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服務在津外來務工人員群體,為其子女構建包括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在內的普惠教育體系……前不久,《中國教育報》報道了天津市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以下簡稱“隨遷子女”)打通教育通道、提供優質公平教育的做法和經驗。據報道,天津市把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作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來抓,在市教委的領導下,各區縣政府和教育部門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滿足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并努力向非義務教育延伸,做到了義務教育全面保障、職業教育率先放開、高中教育有序推進。
目前在津接受義務教育的隨遷子女共有14.77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8.98%。為保障他們在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天津市制定政策,讓所有隨遷子女都能進入公辦中小學就讀,并在免收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評優獎勵、入隊入團、考試競賽、畢業頒證等方面與天津市學生一視同仁。在2012年的初中招生工作中,天津市教委又進一步明確隨遷子女與本地學生享有同等的待遇,要求全市各學校不得將隨遷子女單獨編班,要平等對待隨遷子女,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個體差異,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在充分保障隨遷子女在津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天津市在全國較早開放了中等職業教育,實現了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流入地繼續接受高級中等教育,使一大批隨遷子女享有了與天津市學生一樣的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利。近年來,每年都有百余名隨遷子女進入天津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習。
本著“認真貫徹,積極推進,有條件準入”的基本思路,天津市還進一步加快了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津參加升學考試的工作步伐。天津市教委制定了相關工作方案,會同市公安部門、發展改革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隨遷子女及其家庭情況進行全面調研,摸清底數,界定服務對象,在綜合考慮天津的城市資源,特別是教育資源的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打開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津參加升學考試的大門,既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提供考試升學的機會,同時又注意遏制高考移民的滋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