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本報記者 王 渠
美國總統奧巴馬13日公布的最新年度預算大幅壓縮國防經費,軍隊采購量減少讓美國航天航空企業大為頭痛。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衛星制造商和供應商把目光瞄向了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但受限于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只能看著這些市場被其他國家搶占。為此,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近日公布一份報告,指責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限制了美國軍工企業與歐洲衛星制造商的競爭,降低了美國企業獲取商業訂單的能力,再次呼吁美國政府放寬衛星出口管制。
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有330多個成員,其中包括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等航天航空巨頭及卡曼航天等專業供應商。這份27頁、名為《太空競爭:衛星出口政策和美國國家安全》的報告指出,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的調查,從1999年到2009年,美國在全球商業衛星銷售中所占比重從2/3下降到1/3,銷售量下降一半。90%以上的受訪公司認為,出口管制是造成美國航天業衰落的原因之一,超過70%的受訪公司指責目前的出口管制造成其訂單下降。報告還稱,美國政府對衛星產品的出口管制不僅沒有防止其他公司開發空間技術,反而促使很多國家進行自主開發,并利用自己不斷擴大的市場份額推動研發和創新。
報告突出強調了航空航天行業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凸顯該行業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報告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對商業衛星的出口管制已經讓美國航空航天公司損失了210億美元的銷售額,并讓美國減少了2.7萬個工作崗位,其中4000個直接工作崗位被裁掉。《華盛頓經濟日報》稱,這份報告是截至目前對出口管制造成美國商業衛星全球出口惡化的“最細致的成果”,也是航空航天工業協會不斷強烈要求國會放松航空航天技術出口管制的最新嘗試。
是否取消航天技術出口管制法律,在美國國會已持續爭論了10年之久。2月7日,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將這份報告提交給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有關美國出口管制改革可能的聽證會。該協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里恩·布拉吉說:“處于激烈全球競爭之中的空間工業和供應基地是美國重要的國家安全資產。改革美國的出口控制,推動空間出口將更好地服務美國的國家安全,促進美國經濟,鞏固技術領域領導地位。”布拉吉表示:“美國出口管制機構像監管反坦克導彈一樣監管商業衛星和零部件出口。顯然,現在是改變的時候了。”
《華爾街日報》稱,兩年前,奧巴馬政府曾提議對有關管制進行“廣泛的改革”,爭取在保護最敏感的美國技術的同時,放開對商業衛星零部件和其他組件的管制,但由于國會對批準放寬出口管制始終存有矛盾心理,這一努力一直處于紙上談兵階段。國會議員們擔心,一旦放寬出口管制,兩黨之間就可能互相攻擊,指責對方幫助“美國的敵人”獲得敏感的空間技術。目前,美國航天業的領軍人物希望把取消出口管制與提高美國整體就業率結合起來,因為在美國的大選年,就業幾乎是壓倒一切的話題。
《舊金山紀事報》13日也引述該報告內容說,如果美國國防開支減少1萬億美元,加州將直接減少12.6萬個就業機會。未來幾年美國國防支出大幅削減,航天、軍事供應商將更加依賴商業訂單。業內人士擔心,出口管制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比過去更加嚴重。
2010年10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訪華,引發美國將放寬對華衛星出口管制的猜測。2011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預算法案以防敏感技術外泄為名,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部門與中國開展任何形式的科技合作。
中國一名空天問題專家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的航天出口政策禁止向“需要提防的國家”出售美國衛星,第三國研制的衛星如果使用了美國的部件,“需要提防的國家”也不能發射這些衛星。自1996年以來,中國就沒有發射過美國的衛星或者有美國元器件的衛星。該專家稱,中美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空間很大。一方面,美國可以通過衛星出口提高軍工企業收益,增加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美國一直用歐洲的火箭發射衛星,雖然性能不錯但價格高昂,中國火箭的性價比和可靠性都比較高,是理想的選擇。▲
環球時報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