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瑋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530021)
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四大功能。毫無疑問,學術研究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奧斯汀大學校長福克納2004年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表示:“大學要服務于地方經濟,幫助所在地區解決社會問題也是大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大學必須研究當地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方面,這些情況既緊迫又容易察覺,把好脈方能更貼切地為地方服務。”
高職院校與研究型高校的定位有很大的區別。對于教學功能,目前主要有兩種分類方式:一種是把學校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和教學型三類。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研究能力相對比較弱,屬于教學型。第二種是把學校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職業技能型三類,高職院校屬于職業技能型。
高職院校對學術研究的態度多年來一直較模糊。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三次召開高職教育的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會議提出,高職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產學研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專門對我國高職教育印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高職教育的定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高職院校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提升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從教育部下發的諸多指導性文件中可以看出,雖然提及科研的要求,但并未強調學術研究對高職院校的重要性,且沒有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其實,由于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與第一線聯系緊密,因此,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對于整個高校的學術研究而言,應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筆者擬通過對廣西某職業技術學院學術研究現狀的分析,揭示問題,并提出高職院校加強學術研究的措施與建議。
廣西某職業技術學院有四十余年的辦學歷史,2004年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以前基本無學術研究的觀念,學術研究基礎比較薄弱,科研工作起步較晚。2005~2012年學術研究發展狀況如下。
1.在課題申報方面,2005~2012年共申報各類課題113項。課題的數量與經費資助等情況如圖1、圖2、圖3所示。
2.在發表學術論文、專著方面的情況如圖4所示。
3.在學院機制方面。近年來,該職業技術學院學術研究逐步得到重視,學術研究正在逐步建立較規范的機制:(1)2011年專設科研處作為科研工作負責機構,并相繼出臺了《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管理辦法》、《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及《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研工作量化考核與獎勵辦法》等政策措施,以確保組織、制度、經費保障到位,大力宣傳科研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發教師的學術研究熱情。(2)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到區內外培訓學習,積極參加省級及國家級學術會議。(3)邀請省內外名家、名師及業內專家到校進行學術講座,指導科研工作的開展。如2010~2011年度邀請區委黨校、區教育廳高教處、區社科院的專家到校進行學術講座。(4)籌劃創辦《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為全體教師搭建一個開展教育理念探討、教學方法交流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圖1 2005~2012年課題數量及經費資助總體情況圖

圖2 2005~2012年各類課題(項目)數量比例圖

圖3 2005~2012年經費(萬元)投入比例圖

圖4 2005~2012年學院發表、出版各類論文專著情況圖
通過對廣西某職業技術學院學術研究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高職院校學術研究存在以下問題。
高職院校對學術研究重視程度不夠,科研意識不足 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學校改制而成的,教師層次較低,學術研究氛圍不濃,難以形成好的研究團隊。二是觀念落后,有相當數量的教師認為高職院校的科研基礎太差,只要專心教學就行,科研是普通高校和專業科研機構的事,片面地理解“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的觀點,沒有將科研水平看作是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三是管理層認識偏差,由于高職院校對學術研究的定位模糊,重教學、輕研究,長期以來學術研究得不到重視。
科研成果少,檔次低,服務社會能力弱 廣西某職業技術學院2005~2012年期間發表的論文題材大多集中在教學改革等方面,且主要發表在一般期刊,發表在核心期刊的較少,只占論文總數的20%。承擔的科研項目也大多局限于市、廳級課題,占課題總數的89.38%,省部級課題極少,國家級課題僅有1項。即便是參與的一些高層次的課題,也只能在其中承擔一個子課題或作為一般的實驗學校參加,科研質量整體不高。獲獎的科研成果僅8項,且均為廣西區二、三等獎。在科研的針對性上,高職教育的特色體現得還很不夠。
教學與學術研究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在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評中,教學計算工作量,而科研不計算工作量。另外,高職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學生數量猛增,師資力量普遍不足,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過重,再加上職業教育特有的課程訓練、校內實訓、校外實習,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即便是想搞科研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教師忙于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一些中青年教師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科研。教學與科研的突出矛盾在較大程度上挫傷了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參與科研的熱情。
高職院校科研經費投入不足2005~2012年期間,課題研究經費投入183.3萬元,其中上級資助經費94.4萬元,占51.5%,學院配套經費占48.5%。高職院校由于學科等方面的局限性,無法與大學相比,在自然科學方面,實驗條件不足,師資力量也有限,所承擔的重點、攻關項目較少,很難開展省部級、國家級課題研究。在社會科學方面也無法與普通高校抗衡,所以只能申請一些自籌經費課題,課題來源主要集中在區教育廳自籌經費課題和行業學會方面的課題,科研經費嚴重欠缺。經費不足導致科研項目無法按時結題,按時結題率約為50%。
提高高職教師的學術研究意識,營造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氛圍 為凸顯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調動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學院應加大科研在教師考評指標體系中的權重,使科研工作業績直接與晉級、晉職、考核、評比、獎懲掛鉤,促使教師從自身發展需要關注科研。同時,必須加大獎勵力度,課題研發應折合為教師的教學任務,科研激勵必須落實到位,獎勵承諾必須及時兌現,以此營造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氛圍。
找準高職院校學術研究的方向,創出高職院校自己的科研特色 要充分認識到高職院校參與學術研究的獨特優勢,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與第一線聯系緊密,對應用技術研究和職業教育科學研究都具有優勢。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要培養高技能人才,就要在技術成果轉化、新型實用技術等方面展開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師對新技術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建立健全科研經費資助機制 高職院校要完善校內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研經費資助機制,擴大科研經費資助的范圍,加大科研經費的資助力度。對于獲得立項的縱向課題,應當給予配套資助。要積極爭取企業橫向課題,以期獲得合作單位的資金支持,同時積極做好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以得到資金回報,從而彌補高職院校科研經費的不足。
尋求與教學研究型本科院校合作 針對高職院校科研基礎較差的問題,可以尋求與教學研究型高校合作,本科院校在科研人才、科研手段、科研設施等方面具有優勢,高職院校更加貼近實務,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合作,可以達到優勢互補。
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依托行業的優勢,增強科研成果服務社會的能力 高職院校大多依托行業,培養適應特定行業和地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更好地服務于行業發展的需要,是高職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應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科技攻關工作,在培養高職院校特色教師的同時,為行業解決技術難題。
[1]趙柳村,薄湘平.論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定位與高職院校科研的關系[J].職業教育研究,2006(4).
[2]紀忠紅.高等職業院校學術管理與學校發展關系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3]羅榮豐.湖南省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成就、問題與對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