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 謝 靜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內容、方法和手段,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如何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創設有效學習環境,提升課堂實效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正是物理教師們努力研究的方向。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傳統實驗通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學生認識物理規律的感性基礎,是學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實驗由于自身的一些瑕疵在教學中慢慢被舍棄了。但是作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只需要對其稍加改進,就能讓它們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1.對傳統實驗方法、裝置的改進
在一些傳統實驗中,存在著實驗方法過于單一、實驗裝置比較復雜等缺點,造成學生們對實驗沒有興趣,或者在操作時容易出現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進實驗方法,調整實驗裝置,以達到引起學生興趣、提升實驗效果等教學目的。例如,在“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阻”這一實驗中,教師可以將教科書中設定的電源——干電池換成水果電池或者飲料電池,讓學生自行攜帶各種水果和飲料來到課堂進行實驗。又如,在“自感現象”實驗中,我們可以在電路中使用二極管,將其和小燈泡串聯,有利于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這樣的小小改動,一來可以迅速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實驗效果更顯著,便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究與創新精神。
2.對傳統實驗內容的靈活補充
典型的傳統實驗可以讓學生觀察到很多經典的物理現象,教師只需在此基礎上稍加拓展,就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實驗現象的本質規律。例如,在進行教科書中“運動的合成與分解”一節的演示實驗時,教師就可以對紅蠟塊的運動方式作一些補充,變“勻速”為“加速”或“減速”,變“上升”為“下降”,從而使學生對運動的合成有更深入的認識。
3.對實驗模式的科學選擇
隨著實驗設備的普及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教師可以將從前的演示實驗轉化為分組實驗,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從原來的觀察者變為現在的參與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還可以將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探究性實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開發多種演示實驗,突破教學難點
很多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學中缺乏實驗。那么作為教師,就必須研究教科書中哪些地方是學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難的,然后結合實際,努力開發一些直觀的實驗。如,在學習“力的分解”時,我們可以在橡皮筋的中間掛一小重物,橡皮筋的兩端分別連著兩個小環,將兩環穿在一直桿上。先移動兩環使兩段橡皮筋的夾角為0,然后將兩環向外側移動,使兩段橡皮筋的夾角逐漸增大,便可以觀察到橡皮筋的長度明顯變長。這些簡易的實驗,能夠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2.開發重點探究實驗,提升學生能力
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能力培養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綜合能力。而探究實驗正是提升學生全方面能力的最好載體。探究性實驗教學所蘊含的教育功能非常豐富。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從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到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各個環節,通過學生在組內或組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探究性的實驗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由于突出了發現知識的探究過程,使學生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激勵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實驗發端于探究者的問題意識,教師開發的實驗課題不能漫無目的、鋪天蓋地,應該集中于學生認知沖突最明顯之處,使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通過創設情景,使研究課題在學生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絕不能以任務的形式硬塞給學生。

中學教學的理念和教學手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一定會在教學中得到體現。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開發應用,通過信息技術和課程的整合,把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組合,促進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電教手段之一,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廣泛。它具有很多優點:如形象直觀、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操作方便、節省時間、信息量大、彌補現實條件的局限性,等等。利用多媒體的實驗教學可以將聲音、文字、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在不同的界面上組合,使學生能多角度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的內容,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對于一些難以操作或現實中不可能直接操作的實驗內容,往往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完成。以高一物理“平拋運動”教學為例,由于演示實驗幾乎是在瞬間完成的,學生對于運動的分解觀察不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如果在演示實驗后,借助多媒體通過三維動畫形式,將平拋過程模擬出來,并且控制動畫的運動速度、轉換動畫的觀察角度,使平拋運動完整、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將難點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又如,“波的干涉”一節中,教科書中僅僅將干涉現象做了概念的描述,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領會其本質。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的發聲裝置制造出頻率相同的聲波,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聲波的干涉特點。通過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規儀器和實驗條件的局限性,將不可見變為可見,不可為變為可為,變微觀為宏觀,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形象,還可以從聽覺、視覺等多方面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字化實驗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平臺,將傳感器和計算機組成多功能的測量系統,能夠獨立地或與傳統儀器結合起來進行實驗,快速、高精度、實時地采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這是數字化實驗室具有的比傳統實驗室更明顯的優勢。
1.利用實時采集功能,將物理規律直觀化
許多物理實驗在進行時,由于常規儀器的制約,我們往往不能迅速、連續、準確地得到實驗數據,而借助傳感器的實時采集功能,則可以將數據通過圖表的方式同步呈現在眼前,便于學生對其進行比較和分析,進而掌握本質規律。例如在進行“簡諧振動”一節的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力的傳感器和一個運動傳感器,同時采集彈簧振子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復力隨時間的變化關系,與實驗現象同步呈現在學生面前,其規律不言自明。又如在講授相互作用力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兩個力學傳感器完成相互作用力的特征演示,學生通過觀察圖樣,不僅可以直觀地發現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的規律,而且進一步認識了時刻相等、同時變化的特點。2.利用高精度功能,將瞬間現象明晰化
很多物理現象往往是在瞬間完成的,普通的測量儀器幾乎不可能進行精確的測量,而僅僅通過理論上的分析,又無法完全讓學生信服。比如在講授“摩擦力”一節時,學生們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得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但是由靜止到運動的瞬間,摩擦力究竟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何種變化,就無法通過常規實驗進行演示了。這時,傳感器的高精度功能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可以通過它采集到摩擦力突變的過程,形成圖樣,讓學生一目了然。
3.利用數據處理功能,將物理規律明朗化
實驗數據的得出和物理規律的呈現之間往往還隔著很大的距離。尤其是在進行探究性實驗時,面對著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有限的課堂時間,如何迅速有效地找到數據間的聯系就成了關鍵。利用傳感器,我們可以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各種擬合,不僅能夠迅速得到數據遵從的規律,而且能同時顯示誤差分析,一舉兩得。
此外,數字化實驗室還能完成教師和學生自行設計的很多實驗,使學生真正經歷提出問題、建立模型、進行實驗、合作交流的科學探索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動手能力、探究精神都得到極大提高。
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完善物理教學結構、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只有充分挖掘實驗資源,發揮實驗的顯著作用,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具體,內容更加豐富、充實,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