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守美,趙文軍
(1.中南民族大學 圖書館,武漢 430074; 2.華中師范大學 信息管理系,武漢 430079)
2003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召開了“未來的浪潮:NSF后數字圖書館的未來研討會”,會后發表了著名的《知識在信息中迷失》的研究報告。“泛在知識環境”是報告中提出的一個新名詞,把數字圖書館的普及所創造的信息環境稱為“信息以太”(Information Ether),數字圖書館應該定位于提供泛在知識環境,如同無所不在的ether(以太)一樣,成為未來生活、學術、研究和教育須臾不可或缺的公用設施”。[1]
而當前的信息環境下,出版商、數據庫商等機構將紙本資源數字化,Google等檢索服務商、數據庫商和出版商提供面向用戶的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等信息服務,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和信息服務中心的地位正在減弱。因此,如何擺脫傳統圖書館的陣地限制和圖書館中心的束縛,模糊和淡化圖書館的傳統邊界,將圖書館服務無縫地、動態地、互動地融入用戶知識過程中,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2]
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Web2.0的應用,泛在圖書館和嵌入式學科服務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Wendy Pradt Lougee認為,數字時代的圖書館角色是處在前所未有的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布式技術的發展、開放范式與模式的發展、泛在圖書館的出現。[3]日本的Toshiro Minami認為圖書館在變化,下一階段的圖書館就可能是泛在圖書館。[4]德國Oliver Obst博士將圖書館的發展分成4個步驟: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泛在圖書館。[5]范廣兵、初景利認為,泛在圖書館就是無所不在的圖書館,是圖書館服務的泛在化,即用戶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獲得圖書館的服務。[6]
泛在圖書館要求從用戶及其需求出發,適應用戶的行為變化,將圖書館的人力、資源和服務直接或間接融入到用戶的學習、科學研究與決策過程之中,嵌入到用戶的工作、學習、生活的物理空間或虛擬空間,用戶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實現圖書館服務與用戶空間和過程有機融合,為用戶提供一種到身邊、到桌面、隨時隨地的服務。
嵌入式學科服務是以用戶為中心,以有機融入用戶物理空間或虛擬空間、為用戶構建一個適應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環境為目標,主要以學科為單元提供集約化的深入信息服務,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機構重組、資源組織、服務設計、系統構架等的全新運行機制。[7]嵌入式學科服務是將傳統單向式、集中式、坐等式的資源服務模式,改造成為用戶需求驅動、主動交互、靈活支持知識創新的開放式信息交流服務模式,將學科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嵌入用戶的物理空間,滲透至用戶的網絡環境中,使圖書館資源和服務作為第三方系統過渡到成為用戶信息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圖書館信息服務從零散到集中,從隱性到顯性,從游離到沉淀,通過一站式服務全面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從而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學科服務,建立與用戶的良好關系,提升圖書館在學習、教學和科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8]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嵌入式學科服務和泛在圖書館都要求以用戶為中心,通過融入用戶的工作、學習、生活空間,提供個性化服務,使用戶處于圖書館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環境當中。嵌入式學科服務是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學科服務發展的新方向。
國內外圖書館的嵌入式學科服務,主要是圖書館員通過各種途徑和各種方式嵌入到院系的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有機地融入到教學和科研過程,提供更為深入的學科信息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可分為嵌入式教學和嵌入式科學研究兩個主要部分。
嵌入式教學,就是圖書館員作為教學助手嵌入到課堂或者嵌入到網絡教學平臺,有機地將信息素養與專業課程結合起來,把信息檢索技能、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通過專業教師與圖書館員的協作使學生掌握專業課程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2.1.1 嵌入到課堂
范德比爾特大學Anne Potter Wilson音樂圖書館員 Sara J.Beutter Manus[9]嵌入到 《MUSL 141》課程,講授信息素養部分,主要包括Anne Potter Wilson音樂圖書館的介紹、圖書館目錄ACORN的使用、基本的音樂信息源、文獻引用格式、以及版權和知識產權,還參與課程討論,以及對學生作業(格倫·古爾德演奏的巴赫作品《哥德堡變奏曲》兩份錄音的比較)進行評價。
丹尼爾韋伯斯特學院人文學院的助理教授Alexandria Peary主動與圖書館合作,將一名圖書館員嵌入到English 102課程。圖書館員的職責是3節課的圖書館教育,包括書目檢索和數據庫檢索、參考咨詢服務以及網絡資源質量的評價,還參加學生討論會和學生成績的評估與輸入。
2007年,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嘗試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活動,根據教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源推薦、文獻檢索、資料搜集等方面的教學,針對作業或課題為學生開展文獻的檢索方法與技巧的相關專題講座。嵌入式教學服務開展幾個月來,先后有10名教師主動與學科館員聯系,共開展15場專題教學活動,聽課的學生人數達1291人,得到了任課教師的支持和同學們的好評。
自2008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與國家級教學名師王如竹教授傾力合作推出嵌入式新生研討課《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轉化與利用》。在嵌入式新生研討課基礎上,王如竹教授與圖書館合作申報的《新生研討課的嵌入式教學和考核新模式探討》項目獲批為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
復旦大學圖書館提供在專業課程中插入相關資源講座,例如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現代西方心理學名著導讀》課程中介紹如何有效利用電子資源。
2.1.2 嵌入到網絡教學平臺
(1) 嵌入到Blackboard。《NRS110:醫療與外科護理學》是紐約市立大學史泰登島學院護理學專業第一學期的副學士學位課程,主要學習護理實踐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概念,以及在綜合醫院進行臨床實踐。紐約市立大學史泰登島學院圖書館員將信息素養組件及其與課程相關的圖書館資源嵌入到Blackboard平臺的《NRS110》課程,課堂講授2節課(45分鐘/節) 的護理學資源和檢索技巧,幫助學生完成10-12頁的文化研究論文(Cultural research Paper) 的寫作。
(2) 嵌入到WebCT。從2005年春季開始,羅德島大學圖書館員Jim Kinnie與教學人員合作,作為教學助理嵌入到WebCT課程管理系統,通過登錄課程論壇回答學生們的提問,對學生選擇的數據庫和其他信息資源提出建議。
在每個學年開始,卡爾加里大學圖書館要對1000名一年級生物學專業學生進行圖書館檢索技能教育,由圖書館員制作PPT課件在課堂進行講授。2002年秋季,作為試點項目的一部分,圖書館檢索技能教育模塊被嵌入到WebCT課程管理系統,生物學專業學生通過WebCT進行圖書館檢索技能教育。
(3) 嵌入到Moodle。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于2009年秋季使用開源學習管理系統Moodle代替Blackboard。教師可以將圖書館員作為課程設計者嵌入到Blackboard平臺,圖書館員將圖書館資源添加到課程。[10]
嵌入式科學研究,就是圖書館員參與院系師生的研究團隊,融入到院系師生的科學研究過程,為科學研究提供全程式的信息服務。依據嵌入對象不同,可將嵌入式科學研究劃分為嵌入到教師科研和嵌入到學生科研。
2.2.1 嵌入到教師科研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圖書館的14名圖書館員已經嵌入到28個研究團隊,逐漸成為研究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館員Pam Sieving參與國立眼科研究所(NEI) 的視網膜和遺傳學團隊,出席NEI的臨床會議,并向大會提交報告。館員Doug Joubert一半的工作時間是在信息技術中心(CIT) 的數學與統計計算實驗室(MSCL)進行數據分析。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參考咨詢館員和一位人類學家進行合作研究,試圖弄清楚為什么教師不將學術作品存放到機構庫。美國普渡大學圖書館員與科學家、工程師們積極合作,在組織和管理數據集、創建元數據搜索、建檔和收藏數據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北卡羅來納大學威明頓分校的圖書館員利用他們在元數據和數據庫結構方面的專業知識與科學家展開合作,從iLumina數據庫的數字對象中收割元數據到圖書館目錄。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農業環境學科館員范秀鳳積極嵌入到教師的科學研究過程,2011年1月12日受邀參與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召開的“農業與生物學院科研項目申報工作會議”,并作了題為“科研課題申請前的文獻調研和前沿跟蹤”的講座。
2.2.2 嵌入到學生科研
2007年5月25日—6月8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維克森林大學Z.Smith Reynolds Library的兩名館員Susan Sharpless Smith和Lynn Sutton陪同師生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社會調研,從北卡羅萊納州途經喬治亞到達阿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田納西,主題是美國南部的社會階層化,關注美國南部的種族、階層和性別問題。兩位館員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每天的課業提供支持,幫助建立與維護課程的Wiki及Blog頁面,在Flickr網站上建立課程照片頁面并及時上傳照片,更新維護在線互動課程網站,設計及落實學生的社會服務實習計劃等。
MAP(Multidisciplinary Action Program) 是密歇根大學簽署的一項面向全日制一年級MBA學生的基于實踐的學習計劃。MAP團隊和一些企業與非盈利組織展開合作,解決某個問題或針對贊助商的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Kresge圖書館員嵌入到MAP項目整個過程,幫助搜集所需的信息,指導MBA學生進行研究。
2009年,清華大學圖書館4位學科館員和本校若干博士研究生合作,為北京某科研單位太陽能新材料技術研究提供月度簡報和開展態勢研究報告。
國外圖書館員紛紛走出物理圖書館,入駐學科院系的辦公室或實驗室,融入用戶工作的物理空間,提供更加主動的個性化知識服務。
2006年8月,莫瑞州立大學圖書館館長要求Linda Bartnik將其辦公室從圖書館搬到商業與公共事務學院。Linda Bartnik不僅出席商業與公共事務學院會議,主持專業發展研討會,還提供包括文獻評論、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專業期刊的選擇,以及引用格式的指導等多種服務。
2007年,亞利桑那州大學的健康科學圖書館派遣4名圖書館員入駐公共健康學院、藥學院和護理學院,圖書館員不僅為教研人員提供實地的信息咨詢,為學生提供現場的數據檢索輔導,還參加院系的研討會。
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與醫學院和公共健康學院合作,圖書館派遣圖書館員(生物信息專家)入駐院系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室工作,為研究人員提供核酸序列分析等軟件支持服務,并為院系的研究生、教師和其他研究人員提供信息素質教育,解答咨詢問題。
Welch醫學圖書館的10名臨床與公共健康圖書館員已經從聯絡館員轉變為信息專家。信息專家會入住院系設置的Welch Space,提供參考咨詢服務。信息專家深入到課題組,參與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工作,主要負責文獻檢索以及相關的文獻分析工作。
3.2.1 嵌入到博客
國內外圖書館根據博客的內容即時性、技術低門檻、時空繼承性和互動多樣化等特點,紛紛建立學科博客,主動發布和推送圖書館資源和服務,加強學科館員和學科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
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圖書館開設了“科學圖書館博客”,提供生物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地質學和電子學等專業資源,內容涉及數據庫、地圖、新聞等。奧本大學圖書館博客提供了世界范圍內各個學科領域內的科學家所有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學新聞報紙在線、新聞歸檔全文庫、世界書目數據庫、雅虎在線詞典索引、百科全書及多媒體庫等。密西根州安娜堡圖書館開設了圖書博客進行閱讀推薦,紐約公共圖書館博客定期以讀書周為題發布讀書活動和倡議。
2007年10月19號,清華大學圖書館創建了專門面向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的學科博客“如有來生,還學新聞,還上清華”,主要欄目包括最新消息、每周新書、新書簡介、書目導讀、學科資源、學者觀點、實用軟件、快速問答、館員心聲和相關功能,以館藏學科資源為核心,兼顧圖書館試用資源和因特網免費信息資源,實現學科信息資源的有效聚合。以“關心您所關注的學科熱點,提供您所需要的學科服務”為宗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依據學校的學科群開設了12個學科博客。
3.2.2 嵌入到瀏覽器
Web2.0網絡環境下,國內外圖書館紛紛開發內嵌于IE和Firefox瀏覽器的圖書館工具條,將各種圖書館資源和服務主動嵌入到用戶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
在國外,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圖書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圖書館、北達科他州立大學圖書館、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圖書館、土耳其伊茲密爾理工學院圖書館等都設計開發了圖書館工具條。在國內,清華大學圖書館研發了“Thu_library”工具條,北京大學圖書館開發了LIBX工具條,還有國家科學圖書館的個人桌面信息工具“e劃通”、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的“PolyU_Library”工具條,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等也都研發了圖書館工具條。
用戶只要打開瀏覽器,無須經由圖書館主頁,通過點擊工具條上的欄目,即可直接查詢館藏書目、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使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直接嵌入和融入到用戶個人的工作、學習環境和過程當中。
總的來說,泛在知識環境下,圖書館應主動尋求突破,擺脫傳統圖書館的空間限制和束縛,拉近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將圖書館服務無縫地、動態地、互動地融入用戶知識過程,開展嵌入式學科服務。嵌入式學科服務是泛在知識環境下學科服務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