不含市直事業單位)獎勵,禪城區獲獎數量列全市各區第一。
在禪城的32個獲獎項目中,作為曾經的支柱行業,陶瓷產業的獲獎項目數為7項(包括陶瓷機械),這與往年相比,比重有所下降。據了解,2009年,禪城區共有36個項目獲得佛山科技獎勵大獎,其中陶瓷行業的獲獎項目數為14項(包括陶瓷機械),比重超過4成,是2010年度的2倍。相比2007年和2008年,2010年度陶瓷行業的獲獎數目也同比下降。
從2007年~2010年,陶瓷行業領域的獲獎企業有新明珠、恒力泰、鷹牌、金意陶、東鵬、新樂衛浴等品牌企業,而這些企業正是禪城區經過對陶瓷企業整頓后留下的龍頭企業,在引領行業技術創新上仍起到帶頭作用。
據了解,這些企業的多個獲獎項目引領了我國陶瓷行業的發展趨勢。恒力泰的《超大規格陶瓷磚成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使生產大規格的瓷磚成為可能,廣東一鼎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陶瓷磚自動包裝生產線提升了整個行業機械化水平,金意陶的輥道窯脫硫除塵技術則促進了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使陶瓷生產向清潔生產轉型。
由潮州市興業陶瓷有限公司等單位主導制定的DB 44/932-2011《日用陶瓷燃氣輥道窯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地方標準,近日已獲廣東省質監局批準發布,將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廣東陶瓷產區是我國日用陶瓷最主要的產區之一,其日用陶瓷燒成使用的燃氣輥道窯主要分布在潮州和梅州,其中潮州陶瓷所占比例在90%以上。在日用陶瓷生產能耗中,窯爐生產能耗相對較高,因此控制并降低窯爐能耗已成為降低日用陶瓷能耗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潮州陶瓷企業開始加大窯爐改造力度,推廣應用一批輥道窯、智能梭式窯等節約型、環保型的窯爐生產線,陶瓷行業節氣基本達到30%以上。目前,潮州市興業陶瓷公司自主研發的節能窯爐采用快速高溫還原的技術燒制瓷器,相比傳統窯爐可節能40%以上。
新標準《日用陶瓷燃氣輥道窯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發布實施,將為規范該市乃至全省陶瓷企業生產、節約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指導依據和技術保障,對促進廣大企業加強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高耗能設備,推動陶瓷產業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環境保護及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