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霞
(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所謂公民意識是對自己所屬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即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備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以及具有誠實守信、公正守法的基本道德品質,同時,公民意識還包含對世界整體性的認識,以及對本國與外部世界相互關系的認識。顯然,正確的公民意識是正確的國家意識和正確的世界意識的綜合。一個國家公民的公民意識,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國民素質。所以公民意識教育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不少國家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報告中,都把道德價值和公民責任感的培養提到了議事日程,一些國家更是把國際意識、民族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公民意識列為生存能力的重要內容。注重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學生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教書先育人”的理論更說明了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道德品質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要求:“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從中可見,公民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初中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聶幼犁教授指出:歷史課程除了一般意義的公民素質之外,它的優勢還在于能夠培養鑒證識史、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辯證分析、移情神入的歷史意識;社會進步、各族共創的發展意識;熱愛祖國、服務世界的全球意識;求同存異,海納百川的多元意識,等等。初中歷史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有其廣闊的視野、豐富的人文素材,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挖掘相關素材,滲透公民意識的教育,以發揮歷史教育在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北師大版九年級下《機遇與挑戰》一課為例做初步探討。
在講述“走向全球化”這一子目時,先展示情境《一樁國際貿易》,引導學生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原因:高新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條件;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市場經濟體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開辟了道路。
接著出示以下四則材料。
材料一:美國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機由13.25萬個主要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應商生產。其中,8家日本供應商制造飛機機身、機門和機翼,1家新加坡供應商制造機頭起落架的艙門,3家意大利供應商制造機翼阻力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波音777型飛機是一款國際工廠生產出來的國際產品。
材料二:漫畫:資本的跨國運動

材料三:目前,世界貿易總額約占世界年GDP總額的1/4。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額平均每年增長6%;2000年,增長速度達到12.5%。
材料四:據聯合國《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國公司,35000家分支機構;2000年全球有63000家跨國公司,分支機構達70萬家。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已超過工業世界總產值的30%。目前,全球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約占全球直接投資的90%。跨國公司的貿易量已占全球貿易總額的40%。
閱讀以上材料,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究。
(1)讀材料一,分析為什么波音公司要如此多的國家為其生產飛機零部件?
(2)讀材料二,假如你是一位投資家,你在進行投資時,你將考慮哪些投資條件?
(3)讀材料三,你如何看待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4)綜合以上四則材料,說明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有哪些主要表現?
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得出結論:(1)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客觀使生產要求打破地域和國界的限制;國際分工也使得各國的技術和生產具有比較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高的生產利潤。(2)投資地的政策因素、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生產與技術的比較優勢等,總的原則就是追求“風險的最小化,利潤的最大化”。(3)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材料一反映生產的全球化。材料二反映資本的全球化。材料三反映貿易的全球化。材料四反映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和問題的回答,既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唯物態度,又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機遇和有利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面對經濟全球化,有人表示反對,有人表示支持。對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可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辯論結束后教師要總結其利弊表現,通過對經濟全球化利弊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培養學生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現代公民必須具備開放的意識、開闊的國際視野,教學中要利用新課程的素材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意識到閉關自守的危害,以及開放的必要。
通過經濟全球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使中國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使中國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步伐,綜合國力穩步提升。認識到開放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開放意味著發展進步,封閉導致保守落后,從而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增強了國際意識,發展創新能力,認識到振興祖國大業是與每一個公民的發展休戚相關的,從而增強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民族復興意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意識。順應全球化趨勢的潮流,加強同國際的協調,應對共同挑戰,樹立合作意識,為學生在長大后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全球化的同時,人類面臨著許多挑戰。有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恐怖主義,等等。
講到“9.11”恐怖襲擊,強調安全意識;把重點放在理解、思考和實踐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公民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恐怖主義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從而堅定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講到戰爭與環境保護時要引發學生思考戰爭給環境帶來的破壞是巨大的。尤其是生化武器、核武器發明后,對環境的威脅日益嚴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發表的一份戰爭與環境關系的評估報告指出,自然和資源是戰爭不可避免的犧牲品,水源危機、物種消失、森林減少、土地沙化是戰爭的必然結果。越戰期間,越南40%以上的森林受到破壞,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至今還一片荒蕪;因多年戰爭,阿富汗森林面積的40%—70%已毀壞殆盡。通過這些戰爭危害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戰爭是最大的環境污染者,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珍惜生命,反對戰爭,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的意識,盡一個社會公民應盡的義務。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世界各族人民在求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交融沖突、創新進步和不斷解放自己的過程。面對全球性問題,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共同奉獻其智慧,以建立一個公正、合理、公平的國際社會,在網絡安全問題、毒品問題、反對恐怖主義、艾滋病的防治、走私問題等方面世界各國需要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合作意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去體會感悟,深刻挖掘相關素材,滲透公民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如通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我國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增強民族自尊心;通過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落后挨打、抗爭探索的艱難歷程,增強民族責任心;通過世界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貢獻,尊重各民族的傳統和價值觀,樹立求同存異、和諧發展的世界意識。總之,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開放胸襟的現代公民,是歷史的育人功能所在,也是廣大的初中歷史教師的職責所在。
[1]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聶幼犁.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課程教學目標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