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麗 劉 峰
(1南京師范大學 教科院,江蘇 南京 210097;2溫州大學 體育教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近些年社會對教師懲罰學生的反對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這種高漲的呼聲中不斷出臺。在高漲的討伐聲下,由于未對教師實施適當懲罰做出明確的解釋,就會直接導致另外一個極端:教師不敢用懲罰。馬卡連柯認為:“凡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是一種義務。”[1]夸美紐斯也稱:“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來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于他們犯了過錯,而是要使他們日后不去再犯。”[2]可見,教育中的懲罰不可以完全取消,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那么該如何正確、合理地把握懲罰呢?斯賓塞的“自然懲罰”原則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視角和啟發。
所謂“自然懲罰”就是指“懲罰是個體行為的自然后果,而這個后果是直接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3]斯賓塞談論“自然懲罰”的環境主要是家庭。
(一)反對父母人為的懲罰。
斯賓塞認為人們常把一切過失與困難全部歸因到兒童身上,將父母的責任忽視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采用人為的體罰和粗魯的話語,缺乏對孩子真正的關懷,只是一味地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這種做法雖然在有些情況下有點效果,但是極易造成孩子對父母的逆反,進而使親子關系更加疏遠。“明眼人早已注意到,一般的人為賞罰制度的罪惡就在于使用一些差遣或體罰來代替不當行為的自然結果,從而產生一個極端錯誤的道德標準。既然從嬰兒到少年期一直把家長的不高興看成是那些被禁止的行動的主要結果,青年人就把這些行動和這些不高興形成一個固定的因果聯想。到了沒有家長教師來管教而不用怕他們的不高興的時候,那些被禁止的行為大部分就解除了約束;而那真正的約束,那些自然的反應,還需要從慘痛經驗中去從頭學習。”[4]“這都是為了你好”,“我比你自己懂得你應該去怎么辦”,“你還小現在不懂得,長大了會感謝我的”,父母一方面給孩子這些肯定的命題,另一方面又隨自己的意愿實施人為的懲罰,這很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對父母的不信任。
(二)主張自然懲罰。
他認為自然懲罰“這些懲罰的特點在于它們只是那個行動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它們只是兒童行動所引起的必然反應”。[4]而這種自然反應是固定的、直接的、毫不遲疑的和逃不掉的。因此,“在身體受傷和他們所施的懲罰當中,錯誤的行為和他的后果簡化到了最簡單的形式”。[4]以上正是斯賓塞認為自然懲罰不同于人為懲罰的地方。因此,他總結了關于自然懲罰的幾條優點:“第一,兒童由于個人經驗了好壞后果,就得到了正確和錯誤行為的理性知識;第二,兒童因為受到了自己錯誤行動的痛苦效果,必然多少明白地認識到懲罰的公正;第三,既認識到懲罰的公正,同時又是從事物的規律中而不是從某一個人的手中受到懲罰,兒童的情緒波動就可以較少些,家長因為只在盡一個比較消極的責任,只是讓自然懲罰發生影響,也能夠比較保持平靜;第四,因為照這樣防止了彼此的激怒,親子之間會有一個較愉快的和較有力量的關系。”[4]斯賓塞并不是因此就將父母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完全排除出去。“當然,在一些偶發的有損肢體或其他重傷危險的情況下,是需要強力制止的”。[4]以免對孩子造成致命的傷害,畢竟兒童還沒有成長到自己完全可以保護自己。
(三)實施自然懲罰的前提。
在父母的參與中,懲罰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要好。“兒童不是從一些似乎和行動矛盾的語句中聽到說他們父母是他們最好的朋友,而是從一些一貫的日常經驗中學到了這個真理;學到了這個真理以后所產生的對父母的那種信任和好感,是從任何地方得不到的”。[4]若擁有了良好的關系、深厚的感情基礎,則一旦父母實施懲罰,兒童就會很敏銳地感覺到自己行為的過失,而且會更傾向于相信父母,進而聽從他們的教導。另外,命令一定要少發,而且一定要前后一致。“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嚴重的錯誤”。“寧愿要一個一貫執行的野蠻家庭管理,而不要一個前后不一致的人道做法”。[4]良好關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家長的心智努力,還需要忍耐和自制。
(一)尊重自然懲罰,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懲罰。
很多時候,我們把關心孩子的所有方面視為對孩子真正的關懷,把將所有威脅孩子安全的情況扼殺在萌芽狀態視為對孩子真正的保護。因此,只要稍微注意就會發現家長和教師警告性的語言隨處都可以聽到。孩子不會去做不是因為自己體會到了事情本身的不好,而只是因為做那些事情,父母會不高興,老師會批評。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只是一味地濫用語言和肢體警告孩子各種行動的自然后果,用成熟的標準干涉自認為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這樣做只會造就表面上成熟卻道德低下的人或者十分叛逆的孩子。因此,要放開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其在自然的必然的懲罰中慢慢學會管理自己。“只要他們能夠尊重其他在場的人,則他們所做的一切天真的傻事與幼稚的行為都是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加約束的;而且不妨盡量放任他們。這種種兒童時期所有的、由于年齡而不是作為人所產生的過失,假如留待時間、模仿或成熟的年齡去加以改正,兒童便可以免受許多無用而無益的懲罰”。[5]“教育過程一個很大的缺點,就在于許多教師花費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氣、惡作劇作斗爭。值得去責備的卻是那種播下利己主義種子的行為以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為”。[6]所以,人為懲罰的領域應是涉及道德的范圍。至于其他的比如調皮、惡作劇等這些孩子的天性領域,應該大膽地放開。而家長和教師的手應該輔助“自然懲罰”的手,只有當孩子的行為涉及對他人的利害關系等道德問題時,才可以發揮作用。
(二)與孩子建立友好的關系。
一旦需要實施人為的懲罰的時候,與孩子之間的良好的關系就是取得理想效果的保證。友好的關系是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基礎。只有與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礎,在其心中產生威望,才可以觸動孩子的心靈。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有些老師多么荒謬:一味地將懲罰建立在恐嚇與表面的畏懼之上,久而久之,只會使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更加敷衍老師,然后背地里因不服而做出另外一套行為。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不要動不動就表現自己的怒氣,給孩子一點耐心,正確對待孩童時期的各種錯誤,不要期望他擁有大量的美德,給他時間慢慢成長。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威信的基礎是孩子打心底里因服你而敬畏你、相信你,這種威望不僅是知識上的服你,更是人格上的敬佩。平時心平氣和是很重要的,但一旦要實施懲罰,教師家長的語氣就應是嚴肅的,不然難以引起孩子思想上的警覺。而且要盡可能地創設環境讓孩子自己體驗因他自己的不當行為而受到的懲罰,從而讓他為自己的行為感覺到羞愧、不安。友好的關系,以及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是容易獲得的,是一件復雜的、困難的、艱巨的任務。
(三)少發命令,而且命令一定要前后一致。
懲罰一定要合理而且公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但現實中父母絕對不是完美的。這種不夠好使得懲罰有時不僅不合理,反而有失公允。顯然自然懲罰可彌補這兩個缺點。它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且是普遍的、必然的,可估計到所有情況。這種公正會讓孩子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進而反思行為本身,而不會把抱怨投射到別人身上。這啟示我們在實施懲罰時要讓人為的懲罰盡可能地接近自然懲罰,讓孩子意識到這種人為懲罰是必然的、不可逃避的、公允的,而不是由教師和家長的情緒或意志操控的。想想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對家長與教師某些做法不服,部分時候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偏心,不公平,心里感到委屈。部分老師認為讓學生出丑或者身體受到疼痛就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結果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侮辱了他的人格。這就是我們所討伐的體罰和心罰。尤其是對懲罰的前后一致,教師和家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命令不一致時教育是最嚴重的錯誤,它可以讓教師和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傾倒于一瞬間。當我們不得不強制性實施懲罰時,一定要注意合理與公正。所謂合理就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充分尊重學生。所謂公正就是不僅要對所有學生平等對待,而且要前后一致。其實現實中進行教育時的情境往往都是很具體的,因此也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具體處理時要有一定的差異。對于這些差異,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否則很容易使學生在心里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因此,有時必要的解釋還是需要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運用集體的力量,但這些具體的特殊的情況一定要慎用。
[1]檀傳寶.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04,(2).
[2][捷]夸美紐斯著.傅任勇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98.
[3]夏正江.梅珍蘭.教師“懲罰學生”的教育學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9,(22).
[4][英]赫.斯賓塞.胡毅譯.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111.
[5][英]約翰.洛克.徐達建譯.教育漫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6][蘇]B.A.蘇霍姆林斯基.蔡汀譯.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