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碧
摘要: 對于小學生作文教學,首先教師要注重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其次,要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有寫作的材料;再次,堅持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要注重學生作文批改,讓學生在改中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作文教學教學方法
一、注重閱讀,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
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得意義的能力,寫作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在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動機與技能相互作用,相互加強,將其成就感和閱讀中所獲得的信息變為寫作的欲望需求活躍于紙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此,閱讀不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而且是學生學會表達方式的基礎。為此,我特別注重閱讀教學,盡力使閱讀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一定的寫作方法。比如,文章的結構,表達方式,常用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等,逐一引導學生學習,獲得相應知識,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表情達意。
二、感知生活,讓學生有寫作的材料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重,變化也很頻繁。學生的興趣不會滿足于一本語文書,語文書只是我們教學的本。學生作文寫什么,這往往是老師們常常探討的問題。學生作文不能完全源于教材,否則學生是寫不出好作文的,也會逐漸對作文失去興趣,最終導致作文教學走進死胡同。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作文興趣?我認為,關鍵在于使學生有寫的東西。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身邊來,在學生的眼睛中。從生活中得到的作文素材,源于學生的觀察所得與真實的感受,這樣的材料也是因學生的興趣而來的。因此,加強學生的觀察訓練,要求學生注重身邊的人和事,把觀察所得寫在日記中,哪怕是幾句話,或者一小段不成文的記載,都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樣,學生積累了作文材料,有了作文的“源頭活水”,就有“話”可寫。
三、堅持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寫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涉及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諸如材料的運用,布局謀篇,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抒發,等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也就是說,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生活經歷、心路歷程等不同,對事物認識的差異,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也表現不同。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對那些既具有鮮明個性,又具有創新意識的作文,要加以贊賞,而對那些平淡又無創新的作文,更要鼓勵。
1.注重作文模仿訓練
在作文教學中,模仿作文是一種有效的練習形式,它是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依照原作的寫作思路、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來進行寫作”的一種訓練形式。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因此,模仿這種訓練形式,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有著更為積極的作用。這種訓練最好是抓教材中現成的材料模式,也就是閱讀中的“模仿”。模仿,特別是小學低段的起步作文,這種方式較為適用,但不能產生“閱讀與寫作同步”的偏見。這里的模仿并不是要求學生按照原文照套,而是運用“范文”作者的觀察、思考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引導學生如何觀察、思考和如何選擇表達方式,運用表現手法,讓學生拿著“拐棍”走一走,最終丟掉“拐棍”獨自行走,自如行走。這就是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在模仿中創造。
2.加強作文片段訓練
片段訓練是降低作文難度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特殊訓練的形式,它有助于寫作技巧的訓練。因此,在作文片段訓練中,可以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場景,自然中的一個小小的景觀,對人物的某一局部,或一言一行的觀察,等等,用片言只語描述出來。這樣訓練有利于突破作文的重點、難點,實現訓練目標。比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很清楚是圍繞一個中心句把事物寫具體,這是訓練學生片段練習的最佳選段。
3.加強作文篇章訓練
對篇章進行訓練是作文訓練的重點,更是難點。這種訓練是在片段訓練的基礎上加大難度,綜合性較強,涉及的問題較多,要求學生從整體上選材立意、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等,并要求學生通過不同文體的寫作訓練,寫出富有新意并發自內心的,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技巧的文章。
四、注重學生作文批改
1.站在學生的角度
學生的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教師批改作文,就是了解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師批改作文,能更好地了解學生,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因而,在批改的過程中,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平視學生的作文。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指導,讓學生從批語中受到啟發。批改的實質在于指導,切不可包辦代替,否則會限制學生的思想,抑制學生的思維,無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2.批語點評要恰當
學生能否認真看待老師的批改,關鍵是教師的評語下得是否恰當、中肯。批語恰當、中肯,也就體現出教師在批改時做到了恰到好處,切中了作文的要害。“只有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學生自身特點來對待學生的作文,批語才不會拔高和苛刻”。這樣的批語才是恰當、中肯的。批語還要盡量委婉,措詞得當,不要過激,否則,難以激發學生的作文積極性和興趣。
3.尊重學生觀點
在批改時,教師對學生能夠認識到錯誤或不足的地方,要盡量少批少改,或者不批不改,讓學生自己去改。對一些體現學生個體思想觀念而出現一定偏差的問題,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教師要保留,不要予以否定或指責。如,我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思想觀念上一直追求學生的生活素材要真實,只有真實的生活才能體現生活的完美與真情。
4.指導學生自改
葉圣陶說:“作文教學要全面培養學生自改能力。”同時指出,學生養成了自改的習慣和能力,將會“一輩子受用不盡”。如何自改?我認為,教師根據學生作文,可以進行集體指導,主要指出存在的共同問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個別指導,指出存在的問題,讓學生修改。這里也不全指靠學生自改,一學期抽取三五次,給足學生時間,老師盡量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勾畫批注,刪改、增添等修改符號,這樣的學生自改不但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文不是一次性就能成功的,是改出來的,讀出來的,是要通過漫長的磨煉才能真正走上寫作之路的。
5.激勵學生互改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維的基礎。”學生互相閱讀作文,在比較中可以提高認識,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批改重在指導。“重批少改,少批少改,詳批重改”,既要放開,又要“守住”。
總之,作文教學的門路多,包括同步,模仿,鼓勵學生說真話……無論什么方法,“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練筆,就一定能提高寫作能力,功到自然成。
參考文獻:
[1]董蓓菲.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文森,林高明,鄭華楓.可以這樣教作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柯孔標.作文教學創新與創新能力培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