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祖
摘要: 人類作為有情感的動物,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不可避免地要用一種審美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世界。人類歷史上幾個重要的審美階段,也是對于其時人類的生存狀態的審視和對于其時人類價值的評估。因而本文主要選取了戰國莊子、魏晉玄學、唐宋佛學、晚明清言四個階段的一些思想進行論述,以使讀者對于審美主義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在認識了這些之后,嘗試性地將它們分別運用于事業、日常生活、內心等方面。
關鍵詞: 審美主義價值人生內心
一、引言
面對人類生存在大地上這個無奈的事實,人類痛訴世界的荒謬,生命的毫無價值,甚至認為人生不值得一過,生命本身就是得不償失的,“人最大的罪惡就是:他誕生了”①。但是,在人類業已誕生的背景下,這種哀嘆又是那么的無力,我們不得不放眼去觀察世界,去尋找一種支撐人類生存下去的理由,于是,“意義”由此被創造,下一步就轉變為人類如何生活的問題了。事業作為人類的主要生活方式,王國維曾經用三句詞來描繪其相應的人生境界:用“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來描繪人的遠見與自我追求,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表現人的執著與奉獻,用“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②來展現個人對于事業的反思與收獲。但是,生命的復雜性就在于,它不是僅限于一個事業那么簡單,它同時還要涉及日常生活和個人內心等問題。所以我們還需超越于事業和生活等等之上,以一種審美的眼光觀察和體味人生。
二、審美的必要性
現代主義思潮不斷地解構著事物的意義,使得一切東西都被分裂,一切價值都被消解。知識的碎片化帶來了人類認知的片面化,人類在被知識包裹著的同時恰恰丟掉了知識本身,以至于人類今天顯得空前的無知。而在“上帝死了”的同時,科技卻披上了黃袍,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于是科技成了宗教的異化,人類成了科技的附庸。一方面,純粹的科技正使人類喪失情感,以一種冷酷的“理性”掙扎在世界上,走進了理性的洞穴,如同進化論所宣揚的那樣,把人類與野獸完全等同。另一方面,在上帝缺位的情況下,人類開始毫無顧忌地放縱自身,在“自由”和“人性”的幌子下自欺欺人,變成了自我欲望的奴隸。
審美主義不僅是應對現代解構的話語體系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完善人生的意義的需要。人類應該如何生活?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思考人類能夠如何生活為前提,因為應該做的不一定是能夠做到的。審美主義人生作為一種可以期待的生活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和生命中發現價值并且創造價值,從而使得人生值得一過,同時這也是挽救當前審丑主義的無聊與空虛的一種方式。
三、審美主義的論述
1.兩忘之美
“子非魚,安知我不知魚之樂。”③莊子大聲地宣告,因為他已經忘了自己與魚的差別,而惠施還停留在人與魚的差別上。游魚相忘于流水,流水相忘于游魚,流水和游魚不分彼此,互相交融。正是在這種自我與周遭化為一體的狀態下,才能使自己成為圖畫中的一部分。而等齊自然界的萬物,與天地并生,同萬物為一,不僅是“物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實現逍遙游的一種途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④,其實天地自然之間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差別,我們也沒有必要在其中感嘆時空的距離。逍遙并非是超越一切,而恰恰在于忘記一切。“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⑤,只有忘記了具體的象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夠與物融為一體,也才能夠獲得一種逍遙于世俗的生存方式。與物相融,等齊萬物,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根本就不必去遺忘,因為我們對于那些無關的事物本身就沒有記憶。此時,審察外界之美也就是對于自身的一種審視。
2.性情之美
順從自然的本性而追求于更高的精神境界,可以算是魏晉時期的一個審美的特征。王戎喪子時所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⑥正是這種真情的流露。通過對于其的審美,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一種人的情感之美。張季鷹在洛陽見到秋風起思念家鄉,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⑦于是便歸去,像這樣具有詩意的美也只有通過這種真性情的做法才能夠表現出來。憑借著真性情的流露,個人才能盡情展現,在如同醉了的世界中把握真。劉伶在《酒德頌》中說:“以天地為一期,以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⑦也是只有在醉意中才能發掘的詩意。展現自我的本來面目,并且用一雙充滿情感的眼睛去觀察周遭的世界,我們才能更加接近自身,也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中的美,灑露性情,此時既是個人在以美的角度審視周圍的世界,又是在更大的程度上讓人們對于這種美好的情感進行欣賞的過程。
3.平淡之美
佛家講究擺脫外在的束縛,因而能夠將日常生活簡單化,不必去追求那些冗雜的事項。各種禪機來自于最普通的事物,以至于挑水擔材皆能領悟妙道。“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⑨,至味本來無味,至音本來無音,所以當一切簡單到最大限度時,個人也就愈發接近大道本來。沉浸于這種嚼得菜根香的生命之中,也就更加能夠觀照自己的內心。慧能所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⑩大抵也是對于刻意而為的否定和對于回歸本真的一種教導。既然美存在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就需要我們去體味,需要我們去身體力行的實踐,這既是我們認知它的途徑,也是唯一真正接近這種美的方式。當然,僅僅作為原初的那種普通生活方式并不是目的,它還需要在其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并且從這種反思之中不斷的洞達生命的意蘊。平淡之中寄寓著簡單而驚人之美,但是這種簡單卻需要用心去咀嚼,對其進行審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對自我進行分析和超越的。
4.解脫之美
在涉及擺脫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的困擾并獲得心靈的平靜的問題上,晚明的清言是一個有益的啟示。在將自我從周圍的世俗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同時,也將自我從個人的樊籠中解脫出來。“是非場里,出入逍遙;逆順境中,縱橫自在。竹密何妨水過,山高不礙云飛”{11},這種縱橫無礙的境界只有當個人從重復單調的生活中解脫出來之后才能體會得到。洞明世事,擺脫凡塵,才能不受外界的掛礙,所以“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凡人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猶牽絆”{12}。只有個人思想的解脫,個人才可能從種種牽絆中間解脫出來;“梅花之影,妙于梅花”{13},對各種事物審視其背影或許能夠比考查其本身獲得更多的啟示。而對于這種解脫境界的審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內心的渴望,“莫訝臨花倍惆悵,賞心原不在枝頭”{14}。以解脫的姿態來觀覽我們生存的世界,也可以使我們擺脫許多事物的干擾。
美的歷程,即是被審美的歷程;審美的歷程,恰是生命的歷程。美是一種心靈的微笑,反映著人的心緒和理想,其本質也在于修飾人類的生存方式。因而它來自于人的心靈的體驗,也面向于人的心靈體驗。
四、審美的構想
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圍繞著往日的廢墟憑吊,似乎讓人感慨當今文化的喪失,但是這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方式,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超越。所以對于審美主義人生境界的構想,我們也只能沿著這條道路進行。
1.事業
以兩忘之美來審視事業,與事業相互交融,忘卻刻意的所作所為,游心于事業之中。因為沒有了主觀的我的強烈的影響,也就免去了許多因為主觀偏見而造成的誤差,也因為自我成為了事業的一部分,而不必再為自我與事業的分裂而矛盾。當然,這種事業不僅僅是指個人事業,也指向整個人類的事業,即共同努力創造美好的未來。另外,在個人事業方面,也不僅僅是指工作方面,因為人生即事業,所以更好地經營人生也需要兩忘生死,并且使自己欣賞自我這片風景。
2.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以真性情面向他人和社會。雖然現實社會有足夠的理由讓人感到其荒謬,也有足夠的事例讓人模糊真與假的界限,但是這些都不能夠打磨掉人的價值判斷。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世界,發現生活中詩意的事項,表露自己的真正情感與思考,這樣的生活才適合人類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平淡對待自我,在其普通之中體味一種質美。平淡的生活中,能夠幫助自己減輕俗事的糾纏,才能夠發現更多被自己所忽視的美好。站在個人普通生活與生存的問題上,我們見到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事實,而日常生活作為人類最主要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人類生存狀況的主要表征。發掘性情之美與平淡之美既是藝術個人生活化的需要,也是社會生活藝術化的需要。對于生活中的美的審視,也決定著個人的生活方式。
3.內心
我們的身體或許擺脫不了各種生活事物的羈絆,但是至少我們還可以使得內心得以提升。以解脫之心對待自己,欣賞解脫之美,“掃有掃無,即‘掃字而亦掃;忘形忘物,即‘忘字而亦忘”{15},從而洗去心塵,以一個清明的內心面對自己。心靈作為一個廣闊的世界,需要我們自覺地去認知,因為脫離了心靈的平靜,許多預定的和諧將因此而被打破。用解脫的思想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對其各個方面審視,從而破除其中的各種牽絆。自凈其心,才能夠面對更加廣闊的天地,也可以獲得更多的人生的體味。
五、結語
美是一種價值,也是一種理想,為人類的價值存在提供了一種可能。人類對于外在的萬物進行審美的同時,也是對于自我價值的審視。因而,構筑審美主義的人生境界不僅是人類更好地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人類發掘生存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的需要。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審美取向,但是它們都離不開人類的情感這個基礎。將整個人類審美的歷史連貫起來,或許我們才能夠在時間的洪流中證明尼采所宣稱的:“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16}將業已破碎的人類審美的視域重新拾起,或許我們才能夠在其中找到人類走向未來的理由。
注釋:
①嚴春友.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②以上三處引自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5,第1版:6.
③莊子·秋水.
④莊子·大宗師.
⑤莊子·大宗師.
⑥世說新語譯注·傷逝第十七,中華書局,1998.
⑦世說新語譯注·識鑒第七.中華書局,1998.
⑧世說新語譯注·文學第四.中華書局,1998.
⑨[唐]龐蘊.雜詩.李淼編.禪詩大智慧.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⑩壇經·疑問品第三.
{11}[明]屠隆.娑羅館清言.
{12}[明]屠隆.續娑羅館清言.
{13}[清]漲潮.幽夢影.
{14}王陽明.次韻胡少參見過.潘立勇著.一體萬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第1版.
{15}[明]屠隆.娑羅館清言.
{16}嚴春友.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莊子.
[2]世說新語.
[3]壇經.
[4]娑羅館清言.
[5]續娑羅館清言.
[6]幽夢影.
[7]人間詞話.
[8]嚴春友.西方哲學名著導讀.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9]潘立勇著.一體萬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第1版.
[10]李淼編.禪詩大智慧.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