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娥,張桂英,楊 晉,任永林,劉亞楠,安旭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主要表現為睡眠時打鼾并伴有呼吸暫停和呼吸表淺,引起反復發生的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睡眠結構紊亂,導致白天嗜睡、心肺腦血管并發癥及多器官損害,其合并冠心病常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病情危急,發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本研究通過分析56例合并OSAHS的ACS病人,91例不合并OSAHS的ACS病人,75例健康體檢組的臨床特征、ACS病人住院期間心臟事件及合并OSAHS的ACS部分病人經無創呼吸機干預隨訪1年,探討合并OSAHS的ACS病人診治經驗及依據。
1.1 研究對象 研究組為2007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確診的合并OSAHS的ACS病人56例,年齡<70歲,平均(54.7±16.5)歲;觀察組為2011年4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不合并OSAHS的ACS的病人91例,年齡<70歲,平均(55.8±15.2)歲;對照組為2012年1月—2012年4月本院門診隨機健康體檢75例非冠心病病人,年齡<70歲,平均(55.2±11.2)歲。排除標準:原有心臟擴大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人,嚴重肺、腎、肝和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及急慢性感染等。
1.2 方法 所有對象采集病史、身高、體重,24 h內采集空腹血脂、肝腎功能、C反應蛋白等指標,明確高血壓病、糖尿病診斷,統一規范化ACS診治療程,住院期間完善頸動脈超聲。研究組經詢問病史及行多導睡眠圖監測,符合OSAHA診斷。觀察組經詢問病史及行多導睡眠圖監測,除外OSAHS診斷。對照組常規體檢、詢問病史及有意義相關檢查除外冠心病及OSAHS診斷;研究組病人病情穩定后,隨訪,部分病人隨機無創呼吸機規律、有效干預,1年后觀察BMI、C反應蛋白(CRP)及心臟事件。
1.3 診斷標準
1.3.1 ACS診斷標準 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有典型臨床胸痛癥狀并有心電圖或Holter或ECG運動試驗表現有缺血依據(ST段下移≥0.05 m V或短暫的ST段抬高T波倒置);急性心肌梗死為有典型胸痛發作、心肌壞死標記物特異動態變化伴或不伴心電圖動態變化。
1.3.2 OSAHS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1],即臨床上有典型的夜間睡眠時打鼾及呼吸不規律。白天過度嗜睡,經多導睡眠監測提示每夜7 h睡眠過程中呼吸暫停及低通氣反復發作發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5次/h,呼吸暫停指睡眠過程中口鼻呼吸氣流均停止10 s以上,低通氣指睡眠過程中呼吸氣流強度較基礎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飽和度較基礎水平下降≥4%,AHI<5次/h,則排除OSAHS。
1.3.3 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符合2005年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心的診斷標準:不同日不同時三次以上規范測血壓收縮壓≥140 mm Hg伴或不伴舒張壓≥90 mm Hg。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ASS1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3組男女比例及年齡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體重指數(BMI)、CRP及住院期間心臟惡性事件比例明顯增高,合并糖代謝異常、脂代謝異常、合并高血壓病、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癥例數明顯增多。研究組2例猝死,2例發生Ⅲ°AVB合并有室性心動過速,2例單純室性心動過速發作,1例發生心源性休克;觀察組1例發生心源性休克,1例發生室性心動過速。詳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冠脈造影 ACS病人病情穩定后部分完成擇期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冠脈造影根據冠脈造影無異常為正常組,冠脈造影有病變但狹窄程度均小于50%為粥樣斑塊組,兩支包括兩支以上狹窄≥50%為多支病變組(左主干病變按2支計算)。冠脈造影單純冠脈心肌橋研究組1例,觀察組2例。研究組冠脈造影在正常組明顯減少,在粥樣斑塊組及多支病變組明顯比例增高。詳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觀察組冠脈造影結果
2.3 隨訪結果 觀察組隨訪1年,無創呼吸機干預37例,失訪1例,未呼吸機干預18例。干預組再發心絞痛2例;未干預組心臟猝死1例,反復心絞痛發作3例,心律失常3例,再發心臟事件共7例。體重指數、CRP干預組較未干預組明顯下降。詳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結果比較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始動因子,是易損斑塊的最顯著特征,炎癥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全過程。活躍的炎癥過程可降低纖維冒穩定性,可觸發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增加冠脈血栓危險性,目前研究最多的炎癥介質是CRP,被認為是炎癥急性期的標志和血管損傷過程的特征[2]。本研究ACS組與對照組相比,CRP均明顯增高。符合ACS病人體內有增強的炎癥反應此理論。
OSAHS病人反復出現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癥,促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血兒茶酚胺增高,白介素-6(IL-6)分泌增高,IL-6又刺激肝臟產生CRP的因子,CRP水平增高。Shamsuzzaman等[3]和Yokoe等[4]研究均支持此理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人CRP與對照組、觀察組相比均明顯增高。提示OSAHS病人有著高水平的CRP。
由此推斷,炎癥可能是冠心病與OSAHS的聯系紐帶。本研究中,研究組與觀察組及對照組比較,在除外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下,與動脈硬化相關的高血壓病、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癥發病率均明顯增高,與冠心病相關的危險因素糖代謝異常及脂代謝異常患病率均增高。提示OSAHS病人有高的冠心病發病率;在住院期間,惡性心臟事件研究組明顯高于觀察組。提示在ACS過程中OSAHS病人有高的惡性心臟事件發生概率。有報道經治療的 OSAHS病人中有23.8%合并有冠心病[5],Thorpy報道OSAHS病人有71%死于冠心病,提示OSAHS病人中有冠心病的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本研究與此相符。CRP水平與OSAHS病人的病情加重和缺氧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炎癥參與缺血再灌注的損傷,并且炎癥的嚴重程度與急性心肌缺血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6]。有研究顯示,高敏C反應蛋白是判斷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可作為篩選重癥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指標之一[7]。提示高的炎癥水平影響ACS病人預后。OSAHS病人反復發生的低氧、交感神經興奮性的提高、微循環障礙增加了ACS的心臟事件。本研究中研究組2例病人猝死均發生于睡眠中,不除外與低氧狀態相關。提示有OSAHS傾向病人,應及早睡眠監測或氧飽和度監測,及早無創呼吸機干預,減少ACS病人住院期間心臟事件發生。
本研究冠脈造影顯示,研究組冠脈造影異常、冠脈斑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亦與報導OSAHS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相符。研究組多支病變檢出率增高,推測長期的缺氧炎癥狀態加速了冠心病病程,亦提示臨床,合并OSAHS的冠心病病人冠脈儲備差,多支病變多。CRP濃度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4]。亦間接支持此推測。
研究組OSAHS病人BMI明顯高于觀察組及對照組,OSAHS病人經無創呼吸機積極干預后,BMI、CRP及心臟事件明顯減少。提示OSAHS病人積極無創呼吸機干預可改善預后。同時也提示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治療也應該以干預炎癥、打斷炎癥反應或提升機體抗炎癥能力為基礎或治療新思路。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呼吸雜志,2002,25(4):195-198.
[2]Arters JL,Chi DS,Girish M,et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inflammation,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J].Front Biosci,2004,9:2892-2900.
[3]Shamsuzzaman AS,Winnicki M,Lanfranchi P,et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Circulation,2002,105(21):2462-2464.
[4]Yokoe T,minoguchi K,Matsuo H,etal.Elevated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re decreased by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J].Circulation,2003,107(8):1129-1134.
[5]Maekawa M,Shiomi T,Usui K,etal.Prevalence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1998,52(2):219-220.
[6]Haught WH,Mansour M,Rothlein R,etal.Alteration on circulating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L-selectin further evidence for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m Heart J,1996,132(1):1-6.
[7]劉蓉,楊躍進.高敏C反應蛋白對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國循環雜志,2011,23(1):19-22.
(本文編輯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