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并結合實際提出了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機會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就業;校企合作;傳統教育
就業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要問題。隨著高校的進一步擴招,大學生已經成為中國就業難的主要群體,2011年全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31余萬人,加上屆未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嚴峻。在當前經濟危機顯著的影響下,大學就業難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1金融危機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后直接引發了金行業的裁員風潮。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國受到沖擊不可避免。中國加入世貿組后,快速發展的經濟有力的促進了畢業在民營企業和外貿企業的就業。金融危對我國企業的大幅沖擊可能是導致高校業生初次落實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幾的初次落實率(初次落實率是指全部畢生中“已經簽約”、“讀研”和“出國”畢業所占的比例)呈現倒“U”趨勢[1]。金融危機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具體表現:一崗位減少,直接影響了對高校畢業生吸納能力;二薪酬降低,畢業生的薪酬水”的趨勢可能還將繼續;三門檻提高,些企業進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門檻較高。
2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研究員張麗賓說“:2008年畢業大學生實就業率不到70%”[2]。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丁浩教授發布了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況分析報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機使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凸,應屆本科畢業生畢業時已確定單位的例八年來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業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機的影響
經濟增長速度對于就業具有根本的影響用。金融危機從根本上制約了包括大學生內的全社會就業率。由于我國是外向型經,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顯著,這就使目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
3.2傳統教育體制和就業生人數的突增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模式不適應經濟結構快速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化升級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手段、模式方面與現實的脫節。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眾化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確實存在超趨勢。經濟危機之前我國由于逐年的就人數增多導致就業難的現象已經突顯,故筆者認為就業人數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
3.3就業崗位的總體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對低文化層次的勞動力需求增加,教育結構失衡以及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匹配,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矛盾突顯。金融危機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供需矛盾。
3.4社會用人導向方面的因素
多數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癥結在于大學生自身,尤其是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對薪酬和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等,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隨著2009年就業難度的加大,性別因素對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顯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顯大于女生。用人單位的短視行為,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現實因素。
3.5大學生個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就業觀念、本身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方向的誤區可能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3.6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結構性矛盾突出體現為大量高校畢業生“孔雀東南飛”,集中流入東部地區和城市,競爭數量有限。由于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地區差異及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況嚴重,很難從根本上扭轉畢業生流向的基本勢態。加上東部地區勞動力市場出現飽和,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
4對策及建議
4.1政府方面
當前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繼續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宏觀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協調,大力發展“需求導向型的”培訓[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應的就業法規,將末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范疇;第三,指導并推進高校改革,加強對高校教學質量的監管;積極舉辦大型專場招聘會;第四,建立失業預警機制和長遠、長效的穩定就業機制,鼓勵企業不減員等。
4.2學校方面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推進學生就業,例如: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加大社會急需專開設的數量;面向社會、市場辦學;師范學校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往非師范行業就業,增強專業設置與指導的科學性;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加強學生實習實訓工作,建立學校長期的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情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有對性地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和就業心理輔導,提高其應對壓力的心理素質水平;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等。以2010年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生為例,該學院學生分師范,軟件、通信工程三個專業,截至2010年9月就業率達到94%,從就業的層次上來看進企業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師占32%,公務員占7%,考研占6%,還有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等。取得如此成績與學院認清就業形勢,積極開拓就業渠道,大力開展就業指導等積極有利措施分不開。
4.3用人單位或企業方面
企業要樹立社會責任感,響應政府的號召,把政策落到實處,穩定企業崗位,確保員工能有份安穩的工作;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積極開拓用人崗位,借人力資源成本下降之機,增加人才儲備。要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觀念。消除性別歧視和薪水差別,進一步加強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學生方面
轉變就業觀念和價值觀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思想基礎。畢業生要客觀地分析自己,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思想;重視社會實習和社團經歷,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適當降低期望值,考慮到中西部或者基層地區就業;以積極心態面對待就業競爭;夯實知識基礎,拓寬擇業視野,提高綜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積極利用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和具體措施;在就業過程中注意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以便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5結語
大學生就業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最根本的途徑是通過轉變和發展經濟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和大學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國家4萬億經濟有計劃的刺激下,我國經濟已成世界經濟復蘇的領跑者,我國就業情況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是可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解決的。
參考文獻:
[1]原春琳.金融危機對碩士沖擊最大[N].青年時訊,2009-11-13.
[2]曹洪軍.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與危機應對[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9(3):7-9.
[3]陳延童等.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海峽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