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勇
積極參與和推動東南沿海區域聯動發展
申勇
隨著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深刻調整,東南沿海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現象,以區域聯動為特征的外溢發展、逆梯度發展紛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潮流,造就了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的新理念,形成了區域合作的新態勢。深圳地處東南沿海區域經濟聯動的重要位置,理所當然要在區域聯動發展中求機遇,在區域聯動發展中挑重擔,在區域聯動發展中探新路。
本文所指東南沿海區域主要是指粵東閩西區域,主要包括深圳、惠州、汕尾、汕頭、河源、梅州、潮州、揭陽、廈門、漳州、龍巖等城市和所含區域,包括三個國家級經濟特區和一個省級特別合作區。目前該區域依托廈深鐵路開展的區域合作已如火如荼,大有燎原之勢。
(一)區域生命周期理論顯示:經濟特區必須在區域聯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區域周期理論①認為,一旦一個工業區建立,它就像一個生命有機體一樣按照從年輕到成熟再到老年階段依次變化。經濟特區也不例外。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迅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在新的形勢下,深圳經濟特區必然要面臨城市產業擁擠和空間有限問題,只有通過與其他城市進行區域合作,帶頭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低碳產業、擴大內需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因此,如何與周邊地區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鏈條,實現良性互動,不僅關系周邊地區乃至更大區域的協調發展和加快發展,同樣關系到特區本身的科學發展。
由此可見,新時期經濟特區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促進區域整體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要求經濟特區要進一步發揮帶動示范作用,指出:“要進一步增強服務全國的大局意識,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區域合作。”以經濟特區為主力的東南沿海區域聯動發展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指示精神、落實我國“十二五規劃”的具體行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舉措。
(二)區域發展現狀顯示:東南沿海區域聯動發展有著強大的現實需求。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整體優勢明顯。該區域地處珠三角與海西經濟區中間地帶,從深圳東部經惠州、潮汕地區到廣大的粵東地區和閩西地區,是珠三角東進、海西經濟區西進的重要區域,這一地區由于地緣及要素稟賦優勢,是面向臺灣連接東南亞的重要腹地。
然而,該區域目前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發展失衡的二無結構:深圳經濟特區與汕頭經濟特區之間,深圳、汕頭經濟特區與梅州、汕尾、潮州、河源等非經濟特區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且該差距呈現日益拉大趨勢。這種發展的極不平衡性不僅是廣東的“內傷”,而且是東南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重癥”。而區域經濟理論證明,縮小區域經濟差距離不開區域經濟傳播和聯動,尤其在一個區域二無結構突出的國家,區域經濟傳播和聯動是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以聯合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聯動發展實現區域內部的正外部效應是該區域破解失衡難題走向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
(三)國家區域戰略顯示:東南沿海聯動發展將是我國經濟增長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2009年以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區域合作發展已經占據了中國半壁河山,成為中國發展重要引擎。東南沿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珠三角向東進行產業投資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市場機制成熟、土地和海洋資源豐富等產業承載優勢,東南沿海聯動發展可以進一步發揮東南沿海區域明顯的發展優勢,集體制、市場、資源、政策、環境優勢于一體,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從本區域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看,區域聯動發展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經濟特區聯動發展。擁有三大經濟特區是東南沿海區域的重要特征和資源。相對其他城市而言,經濟特區發展起步早,體制優勢明顯,經濟水平比較高,產業結構相對優化,但是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經濟特區之間由于地理位置、體制創新、開放程度、資源利用各方面的差異而形成了巨大發展差距。深圳已經晉升為全國一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相對來說,其他經濟特區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此,區域聯動發展首先就要實現三大特區的聯動,構建特區聯合體,促進三大特區共同發展。
(二)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的聯動發展。經濟特區將承擔帶動其他城市發展的重任。深圳、汕頭和廈門三個經濟特區將成為區域聯動發展的加速器,通過產業轉移,經濟特區實施外溢經濟發展戰略,可以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產業升級。而其他非經濟特區可以依托其要素稟賦承擔經濟特區產業轉移,借此實現經濟特區外溢效應。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的聯動發展核心就是要通過拆除特區和非特區之間體制障礙,建立三個經濟特區與其他非特區城市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
(三)城市與農村的聯動發展。東南沿海地域廣闊,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和農村交錯存在,農村有著廣泛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具有綜合成本低的優勢,具有承擔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特別優勢,通過發揮城市的產業和人才資源,發揮農村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形成城市和農村的聯動發展。
(四)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聯動發展。相對國家來說,整個東南沿海算是發達地區。但實際情況是區域內擁有大片欠發達地區,成為東部中的“西部”,如河源、汕尾等。因此,聯動發展不僅僅是產業和經濟問題,也不僅僅是城市化的問題,而是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問題,不僅要解決前面的三個問題,更要探索解決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合作思路,發達地區擁有先進的產業、金融體系和人才隊伍,欠發達地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土地資源等,兩者聯動發展形成優勢互補,才能促進整體發展。
深圳處于東南沿海聯動發展的核心區位,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城市,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和推動區域聯動發展,以區域經濟傳播為手段,摒棄被動的外溢發展,探索主動的外溢發展新模式。
(一)“體制創新”工程。即以探索區域合作體制為重點,力爭在破除區域合作體制障礙上有所突破。由于東南沿海各城市分別處于海西和粵東兩個不同的發展板塊,有三個經濟特區和八個非經濟特區,還有一個特別合作區。區域內各自為政、產業同構、重復投資等問題十分突出。為此要積極探索區域內合作機制,不僅要形成雙贏,更要形成多贏和城市共生機制。目前深圳在汕尾建立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正是“體制創新”的產物,合作區由深圳和汕尾共同建設,采取GDP和稅收共同分成、兩地各負其責共同管理的辦法,充分發揮了深圳的經濟傳播和汕尾的產業承接功能,目前已吸引了大量深圳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和擴張。這種合作是在揚棄過去“飛地經濟”和“租賃經濟”模式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主動式外溢發展新模式,是特區體制與內地資源結合的新形式,必然會帶動更多的區域合作體制創新。
(二)“深圳東進”工程。即以深圳東進為重點,力爭在東南沿海區域合作上有所突破。深圳要進一步創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結合特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學習長三角合作聯動發展經驗,依托珠三角帶動東南沿海區域合作。要充分發揮深圳特區的重要作用,以促進深圳向東發展為重點,將特區機制復制到其他區域,將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成“特區外的特區”,并與原來的特區連成一線逐步構建特區聯合體。將深圳坪山建設成為深圳東進的橋頭堡,以坪山為中心,打造深惠尾(深圳、惠州、汕尾)一體化,開創東南沿海區域互相促進共同均衡發展新局面,使區域融入粵、閩、港、臺超級經濟圈并成為以后中華大經濟圈的發展引擎。
(三)“產業轉移”工程。即以錯位發展為重點,力爭在尋求廣東東翼新增長極上有所突破。廣東東翼明顯落后于珠三角地區,廣東省委省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構建此區域新的增長極。如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的思路,瞄準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著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成為區域聯動發展的重點。要以深汕特別合作區為契機,以產業轉移為動力,推動差異互補和差異發展,建立區域新型加工制造基地和重點產業轉移園區,吸引全球新興產業轉移,推動物流、金融、新能源、文化、新材料、互聯網、海洋、生物等新興產業發展。在產業轉移的新態勢下,龍崗坪山等城區要積極布局向東謀發展的戰略,謀求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合作,謀求與周邊城市的合作,謀求與海西諸城市的合作,在深圳、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體化中占領產業制高點。如坪山要大膽布局低碳新能源產業,抓住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落戶坪山的機遇,加快產業調整,謀求在區域聯動發展中占領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地,帶動整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地。
(四)“空間再造”工程。即以特區空間重構為重點,力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要對現有空間進行重構,推進產業高端化,東南沿海區域地理位置優越,與特區具有同樣的接近國際市場的優勢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定的配套能力,可以主動承接特區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同時,深圳要對因轉出去產業而騰出來的土地進行土地整備,尤其要加快社區土地整備,以鉆石型產業社區②的理念整合現有社區的土地資源,從而使特區和珠三角騰出空間重新承接國際更高層次的產業轉移,走向產業鏈高端,全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區域整體空間再造。
(五)“統籌發展”工程。即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力爭在和諧社會構建上有所突破。東南沿海是我國重要的城鄉結合部,做好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要積極探索現代化新型城市發展道路,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按照建設公平社會、和諧社會的方向要求,大力推進區域內社區發展創新和社會管理創新,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協調地區發展,率先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有序的統籌城鄉的社會管理組織架構和制度體系。
注釋:
①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②鉆石型產業社區由深圳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陳圖深提出,是指改變以前單一產業片區或生活片區的規劃方式,將不同導向的生產、休閑、配套、居住、購物等功能集聚,以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科技企業集聚為基礎,形成現代產業與生活方式共融、各種城市有機體共生、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共存的新社區。它不單純是產業的集聚地,而是一種研發、營銷、居住、休閑、娛樂等綜合功能的新型城市化形態,就像鉆石一樣,每一面都是發光體。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