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榮
顱外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頸動脈為體內大型的肌彈力型動脈,其病變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是顱腦供血的主要來源,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及硬化斑塊是腦梗死危險性預測的重要指標。頸動脈內膜是人體大動脈中的易損部位,頸動脈位置表淺,其中斑塊易于檢測。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較高,具有無創性且重復性強、費用低,是目前診斷、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頸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核磁共振成像(MRI)、CT強化血管造影檢查是檢查腦梗死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對腦梗死患者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頸動脈狹窄程度及斑塊情況,并與非腦梗死患者進行比較,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關系。
病例納入標準:腦梗死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修訂的標準[2],并經顱腦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病人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標準: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膠原系統疾病、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病史者。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神經內科符合納入標準的住院腦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齡48歲~82歲(61.8歲±13.4歲);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輕型17例,中型39例,重型14例;初發腦梗死24例,復發性腦梗死36例;合并高脂血癥44例,高血壓病37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32例。選擇同期住院非腦梗死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45歲~80歲(58.2歲±15.1歲)。
1.3.1 超聲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惠普(HP)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頻率10 MHz。被檢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暴露受檢測頸部,依次檢查頸總動脈(CCA)主干、頸動脈分叉(BIF)、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觀察血管走行、內徑、內膜-中膜厚度(IMT)、管腔狹窄程度以及管壁情況。
1.3.2 觀察指標及標準 斑塊形成: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1.2 mm。頸動脈粥樣硬化分型:血管內膜增厚為Ⅰ型,管腔內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為Ⅱ型,血管輕度狹窄為Ⅲ型,管腔明顯狹窄為Ⅳ型,血管完全閉塞為Ⅴ型。根據斑塊的超聲聲像圖特點及組織病理學基礎分為穩定性斑塊(扁平斑、硬斑)和不穩定性斑塊(軟斑、潰瘍斑)[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梗死組70例患者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58例,斑塊檢出率為82.9%。對照組30例患者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5例,斑塊檢出率為7.1%。兩組斑塊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47,P<0.05)。
腦梗死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148個,其中穩定性斑塊56個,不穩定性斑塊86個。對照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32個,其中穩定性斑塊27個,不穩定性斑塊5個。兩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性質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性質比較 個
腦梗死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148個,其中左側81個,右側67個,斑塊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頸總動脈分叉處(BIF)、頸總動脈主干(CCA)、頸內動脈(ICA)。對照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32個,其中左側17個,右側15個,多發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主干。兩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發生部位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發生部位比較 個
近年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腦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多是在血管壁病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了解頸部動脈壁的情況,可以早期診斷和防治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近年無創性診斷和評估血管壁病變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發現并了解頸動脈硬化病變程度。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腦梗死危險預測有重要臨床意義,有利于對高危人群的一級預防。本研究顯示,腦梗死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82.9%,對照組的斑塊檢出率為7.1%,腦梗死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發病有關。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征,包括斑塊大小、形態和內部結構等,根據斑塊回聲可以推測斑塊的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數量和性質隨發病年齡、病情和病程逐漸演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繼發性病變,如斑塊破裂、出血、栓子脫落等可進入腦血管形成腦梗死[4]。根據硬化斑塊的超聲聲像圖特點及組織病理學基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扁平斑、硬斑、軟斑、潰瘍斑。本研究顯示,腦梗死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148個,其中穩定性斑塊56個,不穩定性斑塊86個,頸動脈硬化斑塊以潰瘍斑和軟斑為主。有研究認為,潰瘍斑和軟斑是引起腦梗死的重要的危險因素[5],與本研究結果相符。也有研究顯示,腦梗死病情的輕重在一定程度上與硬化斑塊的性質有關[6]。扁平斑、硬斑為穩定性斑塊,軟斑、潰瘍斑為不穩定性斑塊。軟斑發展快,容易破裂、出血,發生腦梗死的危險性較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好發于動脈分叉、起始、彎曲及轉向等影響血液層流的部位。頸總動脈分叉處的血流形成的高切應力和湍流的機械損傷,加重血管內膜損害,使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沉積于此,導致斑塊形成,成為斑塊好發部位。本研究顯示,腦梗死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148個,左側81個,右側67個,斑塊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主干、頸內動脈。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較高,具有無創性且重復性強、費用低,對腦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進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及早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對預防和治療腦梗死具有重要意義。
[1]錢建林,宣麗敏,周衛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點的觀察[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1):41-4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華楊.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5.
[4]夏炳蘭,陳勇.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8,21(2):108-110.
[5]勇強.頸動脈超聲檢查在防治腦梗死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9):659.
[6]陳晉文,邵波,李忠東,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對腦梗死危險預測的價值[J].中國臨床康復,2005,9(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