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委
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前突破了6.30大關,但從整個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的走勢來看,實際上大部分時間維持著對美元不升不貶的“一線天”狀態。筆者認為,對美元缺乏彈性的剛性匯率將使我國非常被動,而匯率市場化不僅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經濟博弈中取得道德優勢,而且還能夠最大程度緩沖國際經濟的不利影響。
從國際社會來講,大家普遍認為依靠市場調節的靈活匯率政策,在經濟外交中會少惹麻煩。美國財政部最早提出的“操縱匯率”的說法,已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引入到對主要國家宏觀政策的年度雙邊監管評估中,而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在逐步把這種觀點納入貿易政策考量之中,不排除在未來將匯率問題納入WTO條款的可能性。
從國際經濟博弈的角度來講,對美元缺乏彈性的剛性匯率將使我國非常被動。2011年9月,巴西含沙射影地暗指中國操縱匯率、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但其實巴西雷亞爾自身已經大幅貶值。巴西敢于在自身貨幣貶值的同時影射中國低估匯率,其實就是因為巴西的匯率是有彈性的,在美國主導的國際氛圍中被認為是“符合道義”的。
靈活的匯率,還能最大限度地緩和外部不利環境對一國經濟的沖擊。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時除中國內地和香港之外的東亞經濟體貨幣幾乎都大幅貶值。其中,印尼貶值幅度超過80%,臺灣地區和新加坡的貨幣也貶值了將近20%,日元貶值幅度也在15%左右。當時國內普遍認為貶值會造成經濟大幅退后,事實并不是這樣,貶值最嚴重的印尼在1999年第4季度已經恢復危機前的增長水平,并在此后幾年保持穩定;而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的中國直到2002年底才基本確定經濟復蘇。其背后原因是人民幣對美元承諾不貶值,有效匯率上升過快,使中國出口受到重創,拖累中國經濟增長。
在本輪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2008年6月重新回到對美元不升不貶狀態,而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卻在2008年年末對美元大幅貶值,這直接導致人民幣實際上大幅升值。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同比迅速負增長,這種狀態直到2009年年末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重新升值后才得以解決。為了提振經濟,中國并非危機發生國,卻出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刺激計劃。然而,在中國經濟于2009年下半年復蘇時,其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刺激的新興經濟體也同步復蘇,印度經濟在金融危機期間甚至是往上走。
因此,筆者認為,在采用靈活匯率方面,中國應借鑒另一個外向型經濟體——澳大利亞的經驗。澳大利亞和我國一樣,出口依存度很高,但由于澳元匯率相當靈活,使得澳大利亞經濟和金融體系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幾乎全身而退。這一點值得中國學習借鑒,不必強求對美元匯率保持穩定,做到“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重在參照一籃子貨幣”,以免影響出口,不得不再次出臺刺激政策,為不夠靈活的匯率政策付出代價。▲(作者是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