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超,王 珩,劉 琳
在我國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急性腦血管病并發腦心綜合征死亡率可以高達7.9%~39.5%。為探討治療腦心綜合征有效的治療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現對2009年6月—2011年7月在我院腦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腦心綜合征病人進行臨床觀察。
1.1 一般資料 68例急性腦血管病病人,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修訂標準[1],并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卒中后出現心臟損害,符合腦心綜合征診斷標準。其中腦出血10例,腦梗死58例;男45例,女23例;年齡63歲~84歲(67.31歲±11.41歲)。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9例,腦梗死23例,腦出血6例;治療組39例,腦梗死35例,腦出血4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 68例腦心綜合征病人心電圖都有不同的變化,且同一病人可有一種或幾種心電圖表現:心肌缺血性改變46例,心律失常35例,類心肌梗死改變1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其中出現心肌酶異常52例。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腦出血病人常規給予脫水降顱壓、腦保護治療,腦梗死病人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治療,同時給予保護心肌功能、改善心肌血供、抗心律失常、糾正心力衰竭等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辨證施治配合中藥治療及針灸治療。治療第1天、第3天、第6天、第10天分別進行心電圖檢查4次以上,入院48 h以內,靜脈采血查血清心肌酶學、電解質等,排除電解質紊亂等因素,對伴有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的病人需持續進行心電圖監測。
1.4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1986年全國第二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評定療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正常者為痊愈;臨床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心電圖檢查有好轉者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心電圖檢查無變化者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Radit分析。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死亡率比較 治療組39例中死亡1例,死亡率2.6%;對照組29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10.3%。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卒中常合并繼發性心臟損害,對心臟的功能產生影響,臨床上稱為腦心綜合征,即既往無心臟病史的病人在ACS發生后,出現各種形式的心臟異常表現[2]。在急性腦血管病的神經、體液等因素調節功能發生障礙情況下,由于病變部位、病灶大小、受損程度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臟損害表現,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急性腦血管病好轉后這些改變也會隨之消失。
腦心綜合征發病機制:①應激性反應,腦出血后顱內壓升高,體內的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兒茶酚胺在體內轉化為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引起冠脈血管痙攣與收縮,心肌供血障礙。②腦出血周圍區及中樞區血管調節區域的內皮素增多,通過增加神經細胞及心肌細胞的鈣離子濃度,導致心肌損害。③腦出血后腦水腫占位效應可引起丘腦下部、腦干網狀結構、邊緣系統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兒茶酚胺增加,釋放入血,直接作用于心室肌,使復極過程明顯受到影響,從而導致T波改變,而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可出現心動過緩、異位心律、心房纖顫和心肌受損。④電解質紊亂,由于脫水、禁食,易致低鉀、低鈉,可使心肌細胞膜內外電位改變,使心肌應激性下降,出現心電圖異常。⑤病前有心臟改變,而腦部病變可誘發和加重心臟病變[3,4]。
根據腦心綜合征臨床癥狀及發病特點此病應歸屬中醫。即中風并發胸痹、心悸等范疇。多由情志失調、飲食所傷、積損正衰、勞倦內傷所致,其病機是由于風、火、痰、瘀產生氣血逆亂。導致腦脈閉阻或血溢腦脈外而致心失所養。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年老體弱,精血虧虛,或肝腎陰虧;標實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5]。在這種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過程中,除了對癥的西醫治療外,辯證施治,緊扣心腦綜合征的“心”而辨病辨證用藥,具體證型辨證論治,分別給予平肝潛陽,清火化痰、祛痰健脾、活血祛瘀、養血健脾、補腎填精等治則,效果較為顯著?,F代藥理研究表明,許多中藥有調節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中醫中藥能緊扣病機施治,對全身病癥有調理作用。同時針刺治療腦心綜合征后,病人的神經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同時,隨著神經功能的恢復,心電圖改善的總有效率逐步增加,說明心臟功能的恢復與卒中病人神經系統癥狀的改善密切相關。故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心綜合征可大大提高其臨床療效。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陸紅,賈傳魯,戚厚興.急性腦卒中病人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變化[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6,29(3):37-38.
[3]胡廣,馬銘.急性腦卒中致腦心綜合征210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4):77-78.
[4]潘國聘,王玲,孫麗華,等.縫隙連接蛋白43在腦心綜合征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4):526-530.
[5]曹麗麗,周美啟,吳生兵.中西醫對腦心綜合癥的認知概述[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