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霞
【摘 要】中小企業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之一,隨著新一輪的經濟危機,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如何正確認識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分析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發展;問題;內外環境
1 從外部環境看,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不順暢的宏觀管理體制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大多數縣市至今尚未形成一個超越部門和所有制界限、按社會內在分工要求,對中小企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扶持、監督和協調的專門管理機構,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對中小企業的宏觀管理較為分散,口徑不一致。這就導致政令不統一,一部分國有及集體中小企業被管得太死,而大部分非國有中小企業則少有人關心和指導,致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并且,許多地方的領導,熱衷于制造“航空母艦”,搞多少個百億、十億元工程,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很少關注。這些都導致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狀況和發展趨勢既缺乏全面掌握,也缺乏宏觀上的規劃、引導、協調、監督和扶持。
1.2 中小企業缺乏資金支持,融資相當困難,特別是非國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就更加突出
資金短缺,生產能力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機構的“惜貸、恐貸、拒貸”現象;現行上市融資、發行債券、信托融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導向不完備(剛推出的中小企業板,進入門檻仍較高,絕大部分中小企業仍難以進入);風險投資機構少、規模??;區域性資本市場不健全,財政扶持能力不足,招商渠道太少,信用擔保剛剛起步等,都使企業缺乏有效的資金補充機制。同時,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銀根抽緊,商業銀行加強金融風險防范,人民幣市場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開等,也嚴重影響著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所以,“融資難”這一老大難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1.3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金融、財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會中介組織從教育培訓、管理咨詢、市場營銷、技術開發和法律支援等方面提供中介支持。但在我國,這一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起來。
1.4 中小企業社會負擔較重
多數中小企業認為,其普遍承受了許多額外的負擔和事業性攤派。以浙江嘉興市為例,中小企業這幾年連續承擔了南排工程、太浦河、城市防洪工程、教育等的集資,另外還有一些部門和鄉鎮政府的集資和攤派。
1.5 不協調的企業間協作配套關系
大、中、小企業間的組織聯系相當松散,作為“主角”的大企業兼當“配角”,搞“大而全”。而作為“配角”的中小企業又充當“主角”,搞“小而全”。大企業難以從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中小企業則難以從大企業得到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能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只是少數。據統計,中小企業80%以上的產品銷售直接依賴最終市場。這些都與經濟發展的專業化、規模經營、分工協作的趨勢背道而馳。
1.6 不協調的企業間協作配套關系
大、中、小企業間的組織聯系相當松散,作為“主角”的大企業兼當“配角”,搞“大而全”。而作為“配角”的中小企業又充當“主角”,搞“小而全”。大企業難以從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中小企業則難以從大企業得到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能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只是少數。據統計,中小企業80%以上的產品銷售直接依賴最終市場。這些都與經濟發展的專業化、規模經營、分工協作的趨勢背道而馳。
此外,地方政府在財政、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特別在當前,能源、電力等壟斷性資源的分配不公和嚴重短缺,也嚴重束縛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2 從內部環境看,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中小企業布局分散,總體規模較小,產業層次偏低,品牌意識淡薄,大部分是“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村村點火,鄉鄉冒煙”是對中小企業布局的真實寫照。許多中小企業是看別人賺錢就一哄而上,不能真正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實際去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并存在著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品牌意識淡薄;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弱,升級換代慢,產品技術結構落后,技術含量低,面對入世的實際,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更加表現出競爭的劣勢和更大的壓力。
2.2 產業結構趨同,調整乏力,企業技術進步遲緩,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從中小企業的發展軌跡看,往往起步于家庭工業,脫胎于個體私營經濟,再加上所在區域(村、鎮、縣市)范圍小,文化和技術支撐后續乏力,致使工廠規模小,企業組織離散度大,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技術進步遲緩等。據杭州市有關資料顯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行業結構雷同、低水平重復投資和布局散亂、缺乏合理有效分工的現象,各區縣中小企業主要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傳統的資源粗加工型等行業,經常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進入高科技領域的相當少。
2.3 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人才匱乏,觀念陳舊,管理落后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人力資本已成為生產中的第一資本。就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許多是在充滿著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的土壤里成長起來的,不免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和小農意識,往往是三親六戚辦廠、兄弟姑嫂管理,這種沾親帶故的人員封閉、財產封閉、經濟運行狀況封閉的“三封閉”管理狀態,在企業初創階段還有一定的優勢,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市場競爭又異常激烈時,這樣的企業經營者素質和管理模式顯然是難以勝任的,并且與經濟全球化浪潮是背道而馳的。
2.4 不顧自己的能力,盲目投資,四面出擊,擴張無度
企業是否應該多元化經營,一直難有定論。像韓國現代、GE等全球化大企業都已將非主流產品剝離,可口可樂百年歷史也只做飲料,可我國的中小企業卻一直有“做大做全”的情結,為做大而“做大”。有相當多發展不錯的中小企業因“四面出擊”,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無度擴張,而沒有“集中兵力”發展自己的優勢,最后倒閉破產的案例比比皆是。
[責任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