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英
企業轉型瞄準三、四級市場
■文/劉艷英
近年來,國家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多項改革措施,包括縣級城市和鄉鎮在內的農村區域經濟,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消費者的居住環境和消費理念在更新換代與城市接軌,而且陶瓷衛浴產業也正在邁入轉型期。
陶瓷行業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微利時代,而企業的運營費用卻居高不下,各種渠道門檻越來越高,競爭更是越來越殘酷。此消彼長,企業資源投入過大,運營風險加大,盈利空間便逐步受到侵蝕。目前,盡管一些陶瓷企業做得有聲有色,但是隨著一、二線城市陶瓷市場競爭加劇,企業的盈利能力卻在逐步下降。因此,如果陶瓷企業只做一、二級市場,不但門檻高、廣告投入大、渠道費用多,終端的進店費及人工成本也會非常高;如果只是在一、二級市場造勢,卻不能把這個市場所覆蓋區域一起開發的話,就只能做到點上,而達不到面上的效果。
業內人士稱,在這種情況下,陶瓷企業可將目光投向一、二級城市的周邊市場,精耕細作,達到中心造勢、周邊取量的目的。然而,很多企業只想到中心造勢,卻不顧及要到周邊取量,結果只啃了骨頭,沒有吃到肥肉。
在一、二線城市競爭處于白熱化的今天,陶瓷企業應該放手去抓三、四級市場,發掘縣級市場的巨大容量,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通過擴張縣級市場容量,做到有效鞏固企業的市場基礎,以便占領更大市場份額。
“十二五”期間,多項長期重大工程項目開工投建,數千萬億國家投資推動,中國將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城市化。未來5年將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最快的5年,也將是中國人均收入提升最快的5年。隨著“國十條”、“限購令”等房產抑制政策的實施,一、二線城市的房產市場略顯疲態,而三、四線城市卻充滿著新的商機。開發商扎堆進入三、四線城市,必將給縣級城市家居市場的發展帶來新一輪繁榮,推動下游建材行業的蓬勃發展。
據統計,中國三、四級市場每年新建房屋和公共建筑面積約10億平方米,以每平方米建筑成本1000元來計算,每年至少需投入100 億元,市場容量巨大。這對深處“寒冬”的眾陶瓷企業而言,無異是雪中送炭。然而,三、四線城市不同于一、二線城市,企業要想深入三、四線市場,必須做好以下3點:
首先,縣城因人口、面積有限,資源比較集中,交往半徑小,大多數人之間有或多或少的關系,所以,品牌口碑相傳、朋友介紹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必須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完善服務。
其次,三、四線市場優秀加盟商數量少,掌握優秀加盟商資源對企業占領當地市場至關重要。企業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了解當地情況,與當地最優加盟商合作。據了解,品牌陶瓷在縣級城市中的消費群體主要為該區域內的政府部門、成功人士、企業骨干、銀行、本地富足的獨生子女、外地務工返鄉置業人員等。這些人群的消費行為具有一些共性,同時很多人又是朋友關系。因此,與這些人有關聯的加盟商在開發本地市場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在一小區打造成功的樣板間展示,就有可能拿下該小區中絕大部分訂單。這在大城市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縣城則顯得非常普遍。
隨著“80后”逐漸成為家居消費市場的主體,縣城及周邊農村市場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消費水平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縣城“80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比較富足,眼界也非常開闊。依托整個家庭的經濟實力,“80后”在縣城置業非常輕松,而且他們追求高品質的舒適生活。許多縣城及周邊農村的年輕人有不少在北京、天津發達城市工作。由于大中城市的高房價,很多年輕人退而求其次,選擇回鄉置業安家。
這些年輕人在外工作中形成的現代意識,在回鄉置業時也得到充分的體現,比如對高檔沙發、舒適床上用品、壁紙、個性家居飾品等方面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烈。目前,北京等大城市的品牌在縣城商業區基本能看到,縣城經濟已成為家居市場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筆者近期在河北保定徐水縣城家居市場走訪調查,深切體會到縣城消費理念的變化和消費實力的提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自己的居住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走訪縣級市場,筆者發現縣級消費者對軟裝配飾無論是品質,還是造型等方面要求都很高??h城飾品市場的品牌、種類相對一、二線城市卻要少得多,產品標價卻比北京城外誠等建材城售價還要高,而實際成交價格也普遍高于北京市場。同時,節日期間,當地建材商家促銷力度普遍小于北京建材市場。由此可見,縣城的陶瓷消費趨于品牌化,而且利潤相當可觀,競爭力比較小。
目前,縣級市場陶瓷品牌數量不多,陶瓷專賣店也較少,品牌缺失成為縣城陶瓷行業發展的“硬傷”。同時,當地專賣店服務水平有限,設計師、裝修隊專業素質不高,后續服務難開展,使一些追求生活品質的消費者不得不到地級市消費,嚴重影響了縣城陶瓷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