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俐
濱海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標準是不是一個普通教育工作者所能夠暢想的?我想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心中有一份責任。
在世界企業精英管理者的圈子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流公司做產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標準。當你的技術和產品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標準的時候,你一定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當然,做企業與做教育不同,因為教育的“產品”是活生生的人,這是“生產”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的行業。不過,雖然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在赴滬研修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先進地區對于質量標準的不斷探求和修正。如何將扎實、務實的教風和科學、高效的方法移植到本土?如何提升濱海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區域的教育影響力?這要求我們必須拿出自己的招數、規范和評價標準。這正是我們濱海新區教育不斷發展、騰飛的關鍵。
學習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我們也得以從兩個層面體悟上海的基礎教育質量標準及背后的精細化管理。
從課堂教學來看,以閔行區中學語文學科為例,徒弟遍布全區的特級教師單云德先生有自己的名師工作室,他主張教師在備每節課時,首先要從語言形式和人文內涵想清楚文本獨特的育人價值體現在何處;其次尋找教學切入點,做好“填空題”,即設計好本節課——“將____進行到底”。單老師更是將備課要備三遍明確為:第一遍研讀課文,查找資料;第二遍確定教學內容,設定切入點,設計主問題;第三遍研究學習內容,以生為本,關注效益。有了這樣的備課標準,教學效果自然會好。每周兩次的學生作文訓練也有明確的300秒的時間限制和內容規定,學生當堂完成,轉天教師點評反饋。學生學業水平的日新月異,就是在教師嚴守自己的教學標準中實現的。
從教學研究來看,本人參加了五所學校的教研活動。其間往往更關注常態課,因為常態課可以為研討提供更加豐富的背景。教研活動怎樣就算達到“標準”了呢?大家要找出某教師研討課的優點與不足,這是第一步。其后,結合教師個性特點一起討論這堂課是否可以上得更好,在哪些方面可以上得更好,這是第二步。最后,所有參與討論的教師為授課教師提供再上此節課的設想方案,供其參考,這是第三步。可見,按照這個標準,研討課的作用是教師反思的工具和伙伴互動的載體。教學研究引導課堂教學追求高標準。
從道德教育來看,團中央少工委原顧問王芳老師提到的一個細節很能說明“標準”的作用和意義。我們經常看到升旗儀式、出操等活動中,學生的站姿不夠標準。站姿是影響精神風貌的重要外在表現,教師往往會提醒學生:立正站好!但效果也許并不很明顯。上海的浦發學校教給學生一套關于立正的標準:腳跟并攏,腳尖分開60度,五指并攏,拇指緊扣食指第二節,中指貼褲縫,雙肩打開,眼睛前視。從報告展示的圖片看,學生們做得棒極了。這就是“標準”的力量,它可以將教育具象化為每一個細節。
從專家引領來看,上海的教育理論研究關注現實,注重實效,體現為理論研究人員對趨勢和環境有清醒的認識,也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分析。這保證了在理論上研制、完善標準的可能性。上海在2009年PISA測評中獲得全球之冠,但上海人不引以為豪。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上海有自己的標準。
相關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的研究點沒有徘徊在中學校門之外,這種高度的契合體現了極強的專業精神。上海市教科院的楊玉東博士主張基于關鍵事件進行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技術在上海被看作教研文化的改變。以小見大的關鍵事件分析法要體現專業判斷力,楊玉東先生學術眼光的敏銳自不必說,廣大中小學一線教師的精誠合作最令人欽佩。本人掛職所在的閔行區金匯實驗學校,原名“上海市新基礎教育實驗學校”,說到這里,大家必然立刻想到了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是的,充分利用華東師大的優質教育資源并將其化為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恐怕是上海很多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法寶。
從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看,依然以閔行區金匯實驗學校為例,閔行區是上海的外商導入區,生源多元化,為了推進閔行區品質校建設的進程,閔行區教育行政部門決定根據區內教育發展的整體狀況試點布局,重新定位該校辦學的發展方向。于是,學校于2010年在全市率先實行小班制教學,著眼于國際化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向多元化發展,指導和培養出一批品學兼優、在上海市乃至全國科技競賽活動中獲得重大獎項的優秀學生。學校的發展也由此邁上了新的臺階,成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學校、上海市中小學接收外國學生資格學校、上海市素質教育實驗學校。在金匯實驗學校,我們看到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這對我們濱海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布局調整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始也簡將畢也巨”,1956年2月,董必武先生重訪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時,潑墨揮毫,留下了上述八個遒勁大字。去年春天,我站在董老的這幅字前,思緒萬千。事業的發展,創新的舉措,改革的成功,都離不開這八個字揭示的規律。研發恰當的“標準”應當緊扣價值創造的真正驅動因素,擁有很好的團隊、戰略、文化和機遇等。有著干事創業的精神和不斷學習進取的勁頭,濱海新區也終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標準,也終會誕生屬于濱海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標準的研發者與踐行者。
我推薦的書
《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一個專業研究者的聽課雜記》,鄭金洲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清華名師談治學育人》(第二版),胡顯章、吳劍平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中華教育思想研究》,王玉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