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德國作曲家巴赫的音樂,尤其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旋律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令人目眩。通常認為巴赫的音樂趨于靜態,并且和數字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們對巴赫的音樂帶有理性的思考。在近代常見的巴赫大量作品中,這部偉大的組曲在他去世后不幸被冷落了很多年,以至于在開始復興巴赫音樂的十九世紀初,它們還被視為不太重要的音樂作品之一,甚至一度用鋼琴為其伴奏,和浪漫主義相比,它們顯得嚴謹和學究氣濃厚。對巴赫大提琴組曲中的旋律處理,相對于古典浪漫時期的音樂大師的作品,詮釋演繹空間反而更加無限寬廣,你可以把你自己的情緒加到巴赫的音樂里,因為巴赫的音樂是有密度而無方向的,雖然他的音樂相當均質,但卻包含了各種豐富的色彩。巴赫的音樂可以在時間和空間同時伸展,而時間和空間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對話。
理解和表現巴赫的音樂不能局限于樂曲中復調和對位技巧,以及渲染巴洛克時代的宗教氣氛。大提琴組曲這一體裁本身就是復調音樂和德國民間音樂緊密相連的產物,作品里到處流淌著巴赫時代的生活情景,透露出巴赫的深刻思想和各種感情。音樂中含有豐富的意蘊,埋藏各種質的深情。如前奏曲中溫柔憨厚中的激越,高聲部和中聲部若即若離,旋律雍容華貴,耐人尋味,聽上去似乎以平淡自居,卻包含凡人難有的信念,完全無視塵世的盛衰。薩拉班德舞曲中高貴的纏綿,飄渺不定的旋律,珠璣滾滾的裝飾音之間的波瀾不驚;加沃特舞曲鮮明的旋律,快樂的節奏,讓積蓄的情緒輕輕奔流;最后的吉格舞曲常用三連音形式貫穿始終,在聽者略顯倦怠中撥起柔軟的歡愉。或許巴赫不想證明什么,每一首曲子都有那份寧靜、自足和簡單不需要滿足人們宣泄的渴望。雖然大提琴組曲還不能和被廣泛演奏的巴赫小提琴奏鳴曲媲美,但大提琴組曲之所以受到喜愛是由于它設計完美,不但彰顯了大提琴器樂化的動人一面,也體現出組曲所具備的精神上和藝術上的統一。
巴赫時代的創作模式是巴洛克時代建筑、繪畫和文化等藝術的一個縮影,形式和結構的魅力在各種藝術領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創作技巧也采用了較短的旋律線條,多聲部密集排列和賦格的對位手法,生動體現出巴赫創作多樂章組曲的方式,將旋律線條作為引線慢慢發展,巧妙的進行編織,旋律線條的發展組成頭尾完整的樂章。巴赫運用了旋律大量疊加和跳躍進行,這些旋律中包括一定數量的聲部,展現出旋律的和聲織體,其中縱向織體形成的復調旋律是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特點之一,縱向織體的存在,游刃有余的使用旋律和對位法使巴赫的大提琴音樂趨于完美無瑕。
完美演繹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需要對巴赫的音樂深思熟慮地研究,不但要在理論上對每一組曲的每一首樂曲進行仔細分析,還要熟悉作品的旋律、和聲以及結構形式。從每一個的旋律線的先行音、導音、延留音和各種裝飾音的演奏過程中領會巴赫的創作意圖。在組曲的音階或琶音式的樂句里,我們總能找出那些需要給予強調的音符,把那些需要強調加強的音符分開單獨演奏的話,可以發現他們的旋律線條或交織在其他音符中的主題。
巴洛克時代有著和現代不一樣的審美價值觀,大提琴樂器本身的差別,演奏技巧的不同,對聲音判斷標準的不一致對我們當代人如何演繹巴赫無伴奏組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洛克時代對旋律的處理通常首先考慮縱向織體的存在,而不是注重平穩連接旋律線條,兩個音符之間留出空隙,即使在演奏兩個連音音符時,第二個音符可能會處理得稍微短點,在弓法上常常采用分弓演奏,和弦也盡可能用琶音方式演奏而不是如現代大提琴兩個、三個和四個同時演奏。用腿式維奧爾琴和現代大提琴甚至中提琴演繹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為我們展現了風格迥異的巴赫風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自己內心展現出真善美的自我就是你永遠的巴赫。
下面我們選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的幾首樂曲來看巴赫是怎樣為我們展現他的旋律美。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組曲的調性為d小調。d小調對于巴赫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調性,高貴帶有憂郁潛流的氣質,在調性、旋律和節奏類型方面與第一組曲和第三組曲形成鮮明的對照。演奏時要注意線條的起伏,音符之間要有足夠的空間。這首組曲的每一首樂曲在風格處理上較前一首應該分量加重遞進,在演奏時要想象巴洛克建筑里的拱形的峰頂。旋律線條的走向處理要有上行、下降、滑行的空中感覺,將松弛變為渾厚,把低空飛翔變為地上的步伐。第二組曲前奏曲的最初三小節可以說明那種滑翔的感覺,巴赫為了避免后面的音過長,第五小節初延長音的時值,讓音樂的旋律線條顯得淡定從容。(見譜例1和2)


讓我們再看看力度變化賦予旋律線條的表現形式在這首前奏曲開頭部分是如何演繹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卡薩爾斯說過:“所有的音樂,大致說來,就是一系列彩虹。”開頭的四小節橫跨了三條彩虹,每一條彩虹是不同的,第二條彩虹的力度要比第一條弱一點,第三條彩虹超過了伸展的跨度。卡薩爾斯形象的把彩虹的弧形運用到大提琴演奏上,展現了分句原有的結構,旋律線條逐步展開,使音樂均衡的奧秘更加豐富多彩。(見譜例3)

前奏曲開始兩個八分音符與第三個音符構成d小調三和弦是該曲的特點之一,第一次轉調后他們出現在F大調上,音樂又從新調開始,旋律低吟雋永,接下來是同樣音型的擴展摸進。在終止經過句前,音樂在屬和弦上停頓一下,在音樂繼續進行之前巴赫打算給我們一個緩慢有力的靜止,這里沒有像通常一樣反復第一主題。(見譜例4)

第二組曲的阿拉班德舞曲不同于第一組曲的阿拉班德舞曲,這是一個普通的中板,樂曲速度比較緩慢,我們時而會看不清拍子的蹤跡。特別在下一例子中,裝飾的對位法豐富華麗,和弦簡單明了,借助一個主題從一個聲部轉到另一個聲部的思路,使人聯想出有若干個聲部的感覺。第十一小節有一個經過句,旋律線條成功從三個聲部的和弦當中自然穿過。縱向織體形成的復調旋律在這里體現,我們不得不感嘆巴赫對音樂纖維的完美編織。(見譜例5)

在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巴赫對旋律線條的其它有趣處理。第三組曲的前奏曲,在確認主要音型急速下行的過程中,在第一小節的最后一拍的分解和弦一時稍作停頓,為下面旋律線條建立起一系列上升的波浪。(見譜例6)

和上面的處理相反,第四組曲的前奏曲的開頭部分單一音型不斷轉調,大跳躍的和弦結構讓旋律線條的處理必須緩緩溫柔。(見譜例7)

第四十八小節平靜之后,在低音#C上有一個強有力的停頓,從第四十九小節開始切斷由音階組成的分解和弦的旋律,演奏時可以加快速度,自然導入到樂曲的第二部分。(見譜例8)


美國音樂家約瑟夫科爾曼(Joseph Kerman)說: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采取描繪感情手法,而浪漫時期作曲家則采取表達感情手法。巴赫在他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用他精巧的對位手法和一條條靈活的聲線,詮釋出典雅和莊重,快樂和哭泣以及對大千世界的無限熱情。被巴赫發展到極致的復調藝術,使一代一代的后人著迷,但是我們必須用細致的努力研究復調音樂的真諦。厘清旋律線條的細節,才能更加打動和充滿我們的心靈。卡薩爾斯說過巴赫是永恒的,沒有誰的創作有他那樣偉大、深刻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