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如
(福建省武平縣第一中學,福建 武平 364300)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在,專為將來。”這句話道出了教育者的歷史使命。教育者必須高度關注受教育者的未來,關注他們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長期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反復證明,只有將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即在課堂內外全方位地為學生自主發展創造空間。為此,我校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不斷實踐研究、探索總結,形成了以下經驗。
一、構建“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發展創造空間。
所謂“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學、自悟,主動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探索未知,以個人獨特的方式理解內化知識,從而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方式方法的教學活動形式。它的主旨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促使其自覺、自主、高效地學習,形成自學能力,適應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終身學習的需要。
1.確定整體思路,找準改革方向。
為了使每一位教師真正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當作教育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我校在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并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以教師優質高效的主導為前提,以學生自學為主線,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為途徑,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目標。課堂教學改革整體思路的確定,使廣大教師明確了自身在課堂教學中應發揮的作用,師生所處的地位,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以及課堂教學的重點和終極目標,為課堂教學改革起到了導向作用。
2.構建課堂教學模式,保障主體落實。
要促進學生主體最大限度地發展,光有好的思路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具體的操作形式實現,保證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時間,在客觀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機會和可能。我校在深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認真分析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個模式可以概括為“六步、五導、四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
“六步”:指整個教學過程由六個教學環節組成,即:(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2)指導自學,確定目標;(3)深入引導,解決疑難;(4)歸納方法,總結規律;(5)分層訓練,形成技能;(6)課外延伸,激勵評價。
“五導”: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層層深入的五次引導,即:(1)導趣,引出新課;(2)導向,明確目標;(3)導學,深入探究;(4)導思,構建網絡;(5)導練,形成技能。
“四交流”: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四次小組合作學習和交流,即:(1)交流目標明方向;(2)交流認識共提高;(3)交流學法尋規律;(4)交流體會互促進。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不僅保證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時間,更重要的是創設了寬松的、學生樂于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以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提供了條件,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了學生自主發展的欲望,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的操作過程如下表所示: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自主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因此,必須將教育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引向實踐,讓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去發現、去學習、去探索、去領悟、去反思、去發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世上萬物的多樣性,人與人關系的細微奇妙,從而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對知識的酷愛與渴求,對友誼的理解與尊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自信……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促進學生各種潛能的快速發展。
根據我縣的實際,我們開展了八個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1)武平的歷史傳說;(2)武平的解放史;(3)武平的發展史;(4)武平的特色資源;(5)武平的農家菜;(6)武平的農村民間藝術;(7)武平的民俗文化;(8)武平的天然綠色蔬菜。學生們通過走訪、調查,了解了家鄉的歷史,知道了自己的家鄉曾經是中國的蘇區,無數的革命先烈犧牲在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真實的史實讓學生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學生通過對本縣資源的考察,認識到了家鄉的可愛、物產的豐富、保護環境的重要;學生們從家鄉告別煤油燈到使用電氣化、村村通汽車、旅游區的開發中看到了家鄉經濟發展的歷程,感受到了家鄉與祖國同步,體會到了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各種勞動技能的實踐,信息資料的積累,都使學生感到驚奇,從而激發了自主發展的欲望。學生在一種動態的實踐中學習,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加德納曾經指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對于一個孩子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①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和展現,這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每月一次的交流與展示,成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巨大動力。展示中,教師的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勉勵的話語,同學的一束贊許的目光、一陣熱烈的掌聲,對于展示者是一種激勵,對于其他同學則是一種促進,更是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學生從中還學會了正確地評價他人、審視自己,學會了悅納他人、完善自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們不斷鼓勵學生,教他們“不言放棄”,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意志品格。學生內部自主發展的動機被激發出來,看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到了自豪與快樂。這種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使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創造者,可以充分發揮出潛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學會了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調節和自我改進,具有了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學生樂于參與實踐性學習,學生的自主發展也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發現問題,學會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學會了主動與他人合作。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著成功,同樣也受到成功的激勵;學生在探索中體驗到樂趣,就更樂于探索。
實踐證明:將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將各種學科知識內化吸收后,再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在選擇中學會運用,在嘗試中掌握方法,在交流中開闊思維,在參與中提升智能,獲取不斷學習、進取的動力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態、健康的體魄、和諧的人際關系,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注釋:
①梅汝莉.多元智能與教學策略.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