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娥 龍專方
【摘 要】土地評價學是一門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學科。在課程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主要從講授與自學式、分組討論式、角色互換式、案例式的教學方法四個方面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探索。
【關鍵詞】土地評價學;教學方法;改革
0 引言
隨著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關于土地利用的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基于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土地評價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出現了空前活躍的局面。
土地評價是分析土地質量與土地用途之間關系的過程,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際問題。土地評價的內容隨著土地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豐富。土地評價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土地潛力評價、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經濟評價、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和土地生態評價等內容。眾多的評價需要運用到自然科學、社會經濟科學和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土地評價學是一門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理論應用于實際問題的學科。
在《土地評價學》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能掌握土地評價的相關概念及基本理論與原則,掌握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土地潛力評價、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經濟評價、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及土地生態評價的方法和程序,基本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相關的各項土地評價工作。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接觸有關于土地評價最前沿的知識,了解行業動態,緊跟學術前沿,豐富理論知識。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教學要求,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很難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做了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1 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就是教師在講臺上按照教材內容平鋪直入的講解,學生在底下被動的聽課,學習認真的學生還會做些筆記,而大多數學習不認真的學生坐在課堂上,思路跟不上教師的步伐,感覺是在看戲,課后一問上課所講的內容完全就沒有印象。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為主,學生是被動的在學習,忽略了教學的目的最終落腳點在學生的學上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效果較差。
土地評價學課程內容的日益豐富、評價方法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土地學科的綜合性特點等決定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在教授此課程時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現代化的多種教學方法。筆者在近幾年的土地評價學課程的教學中嘗試著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了講授與自學、分組討論式、角色互換、案例式等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講授是教師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在現階段的教學方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講授法也已存在了很長的時間,在今天看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各種新教學方法的運用也要與傳統的講授法相結合。
自學法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徹底變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去學習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在土地評價學課程的教學中采用講授與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在土地評價要素的選擇、土地利用系統及其分類、土地評價概述這幾章節中。具體操作是教師在上相關內容之前,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相關書本知識,通過拓展知識面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先對相關知識快速的講解完,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就會對照教師所講的內容思考自己有哪些知識點沒有涉及到或是有哪些知識點學習的深度不夠。教師在講授的過程實質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過程。教師講授完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以檢查學生是否通過自學與教師講授的方式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點。
1.2 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
討論式教學法圍繞討論來展開教學,在上討論課之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好討論的主題,督促學生大量查找相關資料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在課堂上不同的學生會對同一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全班就這些看法和觀點加以討論,對每個學生都形成強烈的外部刺激,能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高度的熱情及興趣。學生討論完后,教師對討論結果做總結,在總結時一方面對知識做概括;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鼓勵,賞識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討論式教學方法一改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做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土地評價學課程的教學中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與土地生態評價是評價學中相對較新的內容,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這些章節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預設問題來開展討論課,學生在討論課上既能將自己的觀點擺出來讓大家討論、接受質疑,又能在討論過程中接受來自同學的不同觀點。通過討論課的開展,讓學生能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不同信息、拓展自己的思維方式。
1.3 教師與學生角色變換的教學方法
教師與學生角色變換的教學方法是課程內容由學生來講,而教師充當學生的角色在下面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先布置某一章節的內容,要求全體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將課程內容獨立備好課,準備好講稿。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查找大量的相關知識,備課的過程中即是學習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的采用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有講課的機會,為了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上講臺的機會隨機抽取。任務布置下去,學生都會學著老師備課一樣,課前查找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各種有關的案例,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效果特別好。在土地評價學課程的教學中在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土地潛力評價與土地適宜性評價等章節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來開展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
1.4 案例式教學方法
土地評價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學生學完此課程后要求要能夠做相關的各項評價工作。在課堂講授時單純的只涉及理論知識,一方面,學生難以理解眾多的理論知識點;另一方面,學生學完了書本理論知識后要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還是非常困難,甚至有些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更快的接觸到實踐,在課堂教學時,利用教師的項目成果及眾多好的實際工作案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討論,教師對案例進行點評。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將抽象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效率。
在土地評價學的教學內容中,土地經濟評價方法及內容相當多,書本所涉及的內容并不全面。教師在備課時注意收集大量的實際案例并結合教師的課題來豐富書本知識,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大量案例的呈現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結論
土地評價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旨在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是學生被動式學習導致很多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不愿意學習,很多學生來到教室聽不進課,甚至逃課的現象。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教學效果顯著。在以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應根據教學內容探索出更多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此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蒙吉軍.土地評價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李艷芹,周海嬰.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17):39-40.
[責任編輯:尹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