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要:科學與藝術從其產生來說是同源的,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兩極,科學以及以藝術為代表的人文,都是人類不可缺失的兩個方面。無論是基于歷史與實證的考察,還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豐富多元性和互補性上來看,在科學家的內心世界中,人文情懷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文情懷不僅有利于科學家科學研究本身,還可以使科學家更好的享有生活并成為其精神追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關鍵詞:科學家;藝術情懷;互補性
近代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和實證的基礎上的,體現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必然性、穩定性和客觀性的事實與規律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一種求真的探索,而藝術則體現為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的一種感悟與表達,是對萬事萬物求美、求善的一種方式。表面上看,兩者是互不相關的,但是無論科學還是藝術,都是人創造的,屬于人所有的,所以兩者在人這里得到了同一。考察與探析科學家在科研活動與生活中藝術情懷,對于認識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以及科學研究過程中人文藝術所起到的作用,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1基于歷史與實證的考察與分析
科學與藝術分別體現了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即邏輯、抽象與理性的思維方式和形象、具體與感性的思維方式。在人類文明之初,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共存于一體,存在于哲學思維之中。在對歷史的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史與人文史具有較大的差別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尤其是近現代以來,文藝復興的出現,顯然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出現、興起與繁榮最好的鋪墊,而在近現代科學技術興起的過程中,藝術情懷存在于眾多的科學家的思想特質中,這也清晰地表明了科學與藝術的內在關聯。
在西方近代社會,科學與藝術結合最為完美和杰出的一個代表就是達·芬奇,正如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那樣,達·芬奇是一個畫家,但是同時他還是一個哲學家、雕塑家、工程師、建筑師、物理學家、生物學家。1482年,達·芬奇在向意大利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寫的求職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十項才能,這十項才能全部是科技方面,尤其是軍事科技方面的才能,只是到了最后,才簡單的說了一下自己在雕塑和繪畫方面的才能。事實上,達·芬奇無論在科學還是藝術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以至于W.C.丹皮爾曾經這樣評價:“列奧納多(指達·芬奇)沒有按照他的原定計劃把他在各種學科方面的研究整理成書,但是他個人的影響顯然是很大的……如果我們要在古今人物中選擇一位來代表文藝復興的真精神的話,我們一定會指出列奧納多·達·芬奇這位巨人。”[1]無論是作為畫家、雕塑家還是作為解剖學家,在達·芬奇那里實現了科學與藝術互相存進和高度的結合與統一。為了提升繪畫和雕塑能力,達·芬奇盡心研究解剖學并多次解剖尸體,并在此基礎上,他還進行了人體生理學的研究,探索血液循環的方式和路徑,這似乎比哈維發現血液循環早了一百多年,不僅如此,他還鉆研了眼睛的結構及成像的原理。同時在其他方面,達·芬奇的科學研究也遠遠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科學問題。
藝術情懷在科學家內心世界的位置在另外一位科學巨人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這個科學家就是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并提出了相對論,是科學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巨大事件,但是同時,愛因斯坦還是一位哲學家和藝術家,在諸多藝術中,愛因斯坦最喜歡的是音樂,尤其是莫扎特、貝多芬和巴赫等人的作品,在科學研究工作間隙,或者對研究束手無策時,愛因斯坦總是拿起小提琴,去演奏自己喜愛的各種樂曲,這一點和馬克思有點相似,馬克思總是在疲勞的時候去聽音樂或者做數學題,來緩解疲勞,恢復思維的活力。除了音樂,愛因斯坦還非常喜愛文學,經常讀以前或同時代大家如莎士比亞、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他對文學的喜愛:“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理想,并不斷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要不是全神貫注于那個在藝術和科學研究領域永遠也達不到的對象,那么人生在我看來就是空虛的。”[2]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普朗克,不僅經常同愛因斯坦探討科學,更主要的是,他們兩人探討最多的還是音樂,兩人共同合奏音樂是常有的事情。科學家的人文與藝術情懷在當代中國科學家身上也到了充分的體現,科學理性與藝術感性共同形成了科學家的精神品質。例如當代著名數學家,2000年中國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院士,在繁忙的數學研究之余,吳文俊還喜歡圍棋,讀各種歷史書籍,看歷史題材的電影等等;而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愛好則是欣賞音樂和攝影藝術,這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內在一致性和共通性。
2人類精神的豐富性與互補性探討
科學以及藝術所代表的人文是人類精神財富之兩極,對于人類來說,二者缺一不可。歌德曾有過這樣的詩句,“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一方面在于說明理論是艱澀難懂的,而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然而,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理性深刻,在于它試圖洞穿萬事萬物的真相和規律所在,最終在錯綜復雜、迷霧一般的現象之中,引導人發現事物的本質所在,這會給人以光明和力量。而藝術的重要作用則在于它是豐富的,五顏六色的,它會更多給人一種關懷、一種安慰和鼓勵,給人一種溫暖。
科學與藝術是科學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種互不相同,但又是兩種可以互相協調與配合的旋律。一方面,科學家去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意味著在思維高原的跋涉與馳騁,需要不斷積累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礎上嚴格遵守一定的科研程序,進行大量艱苦的研究,最終實現思維與方法的創新和超越,才能實現科學的突破,這樣一個過程是非常艱苦的,需要大量的付出和堅韌不拔的意志。而藝術則可以在生活中起到很好的調節和緩沖作用,藝術的享受是和諧的、美好的,對人的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節和恢復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家在研究之余,欣賞或鉆研藝術可以較好的恢復科學研究所帶來的身心疲勞和壓力,使其保持會恢復到一種極為融洽的狀態,也有利于進一步的研究。
藝術對科學家內心世界的心靈塑造和升化作用,是基于在身體和生理調節為基礎的作用發揮過程,藝術在其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塑造科學家良好的心態,從而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和諧。因為科學家在生活中也是社會中的一員,除了專業研究之外,在其他領域,他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員,需要更多的參與生活,并不斷感受到生活給與他的各種影響,因此,他同樣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自己的選擇和發展趨向,這既需要塑造自己的優秀個性品質,又需要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獲得社會的認同感和足夠的尊重,因此藝術就成為其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并成為自己與生活聯系的有效通道。
藝術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成為科學家生命追求的一部分,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科學的發展還使自己逐步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人類面臨著一種科技異化的危機,科技體現為一種更高、更快、更遠的追求,會給人傳遞一種速度壓力和科學發展的社會物質化巨大展開的控制力量,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自然地疲憊與社會的疲憊并存,人的精神疲憊與身體疲憊并存。而人稱之為人并不僅僅在于人擁有什么,人在那里,更重要的是人是誰。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藝術則以一種極其柔軟的方式與人心靈對話,給人以心靈的安慰與亮色,并參與形成人的信念與理想,從而更好地啟示科學家去追尋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這就是藝術所能達到的境界。
3科研活動中的藝術推動作用思考
在科學家研究工作和科學發展過程中,歷史主義的開創者庫恩就已經充分揭示了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而這些非理性因素一方面存在于科學家個人思想層面,另一方面存在于社會層面,表現為科技界的社會意識。理性因素對于科學的作用是起到決定作用的,而非理性因素也對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對科學的巨大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這些非理性因素諸如科學家的情感、意志、信念、目標等等,這些方面無疑各種藝術形式對其施加了較為巨大的影響
就科學研究的過程來說,庫恩提出科學研究并非始于問題,也非始于觀察,而是需要在觀察與問題之間保持足夠的彈性,而這樣一種彈性,則就表明需要理性和邏輯的人為割裂和藝術所施加的情感地參與過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意識是人這一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一種主觀反應,而這樣一種主觀反應是一種能動的反映,是一種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而這種統一中主觀形式則反映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個性化與創造性,因此,這必然是個性化的、情感化的實現方式,因為如果這也是理性表達的形式的話,那不會再是主觀形式,而是客觀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容了。所以科學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在方向和表達形式上的主觀性與個人內心的藝術情感有密切的內在聯系。
在科學創新過程中,直覺和靈感作為一個科學創新極其寶貴的過程,往往為科學家所期待。但直覺和靈感并不僅僅理性思維參與的過程,因為如果把科學發現與創新完全定義為理性分析的結果,那么這種創新和突破還是包含在過去的舊有的成果之內的,既有的邏輯論證并不能帶來新東西。否則的話,計算機的嚴密論證可以創新一切成果。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直覺和靈感是介乎于理性思維和藝術思維形式之間的一種撲朔迷離的突破與創新,它需要實現對既有思維形式和思維結果的突破,同時又可以在突破后重新得到理性思維的論證,所以直覺思維既存在于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用理性還是非理性來判斷這種思維形式,但無疑我們對科學研究中的這種思維形式和判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于靈感,我們常將其成為“頓悟”,在科研活動中,往往是指科學家思索的潮水屢次沖擊很多現有理性形式和結論的堤壩,但苦于無法突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某一時刻,思維活動卻突然達到空前的活躍和高漲,或者受某種偶然性因素的啟發產生火花,從而取得突破,使問題得以解決。靈感的取得,這里所借助的同樣需要理性思維形式和藝術思維形式的共同參與,具體表現為藝術思維形式可以為科學思考提供大量的感性豐富的事實材料,可以使思維不斷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并且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保持足夠的張力,這就需要科學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積極活躍的情感意志力和生活志趣才能達到。
理性思維與藝術思維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家的藝術情懷不僅有助于其科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同時在生活中欣賞藝術與參與藝術還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科學家不是機器,也不僅僅是理性的動物,還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信念的現實中的人,科學理性和藝術感性與藝術情懷共同構成了科學家生命追求的一部分,使科學家個人也能充分享有生活,感受生活,并且能夠追求和獲得人之為人的終極關懷,這樣的科學家才能活得更有成就,更加自信和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W.C.丹皮爾.科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8.
[2]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