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來學習新知識,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操作活動的有效性進行了一些實踐與思考。
1.方便選材。
學具的準備是操作的前提,直觀、實用的學具是進行操作活動的必備條件。無論是教師為學生準備學具還是學生自制學具,都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合理選材。如在很多農村學校,由于多種原因學生沒有配套的學具,在操作活動中使用的小棒就可以用冰糕棍兒、吸管、牙簽等來代替。有的教師還教學生用玉米粒、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充當學具,這些學具的選材和利用既經濟又實用,還突出了農村的特色。所以在學具的選材上提倡:只求實用,不求時髦。
2.利于展示。
反饋學生操作的過程和結果是操作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學具的準備既要考慮學生操作的需要,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匯報反饋的需要。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探究“測量面積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時,學生的具體操作是:用圓、正方形、三角形等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紙條面積的大小,引導得出: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計量。教師為了方便學生展示操作結果,為他們準備了一個硬紙板做的長方形紙板。這樣,當學生上臺前展示的時候,就不會由于紙板太軟而使學具滑落,進而影響操作結果的展示。
另外,為了更直觀、方便地展示學生的操作結果,教師一般要精心地準備一套相應的教具。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數學廣角”單元“排列和組合”一課時,讓學生用數字卡片1、2、3擺出不同的兩位數,在這里,教師為學生的操作準備了學具:數字卡片;同時,教師還準備了具有磁性的數字卡片教具,以滿足學生在黑板上靈活展示操作結果的需要。
完整的操作活動,是學生有序動手的過程,更是學生有序思維的過程。教師要在操作過程中,努力讓學生以有序地動手操作促進有序的思維活動。
1.學具使用有序。
學生的操作活動是一個系統、有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使用學具的良好習慣。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學生有一個操作活動——模擬小猴分桃子。在這個操作活動中,教師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將小棒放在課桌的右上角,當教學活動進行到需要操作的環節時,再統一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操作結束,要將小棒整理后放進書箱,再進行下面的學習。
2.操作步驟有序。
明確操作目的和操作步驟,是有序操作的重要保障。操作是小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果教師提出的任務和步驟不明確,操作活動就會變成學生好玩的游戲,而忽略了操作的實質。實踐中發現:一些操作活動的任務或者要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口頭說一說,需要有一個文字的提示。如,教學“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以后,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進行驗證時就給出了這樣的提示:1.用猜想的“長×寬”的方法,計算出長方形卡片的面積;2.從教師提供的材料中選出一種,來測量出這個卡片的面積,看測量的結果和計算的結果是否一致。
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操作活動一個溫馨的提示,可以為學生的操作指出方向,提供方法,保證操作活動的高效率。
操作活動的目的在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服務教學目標的達到。引導學生對操作活動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是整個操作活動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操作的核心內容,摒棄非本質的東西,實現學生對新知識的有效認知。
1.提高反饋效率。
反饋提升是操作活動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要保證省時高效。實踐中,對在匯報時是讓學生到講臺前來匯報,還是在原位上匯報,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凡是學生能在座位上匯報的就不浪費時間走上講臺去匯報;凡是教師能走下去幫助學生把操作結果拿到前面展示、學生能在原座位上匯報的,教師就多跑兩趟為學生做好服務。
2.提高引導效率。
在對操作結果進行分析、提升的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引導能架起學生已有知識向新知識轉化的橋梁,能讓學生迸發創新的思維火花,能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列車提速,實現對新知識的有效建構。如“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在引導學生通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擺成長方形后,猜想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引導過程中,教師以大屏幕展示學生拼擺的過程。同時引導提問:“這個長方形的長含有幾個長度單位?寬是2分米,有幾個長度單位?”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采用了直觀的手段加以輔助提升,同時又緊緊抓住了知識的提升點:所拼擺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幾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幾。引導學生完成這個轉化后,進而就完成了由動手操作到得出結論的有效過渡,這個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科學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實施有效的操作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在操作中的應有作用。操作活動中科學的評價不僅表現為對操作結果的關注,而且應對學生操作的有序性、合作的有效性、操作的創新性給予充分的關注。針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的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我推薦的書
《教育新理念》,袁振國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肖川著,新華出版社
《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黃志成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促進中心語文教研員周永俐
●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要求我們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以當前的中國教育實踐為基準,辯證地學習和借鑒教育發達國家母語學習的經驗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研究“我們”的學問,發展“我們”的教育,越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越要致力于培養屬于“我們”的、具有“仁義禮智信”和“中國氣質”的優秀學生。
周永俐老師是開發區教育促進中心成立后招聘的首批工作人員之一。教育促進中心人員編制很少,但功能多樣,包括教研、教科研、教育監測、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等多項職能,要求所有的成員都是多面手。周老師聰明、能干,有追求,有思想,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獨到認識,來開發區之前是專職的語文教研員。在從單純的教研員向教育促進中心所要求的多面手的轉換過程中,周老師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我能感受到包括她在內的老師們的心靈掙扎和破繭成蝶。開發區教育歷史不長,但在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推動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新時代的開發區教育,既承繼了傳統教育固有的優勢和問題,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像周老師這樣的年輕老師,來做更多更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