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珊 吳杰連 李文魁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藥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適齡青年毛入學率的不斷提高,如何確保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不因為學費及生活費問題而影響學習效果,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形式種類較多,覆蓋面較廣的學生資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但如何更好發揮獎學金等資助形式的效果,一直是教育管理和研究者關心的一個話題。從1986年國家教委和財政部開始在部分普通高等學校進行“獎學金制度”試點,到目前形成較為系統的資助體系的過程中,對如何優化資助體系制度設計的思考就一直沒有停止,對獎學金和助學金在設立、評定和發放過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正義、倫理道德等研究也逐漸深入。由于地方院校相對教育資源更加緊張,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比例更高,對資助體系的依賴和期望更大,在實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也更多,對這些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在制度設計方面進行整體和深入的研究,對進一步增強資助體系的效果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地方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貸獎助勤免”,即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和學費減免,其中,前三項由于種類多、金額大、涉及面廣,是目前資助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勤工助學和學費減免由于金額及涉及面較小等原因,目前只能起到補充和應急的功能。
助學貸款的基本特點和現狀。助學貸款是學生進入高校接觸到的第一項資助形式,也是目前地方院校解決學費問題的最主要方式。早期的助學貸款中高校扮演了助學貸款評判者的角色,但由于一般學生距離高校較遠,高校不可能準確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家庭情況,導致助學貸款辦理流程非常不流暢。而且一旦學生畢業離校,高校和銀行均難以聯系到學生,還款問題往往演變成了高校和銀行之間扯不清的關系,導致銀行放款積極性非常低,而高校也處在非常尷尬的處境。近兩年助學貸款開始演化成生源地貸款,由于學生的原始居住地一般變動不大,回款風險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銀行放款的積極性,助學貸款辦理流程也較為流暢,但由于實施的時間不長,其還款的真實效果還有待觀察。
助學貸款面臨的主要問題。助學貸款目前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部分家庭由于對助學貸款的流程不夠了解,或出于某些擔心,在入學前未能及時辦理,而一旦過期,銀行又因為各種理由拒絕辦理。因此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使助學貸款的辦理日常化、簡潔化。部分家庭對債務的高度恐懼心理,或者對綠色通道等的片面理解,認為綠色通道就是可以不花錢上學,因此拒絕辦理助學貸款。雖然這種情況屬于極少數,但其所起到的負面示范效應卻不容忽視。
助學貸款的另一個問題是形式過于單一。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學生在畢業之前還拖欠了一定的學費或其他費用,往往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畢業,甚至是求職等。教育部發布了文件明確規定,在學生完成了學業的情況下,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發學生的相關證書,但學校因學生拖欠學費,采取各種手段來延遲發放畢業證的事情經常見諸報端。雖然輿論大多數認為學校不應當這樣做,但也對學校的處境表示理解。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建立畢業時的助學貸款項目,由于學生一般已經有了正式的工作,還款的可能性應該不低于入學時的助學貸款項目,同時也避免了學校對學費的擔心,對學生也可以暫時緩解其經濟上的壓力。
獎學金的主要組成特點。獎學金主要包含了國家及學校設立的優秀獎學金,勵志獎學金,企業或校友設置的冠名獎學金及各種單項獎學金等。地方院校由于辦學歷史和教育資源等問題,企業或校友設置的冠名獎學金一般數量和額度較小,覆蓋面不夠,且保障性不足;勵志獎學金由于和家庭條件掛鉤,其問題性質更接近于助學金;單項獎學金則金額偏小。對地方院校來說,獎學金的主要成分是國家及學校設立的優秀獎學金。
獎學金的主要問題。獎學金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公平性問題、專業性問題及重疊性問題。一般來說,獎學金的評定都有一套較為詳細的標準,以學習成績為主要評分標準,外加各種加分。由于獎學金歷史較長,形成了一套較為可行的評定方法,在程序上基本保持了公平和公開的原則,因此,主流意見認為獎學金的評定在形式上是公平的。公平性主要的爭議集中在作為班干部的加分權重是否過高上。由于獎學金目前主要是獎勵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因此班干部的加分應當大幅度降低,不能因為他們為班級做了工作,就享有在獎學金評定中加分的特權,對此的補償機制應當是適度提高優秀班干部獎勵的額度和受益面。專業性問題主要是指由于國家和校級的優秀獎學金一般是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要評定依據,導致了對專業課程的重要性體現不足,尤其在低年級課程中,公共課程,包括思政、英語等所占比重非常高,稀釋了專業課的重要性。一些學者提出了對不同課程設置不同權重的建議,但這必然會使已經比較復雜的評價系統更加復雜化。重疊性問題,也就是獎學金的過度集中問題,由于獎學金的評定標準過于單一,導致獎學金高度集中在少數同學身上,如果一位同學有資格得到國家獎學金,則一般其符合校級最高獎學金的條件,加上其他單項獎金,數額偏大。雖然從程序正義的角度,對獲得高額獎學金的同學優秀表現毋庸置疑,但是獎學金的高度集中也必然影響到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出現部分同學成績非常接近的情況,則會引發更多的矛盾。
以上三點問題,其根源其實都在于獎學金設置上的過度單一,評價標準一刀切,這從長遠來看是不利于發揮獎學金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的。當前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最具有導向性的獎學金制度上卻依舊采取了學習成績加干部加分的落后形式,這顯然是難以跟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對獎學金的種類進行多樣化,鼓勵不同的學生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專業素質等方面的獎勵。
(1)助學金的基本組成。助學金包含了與學習成績掛鉤的勵志獎學金和不和學習成績掛鉤的普通助學金,因家庭實際貧困情況分成若干等級,還有一小部分是臨時性補助,即家庭發生重大意外時的臨時性措施。
(2)助學金的主要問題。由于助學金和家庭貧困情況掛鉤,而家庭的實際貧困情況高校是難以真實掌握的,因此在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方式,有的是班干部進行助學金排名,然后由學院根據學生平時的生活表現來確定貧困標準,有的是直接讓學生進行投票,得票多的則資助標準高。如果采取非公開的評審方式,則往往被指為暗箱操作,如果采取公開的方式,比如一些班級采取的方式是申請助學金的同學上臺發言,說明自己的家庭貧困情況,然后學生投票。這種方式被指為“比窮”,一方面這種方式對真正貧困的學生心理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一些家庭并不貧困的學生,由于表演能力或者人際交往能力較強卻可以得到較高的票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越是家庭貧困的學生,自尊或自卑心理往往更強,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家庭情況,同時這也涉及個人家庭隱私的問題。同時,由于助學金只需要根據家庭貧困情況就能獲得,一方面助長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對貧窮的理解出現極端的兩極異化,或者認為貧窮就是可恥的,或者認為貧窮是無所謂的。
所以,對助學金來說,盡管其金額逐年提高,但其實際效果和所起到的引導作用卻是大打折扣的,也是目前問題最多的領域。助學金是目前資助體系中爭議最大,最難以管理的部分,其根源在于評價標準的缺失或高度模糊化。助學金的設計初衷是好的,但是隨著助學金額度的不斷增大,資助強度已經和獎學金類似,其在資助體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而評價標準缺失的問題卻沒有解決,所以現實情況比較槽糕。一方面一些家庭條件并不貧困的學生由于可以拿到貧困證明,或者與班級中的學生干部關系較好,往往能拿到比較高等的助學金,而一些家庭真正貧困的學生卻難以拿到。因此,對助學金而言,在無法找到良好的評價標準時,應當降低其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將助學金向更加豐富的獎學金、助學貸款及勤工助學方向發展。因為獎學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助學貸款需要還款,這可以從根本上防止假貧困的情況,改變不勞而獲的思想,改變對貧窮的看法。
助學金的另外一種形式是臨時性的補助,主要是針對家庭出現意外事故,如車禍、大病等情況時的一次性補助,這種補助雖然金額上并不小,但一旦家庭遇到這種大的變故,這些補助的金額,并不能起到很實際的作用,且滯后性比較嚴重,因此應該努力尋找更好的替代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普通家庭小型化,普通家庭對重大變故的抵抗能力其實在變弱,一旦家庭中的主要經濟來源者發生意外,則家庭的經濟狀況會急劇惡化,因此保險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但由于農村家庭對保險的認識較為滯后,普及率很差,如果能針對性地設計類型更多的保險品種,比如針對單親家庭或者經濟來源單一家庭的保險,在學生家庭遭到變故時,提供后續學業的擔保,將助學金的現金發放方式,改為個人申請,補貼性購買保險的話,則收到的效果更為實際。
勤工助學包含兩類,第一類是學校組織的各種勤工助學崗位,由于本科階段的課堂學習任務很重,學生一般不能進行連續的工作,所以勤工助學的時間一般較短,報酬很低,收到的效果非常有限。第二類是社會上招聘的學生工,這類招聘的主要問題是有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有些則利用了學生進行實行高強度低報酬的工種,且很多沒有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證。
對于校內勤工助學的崗位來說,目前的制定的勞動時間一般不超過每周8小時,勞動強度較小,每月的補助大約在200元左右,資助強度低。對比國外留學生的打工限制,一般在每周20小時左右,假期則不受限制,那么我們所設置的勞動時間還存在一定提高的空間。更為突出的問題是勞動崗位設置的不合理,甚至有些勤工助學的崗位形同虛設,學生只要每周去打掃一下某個領導干部的辦公室。其實,在高校內,許多崗位都可以由學生來擔任,但由于學生崗位流動性較大,其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學校后勤等管理部門寧肯另外聘用人員也不愿意學生擔任。如何增加更多的有效崗位,尤其是和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助教,助研崗位,是學工管理部門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
對校外的勤工助學崗位來說,則應該在法律制度的層面上加以規范,避免學生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如規定聘用學生工的最低計時工資,必須簽訂有效勞動合同等。同時,也可以采用更加開放態度來合理引入這些校外的崗位,并利用相關的政策進行補貼,消除企業和學生兩方面的后顧之憂。
對比海外留學生的經驗,勤工助學是學生獲得學費資源的主要方式之一,這種方式雖然可能在學習時間等方面對學生有一定影響,卻在實際社會能力等方面有更多收獲,其引導功能和社會評價都好于直接性的助學補貼,應該是今后政策關注的重點之一。
學費減免是國家對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確因經濟條件所限,交納學費有困難的學生,特別是其中的孤殘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及烈士子女、優撫家庭子女等,實行減免學費政策。其中在校月收入(包括各種獎學金和各種補貼)已低于學校所在地區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準線,學習和生活經濟條件特別困難的學生免收全部學費;對其他一般困難的學生可適當減收部分學費。具體減免辦法由省級教育、物價、財政部門制定。由于一般學費減免所涉及的個人金額相對較大,但同時名額上有較為嚴格的限制,這使得一方面在整個資助體系中,它的比重不會很大,另一方面又成為很多院系解決學費問題的最后一道利器。在實際的運行中,往往對那些學費收繳非常困難的家庭,有些是實際家庭原因,有些是其他原因,采取的方式。雖然在實際運行上和初始的制度設計初衷有一定差別,但由于其涉及面較小,在整個資助體系中的作用有限,產生的影響也很有限。但其作為資助體系中起補充作用,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因此,繼續保持適度的資助規模對完善資助體系有非常有益的作用。
資助體系的主要功能應該包括資助功能、引導功能和激勵功能。不同的資助形式,側重也有所不同,但不論哪種形式,在單項的制度設計上,一定要保證公平性和可行性。公平性一方面是對學生而言,應該公平公開進行競爭,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對制度所涉及的利益各方,如學生、學校、企業、銀行等的公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參與積極性;可行性是指有明確的標準,清晰的流程,保證資助的順利實施。從這兩方面出發,則不難發現在現行的資助體系中,各項資助形式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比如,助學金在公平性和可行性方面都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因此,應該逐步取消常規性以家庭貧困程度為考評指標的助學金制度,同時加強建立以勤工助學為中心的替代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所得一定要有付出。要努力構建起以助學貸款、獎學金和勤工助學為主體,以助學金(保險)和學費減免為補充的新“3+2”資助體系。
在整個資助體系設計中,還應該考慮各種形式的功能互補性,充分考慮學生不同階段或不同情況下的實際需求。助學貸款解決了學生基本學費問題,獎學金起到了激勵和引導作用,助學金或保險應主要關注家庭意外變故,勤工助學應重點解決生活補貼問題,而學費減免則主要針對少部分特殊家庭。只有各種資助形式的有機結合,才能構建更加有效的資助體系。
由于助學貸款屬于長期貸款,有一定的福利性質,這造成了銀行的積極性較低。而在獎學金及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又經常出現學生拿到了相關資金后,進行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的情況,甚至拿貧困補助請客吃飯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雖然大學生已經有了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但資金管理能力還非常有限,進行必要的引導,甚至是強制性限制是必要和可行的。部分高校目前已經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規定了獎學金或者助學金的使用次序,如華僑大學機電學院規定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獲得者,其獎學金必須首先用于償還拖欠的學費、國家助學貸款、陳進強貸學金等各種有償資助。這一方面可以減緩銀行對回款的擔心,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合同意識,避免對資金的不合理使用。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國地方院校的學生資助體系已經形成了“3+2”的體系模式,并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仍然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逐步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作為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重要保證的資助體系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其資助功能,在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貧富觀念、合同意識、程序正義和民主法制觀念方面也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度設計上應該充分重視設計的合理性,而不能將美好的主觀愿望代替制度的科學性,只有這樣,資助體系才能更加完善,發揮更大的作用。
[1]杜煥君.對當前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現狀的法律思考.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2]孔令帥,藍漢林.美國高校助學金政策探析——以佩爾助學金項目為例.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6).
[3]張曉冬,相萌萌.國家助學金政策理論與實踐中的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10,(8).
[4]程麗英.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的問題分析與策略研究.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9).
[5]胡道安.關于我國高校助學金評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11,(16).
[6]喬孟濤,高彥君,趙晶晶.高等院校國家助學金發放監督機制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11,(10).
[7]蘇本江.大學貧困生助學金評定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5).
[8]謝科.國家獎、助學金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30).
[9]余春燕,田波.地方師范院校助學金制度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考試周刊,2011,(56).
江西省教學改革招標研究課題“職技高師院校“三位一體”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XJG-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