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東
創新的思維方式是發散、聯想式的,并且它要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段表達出來,那么究竟怎樣理解“創新”這個概念呢?究竟什么是創新設計呢?“新”的概念,應當是過去沒有的、劃時代的、或新鮮的、新奇的。實質上,創造新意是創新設計的精髓所在。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方式的一種,一個好的創意設計的產生,也就是思維方式的創造性的改變、翻新。我們可以遵循一系列的方法來完成對我們創造性思維束縛的改造,進而通過這種改造來激發和完善我們設計中的創意。對于“創新”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例子來對它有個感性的認識:某鞋廠的兩個銷售員,到某地方去考察銷售市場,結果他們到那里發現,整個村莊非常窮,村民都光著腳。你如果是這個鞋廠的銷售員,你會怎么想呢?結果其中一個大失所望的回去了,對他的老板說“唉,那里沒有人買鞋穿,人人都光著腳。”而另一個銷售員卻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欣喜若狂的對他的老板說“太好了,那里人沒有鞋穿,好多人需要買鞋!”同樣是一樣的市場,一樣的消費人群,而截然相反的兩種思維方式導致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以至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這例子從不同角度的思維方式揭示了創造性思維所產生的不同結果,說明了創造性思維在同一條件下所產生的不同的影響力。同樣的題目或條件,換個角度去思考,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如此,在設計中把握不同的思維方式,探尋產生創新思維的方法,是我們所要研究和闡述的問題。
1設計中的“預期”
在設計中,由于有一定的模式可尋,加之又有對設計理論化、系統化的闡述,所以導致設計思維方式的相對模式化,如遵循一定的美學理論,構成的規律等等。當然這些是設計的基礎,是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規律,但它決不是設計的歸宿,設計的精髓是創新。所以不要把這些規范化、模式化的理論當成設計要追尋的目標。這些成型成文的理論或是實例都是在設計思維的探索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歸納總結,它有著一定的積極的成果,可以看成是對設計領域探索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的經驗,但決不能把它的價值等同于在設計領域中起著引導開發創造性思維作用的思考方法。由于設計理論規范的存在,導致了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在設計過程中常遵循一種固有的模式。如在室內設計中對各個界面的處理,室內經常運用的裝飾材料等等,我們好象無法突破這些限制,一次次的重復乃至大批量的調用已有的設計成果或經驗。加之信息時代的計算機技術在設計領域的開發和運用,使室內設計師大量的重復使用已經建立好的模型或是裝載好的圖片,以拼裝的方式來完成設計,來完成日趨產品化的、迎合大眾慣性思維的室內設計任務。打破這種慣性思維,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開發創新思維,是我們要首先認識的問題。由此可見,人的慣性思維在思維方式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人們習慣把自己的經驗或是常規的思維當做認識或是判斷事物的基本準則。也就是說,人們常把事物或事物的發展憑借自己的經驗想象成與自己所預料的結果是一致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期”。然而創新思維的產生卻非如此,它常常是反“預期”的,是與常理相悖的。從思維上突破這種“預期”,是開發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問題。
2設計中的心理因素
創造性思維的產生不僅是單獨針對設計方法或者技巧而言的,它也同時包括設計過程中對人的心理的把握。一個設計作品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設計的本身,看它是否有著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還有就是設計要符合設計委托人的意愿或心理。也就是說,設計要滿足甲方的要求,既兼顧了甲方各個方面的要求,又盡可能的把自己獨到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這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設計甲方的要求或是限制很多,比如資金、期限等等,但設計師不應受到單一方面的影響而泯滅創造性設計思維的運用。相反,更應該利用這一方法,來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委托人或單位(以下稱為甲方)對設計都有一個預期的結果。一方面,他們希望設計形成有著大眾化的、他們頭腦中固有的模式的結果,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在設計中有著別具一格的創新理念。如何才能解決這一矛盾?當然,一個好的設計是二者兼顧的,好的設計不但能被少數藝術家或設計師們認同,它同時也能為普通老百姓所認可。拋開設計本身的諸多概念,單從如何考慮利用人的“預期”來處理這一矛盾。而設計師為了能夠取得甲方經理對設計的認同,常常絞盡腦汁。講一個以往在設計過程中的實例,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早些時候做設計表現的時候往往是用手繪效果圖來展示設計意圖和設計預想的效果。手繪效果圖不像現在的電腦表現圖,它比較費時、費力,如果達不到甲方的要求或需要局部修改時,還得完全重新繪制,相當的麻煩。當時繪制的是一個區域規劃的場景的效果表現圖。繪制的時候,就預留了其中一部分的線稿,沒有上顏色。到給甲方委托人審閱的時候,甲方經過一番仔細的揣摩后,突然若有所得的驚喜的發現了這個存在的問題。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也就是說,甲方在指出圖面的缺欠之后基本認同了這個設計方案,并提出了修改的要求。在實際的設計任務中,甲方的委托人充當的不是專業的評審角色,而是接受者的一方。他們既依賴設計者,又有著自己的一些經驗性的或是預期的意見或看法,并希望能夠充當決策者的角色。同時更希望借助這些經驗和權力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滿足自己的參與決策的心理。所以,我們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合理的應用這一心理來完成復雜多變的設計任務。有目的的預留設計中的缺陷,是設計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3設計中的逆向思維方式
在思維方式中,逆向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考方式。我們都知道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他巧借豆和豆萁的關系來諷喻兄弟互殘的行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郭沫若老先生卻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而做成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借此來贊揚豆萁甘愿做燃料,燃燒自己,犧牲自己的精神。由對豆萁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訓斥態度轉化成為“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的贊揚的態度。兩首詩的前句雖字面文字相同,卻隱含著不同的意思。前一首詩的“豆在釜中泣”,泣的是手足相殘害,后一首泣的是手足情深,舍生取義的行為。一個是悲戚,另一個是感激。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不同的理解,這往往是能夠產生創新思維的最基本的思路。逆向的思維方式以反向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生活中的場景或是現象,從而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在室內設計中,我們可以有目的的靈活的應用設計中的逆向手法。比如說,把一些常用的裝飾材料的應用地點換位思考,然后根據實際的應用條件和材料的固有屬性來科學的合理的組織和搭配,以取得耳目一新的設計效果。當然這種設計的處理和對材料的搭配不是主觀臆造的,它需要與設計的處理手法相一致,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如利用室外常用的遮陽板來代替陽臺的窗簾,它不但處理光線的能力強,價格也低廉,而且又可以免去長期拆洗的麻煩,這樣在室內設計中應用室外常用的裝飾材料,一定會給人別具一格的感受。還有其他的好多設計中利用替換裝飾材料的位置手法的例子,如利用實木地板包門窗口,做暖氣罩等。
在設計中不循規蹈矩的應用材料或常用的設計手法,是逆向思維的思考的出發點。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在設計中對材料的熟練掌握以至于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通過這種思考方式的轉變,可以對創新設計的方法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