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麗(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銀川 750002)
知識管理,是指管理者將現有知識資源及各種知識信息進行收集、篩選、梳理、整合,并在整合中創造出新的知識資源,使各類知識資源、知識信息廣、快、精、準地滿足人們需要,進而有效提高知識傳播和利用效率的動態管理過程。
知識管理的實質在于充分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以幾何級數”迅猛增長并不斷細化、重構層次類別的知識及相關信息,予以科學有效的梳理整合,使“無序”的知識信息“有序化”,使知識信息的利用效率得以顯著提高,進而使現有知識產生新的價值。[1]
知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廣泛采取信息,按社會生產力的構成層面進行梳理,使信息具有潛在的知識價值。(2)對生產力層面發展中的知識需求進行了解并熟悉其發展趨向。(3)針對生產力層面發展中的知識需求面(點)對信息進行有序化、系統化整合。(4)追蹤信息轉化為知識和知識創新過程,建立知識評估機制。(5)建立信息換代、知識更新的動態有效的知識庫體系,并根據知識信息利用者的需要對知識信息進行邏輯編輯。(6)建立知識信息能夠被人們共享或最需要的、能夠被細分的信息及時獲得的方法、手段的機制。
在知識管理實踐基礎上正在形成的知識管理理論則主要有:(1)知識的系統化類分理論——信息時代知識的構架與層次。(2)知識管理主體隊伍建設理論——知識管理者的素質和知識管理團隊的構成以及知識管理主體能動性的最大化。(3)知識資源服務對象理論——社會、市場、企業、個人的知識資源服務需求特點與利用知識資源的規律。(4)知識管理方法與技巧——知識資源的收集、梳理、整合、傳輸以及知識資源服務效果反饋等。(5)知識營銷管理理論——知識資源與市場經濟的合理對接、有機融合。
將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移植、運用于圖書館工作之中,會對圖書館學理論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產生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首先,將會為21世紀的圖書館學研究開辟新的更為廣闊的發展途徑。知識管理與文獻信息管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前者是知識內容為管理與服務對象,后者則是以知識的存在形式——文獻為管理與服務對象,二者相依而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作為以文獻信息管理與服務主要內容的圖書館學離不開對其研究對象實質內容的科學把握,將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移植、運用于圖書館工作之中,對于實現知識內容管理與知識存在形式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開展深層次的知識信息服務工作,將會產生“質的飛躍”,為21世紀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開辟了一個全新而廣闊的途徑,以推進新世紀的圖書館學研究實現新的突破。
其次,將會推進圖書館事業在信息時代實現劃時代的大發展。把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移植、運用于圖書館工作之中,將會使圖書館的文獻收藏、分類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信息管理與服務等工作與事業的發展,更加適應于信息時代的客觀要求,將會把圖書館事業由傳統的文獻管理與服務,推向文獻與知識有機結合的管理與服務,使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跨上更高的層次。近些年來,諸多圖書館面向知識用戶開展的“定向服務”“定題服務”“追蹤服務”,以及與之相適應而提出的由傳統的圖書館員轉變為“知識導航員”的服務主體職能的提升,已經凸顯出了將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移植、運用于圖書館工作之中,推進圖書館事業實現劃時代大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2]
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運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圖書館自身的不懈努力,為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做出必要的改革與發展,進而為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說來,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運用,需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要切實實現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運用,首要的要素則是要有一支有機高效的知識管理團隊,而有機高效的知識管理團隊建設的核心,則是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應高度重視館員的職業培訓和終身教育,使知識管理者對有潛在知識價值的文獻信息進行有效的獲取、識別、開發、整合、存儲,并通過“知識導航員”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知識資源利用的共享,并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構建轉化和分享的途徑,從而有效提高圖書館員的集體智慧、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機高效的知識管理團隊建設,是保證圖書館通過運用知識管理理論,制定有效政策及規定圖書館工作目標、方針、任務,確定其體制和組織原則,制定具體措施和運作機制的內在條件。
知識管理與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一系統工程涉及到信息、知識、文獻、社會、市場、企業以及各類知識信息用戶,涉及到政府生產力、產業生產力、企業生產力、個人生產力的全面促進與發展,涉及到知識信息梳理整合方式以及信息向知識轉化方式,等等。要構建并應用這一系統工程,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知識庫系統,將知識管理理論與方法有機運用于知識庫工作之中,搞好知識管理與服務的基礎數據與平臺的建設,為實現由傳統圖書館向知識與文獻管理并重的現代化圖書館轉型,奠定必要的知識組織要素。
知識管理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作保證,如最關鍵的輸入輸出技術、內部共享技術和管理控制技術等。盡可能地把最新的信息技術運用到知識管理系統中,是知識管理理論運用于圖書館的技術保障條件之一。因為圖書館在獲取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對文獻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二次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將發現的隱含在文獻信息中有用的知識單元,通過標準化形式揭示出來,同時進行知識編碼。信息在轉化成知識的同時,并對此進行知識編碼和管理,這需要一個條件,首先要篩選出具有知識潛在價值的信息,這類信息不僅是以顯性(如書本、圖表、文字)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以創意、想法、存在于不同人的頭腦中的經驗和知識為主。所以,信息梳理與整合的最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使信息產生知識價值,使其轉化為知識并進行知識編碼與管理,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圖書館就必須引入一系列知識管理與服務技術規范,以此來組織、管理、協調、檢測、評估知識管理與服務工作,為實現由傳統圖書館向知識與文獻管理并重的現代化圖書館轉型,奠定必要的技術支撐條件。
知識傳輸和應用管理是指對知識的傳播、流通與應用全過程、各環節的管理,是以有效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為目標,以充分挖掘圖書館文獻的知識資源為基本出發點,以求得圖書館與用戶共同發展的管理體系。知識只有實現高效的傳播、流通與應用,才能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知識組織與服務管理機制,才能開展基于高速信息網絡的知識傳輸與應用,進而才能為不同層面的生產力發展提供多樣化、深層次、全方位知識信息服務。因而,建設一套知識傳輸和應用管理體系,是實現由傳統圖書館向知識與文獻管理并重的現代化圖書館轉型所必要的運行機制保障。[3]
如果要讓知識管理實現“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時間受到最大的益處”的價值,則圖書館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從知識管理的內在要求出發,遵循知識管理與服務事業的發展規律,為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的運用設計最優的實現途徑。
(1)應及時將知識管理的理念引入圖書館管理與圖書館工作之中。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對象是館藏文獻,雖然進入網絡時代后,圖書館管理對象有了充分擴展——不僅僅管理館藏文獻,而且要管理數字化、網絡化的文獻,但終歸是對文獻的管理,即對知識載體的管理。若要實現知識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的全面運用,必須注重樹立“圖書館管理客體由文獻管理向知識管理轉變”的新理念,即把文獻中的知識內容作為圖書館管理的對象,把為讀者提供廣、快、精、準的知識服務作為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內容,從理念上提供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層次。
(2)應逐步優化圖書館員隊伍的知識結構。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人員中,應逐步加大圖書館學情報學以外的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背景的專業人員比重,尤其應注重引進這方面的碩士、博士乃至教授、研究員等高層次專業人才,力爭在較短的時期內,使這類人才成為圖書館知識管理與服務的中堅隊伍,并有效發揮主導作用。
(3)應以知識管理與服務為主旨,構建知識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深入到文獻信息的知識內容層次,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地域圖書館間的有效協作、合作,共同開發面向知識用戶,提供專業化水準服務的知識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實現各圖書館間的知識資源優勢互補,進而實現圖書館服務由為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到為讀者提供知識信息服務的劃時代轉變。
(4)應改革與完善圖書館內部機構設置。從用戶的知識資源需求特點出發,圖書館應考慮將傳統的參考咨詢部門完善為知識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并下設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知識層次的專業知識資源開發與管理機構。與此同時,還需建立起功能完備的知識資源共建共享部門,以充分領域信息網絡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外網”和“外腦”的知識資源開發與服務作用。
(5)應改革與完善圖書館工作績效評價體系。在圖書館工作評估考核體系中,增加知識資源開發、管理與服務的子系統,設置科學、系統的考評指標,并逐步加大知識資源開發、管理與服務系統在圖書館工作綜合評估考核體系中的權重,以有效引導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向著“文獻與知識有機結合”的方向轉變
[1] 劉家平.知識管理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5):141-142.
[2] 劉蓉,羅宇.知識管理—圖書館的管理創新[J].科學咨詢,2010(8):60-61.
[3] 孟清.提升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策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