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必忠

1設計與設計產業的發展
“設計”這個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純粹觀念的角度,認為設計是一種改造客觀世界的構思和想法,二是從學科發展演變的角度出發,認為設計是一種行業性的稱呼。按照第一種觀點,設計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石器時代,甚至可以說設計的出現是人類產生的標志。按照第二種說法,則設計只能是指工業革命之后圍繞機器化生產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
工業時代的設計指的是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后的設計,以瓦特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制造工藝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時代的設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跟隨科學技術的變革,加深對機械語言的理解,形成了很多次影響整個社會的設計運動以及眾多的不同風格的設計流派,這些運動、流派和在一起就形成了現代主義設計潮流,對后世設計產生重要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平面設計、建筑及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現代設計體系。工業時代的設計產業是發達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巴黎米蘭的時裝設計,意大利汽車設計、德國、英國的工業設計、日本的平面和產品設計已成為國家標志,成為全球設計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的核心是獨具魅力的設計。
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后,新興的信息產業迅速崛起,工業的格局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訊等產業形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力軍,開始取代鋼鐵、汽車、石油化工、機械等傳統產業的優勢地位。蘋果、Google、英特爾、摩托羅拉、微軟、IBM、惠普、美國在線、亞馬遜、思科等IT業的巨頭如日中天。由此設計的方向也開始了戰略性的轉移,由傳統的工業產品轉向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新的設計載體和設計門類,虛擬空間和非物質設計催生了信息設計、交互設計等新設計領域。以動畫、游戲、互動展覽、互聯網媒體等為核心的數字內容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一批新的獨立設計事務所在知識結構、服務領域還是設計手段上都與傳統的事務所大不相同,由于它們緊緊把握住了信息時代的脈博,設計業務迅速擴展,在工業界建立了良好的聲譽,被美國商業周刊稱為美國工業新一代的英雄。這些新型的設計咨詢公司不再以著名的設計師為招牌,而是以帶有“設計”字眼的名稱來命名,強調了設計是一項團隊活動而不是個人的工作,例如美國紐約的SmartDesign、芝加哥的DesignLogic、加州的LunarDesign以及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奇巴(ZIBA)設計公司等。
與傳統的工業設計事務所以提供工業產品的外觀設計為主不同,新型的設計公司能夠向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它們不僅能提供產品的外形設計和工程設計,也能提供市場研究、消費者調查、人機學研究、公關策劃甚至企業網站設計與維護等諸方面的服務,并具有全球性活動的能力。工業設計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企業管理上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設在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削減,轉而采用社會合作的方式,既減少開支,也能更廣泛地尋求社會上專業資源的合作。由于企業對設計提出了更廣泛的需求,設計公司的人員構成不僅限于設計人員,而是多專業人員的合作。
2當代設計行業的構成特點及產業規律
2.1設計服務無處不在
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差別在于其產品是軟性的設計服務,是以創意和知識為核心的服務產業。形成獨立的設計行業源于社會化大生產下的社會分工,其服務內容覆蓋制造、建筑、商貿、運輸、傳媒、出版、信息等眾多產業,為提升產品附加值提供“生產性服務”。設計著重解決的問題是人和產品之間的關系問題,從功能、使用性能到情感體驗。好設計包括創新、符合用戶和企業雙方的利益、戰略價值和可實施性,能有效地提高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成為相似技術條件下企業成功的秘密武器。從汽車、家電到辦公用具,無不體現著設計的智慧和創造。影視、動畫、游戲等數字內容生產服務于精神文化消費;建筑設計為我們創造了更多人性化、亦莊亦諧的生活空間;更多的設計人員在后臺默默無聞的奉獻。設計主要服務的行業如表1所示。
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創意產業包括整個設計業,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設計業方面只包括“工藝美術設計服務、美術圖案設計服務、展臺設計服務,其他與文化有關的設計服務”,而不包括“工業設計服務、包裝裝潢設計服務、模型設計服務、其他專業設計服務”。這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的設計觀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差異,從整個產業發展狀況看,我們在這方面落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
2.2設計與商業共生
設計是商業的一部分,設計創造品牌,沒有設計就沒有真正的品牌。在商業社會,品牌是國家形象和競爭的基礎,設計創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品牌,提升企業競爭力。商業和藝術是設計的兩個重要屬性,缺一不可。設計的商業屬性并不意味著設計只重視商業利益,一些設計為人服務但并不一定創造商業價值。蘋果公司應該是最商業的,但蘋果產品提高了使用者的生活品質,其獨特設計的魅力、成就了蘋果商業帝國。設計創造獨特的品牌識別,從產品功能、審美到使用體驗、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消費者企業認知,設計幫助投資者或企業經營者創造更多的商業附加值。由于中國加工型工業的特點,企業更多地從事按單加工、來料加工等產業鏈下游工作,常常忽略設計的作用和存在。以至中國制造廣為人知,但中國產品的國際地位仍然很低,國際知名品牌屈指可數。伴隨著自主品牌的逐漸崛起,設計在商業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步浮現出來。
設計為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服務,但設計不能脫離商業,沒有經營就沒有更有創造力的設計。設計教育不應回避設計的商業屬性,否認商業與藝術之間的聯系。
2.3設計是團隊活動
今天,設計師在設計活動中要面對愈來愈復雜的問題,僅靠個體無法勝任,依靠多面手的時代已成過去。在絕大部分設計機構中以設計團隊取代個人設計師成為設計行業的主體已成必然趨勢。成功作品都是基于其背后優秀的設計團隊以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共同協作完成的。盡管真正完整的設計團隊管理學科依然沒有建立,但團隊設計在世界設計領域的設計行為卻高速發展。職業的設計團隊向客戶提供從市場調查、設計方案創意、工程結構設計模型制作到設計實施等不同階段的專業化系統設計服務。設計團隊的規模和人員構成根據設計任務的性質不同有所差異。一個優秀設計團隊中必須根據設計任務的要求來召集設計師。設計師根據各自能力和特長,按設計任務的需求,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同一個設計師在設計不同階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2.4設計師是具備綜合的知識和專項技能的人
設計不僅僅局限在藝術表現,多數情況下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設計師要具備創造的激情、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科學素養、不懈的追求、良好的審美能力和責任心。設計師的知識結構屬于通才型,需要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多學科的應用性質有所了解,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擅長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具備處理設計中各種復雜因素的綜合能力,完成功能與審美體驗統一的創造性的活動。此外,設計師還要擅于和客戶溝通,了解用戶的心理和需要,了解商業和市場的需要。從小學到大學,現有的教育體系和訓練體系,更傾向于單一知識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優秀的設計師擅于與不同學科的專家攜手合作,適度、適時、適場合地表達對問題的理解、限定,具備組織、協調、評價和決策的能力。
2.5設計的核心是創新
創意產業的核心在設計,設計的核心是創新,持續創新是設計的重要特征。設計為人類創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和創新。設計的創新不僅停留在新技術、新功能上,更包括審美以及用戶情感體驗。創意產業經營的內容是物質的商品或非物質的服務,多是非物理虛擬產品,無論是音樂、影視、動畫、還是各種類型的設計服務,無一不是以人的創造性勞動為標準。設計的創新價值涉及情感、審美、交互等諸多因素,不宜用精確的技術指標、經濟指標等參數量化,因此創新附加值經常得不到社會認同。用傳統的針對實體的以功能指標為基礎的量化評價體系來評價創新顯然是不恰當的,不能充分反映行業的特點和其應有的價值。借鑒設計評論、文化評論等模糊評價體系來對設計進行評價,有助于正確反映創新的價值,引導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2.6設計企業不以規模論英雄
設計企業與傳統制造業不同,傳統制造業的特征是批量生產,而設計企業的產品是個性化的創造,無論是音樂、影視還是設計。設計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需要,決定了設計企業的規模。設計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有助于創新、有助于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企業規模小,行政干預較少,員工之間交流和溝通更充分,有利于新思想的產生和發展。設計企業規模小,核心成員的志趣和個人能力決定了設計的品質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業務的來源、服務的領域和設計的品質、服務價格無不與之相關。往往某個核心成員就是某個領域設計的旗幟,其主導的理念在一個時期會成為企業成員所不懈追求的設計理想。企業更注重分工、合作,每個企業都具有各自業務領域的專長,能提供某一專業領域的設計服務。對復雜系統的設計,通常會有提供核心創意的顧問和策劃型設計企業完成總體方案設計,根據需要將不同的分項設計交由不同的制作公司完成,既提升了設計的品質和效率,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設計企業經營的效益在絕對數量上與能源、金融、制造業等傳統產業不能相提并論,由于設計的特殊性,企業自身所創造的價值的絕對值并不高。但算上設計服務相關產業后的收益,則非常可觀。蘋果的市值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據國外統計,在設計上每投入1元的投入產出比為1:10。設計企業的人均產值遠高于傳統產業,相比之下,國內由于對設計的認知不足,加上不利的知識產權環境,設計的價值遠未得到合理體現。設計企業的經營不同于傳統商業和服務業,通常情況下,經營業務人員數量并不需要很多。以動畫公司為例,經常是一兩個業務人員接下的業務就能使幾百人生產能力飽和。因此,創意產業經營人員數量需求遠不如傳統貿易和零售業,這也是創意產業經營特點之一。
綜上所述,設計產業在我國仍是一個尚未成熟的朝陽產業,認識和了解這個產業的特點和經營規律,對發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中國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設計將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浩.淺談設計師的素質與能力培養[J].科教文匯,2008(36).
[2]劉軼.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現代傳播,2007(1).
[3]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李明甫.職業教育:經濟發展的柱石——德國盛產高技能人才的秘訣[J].中國勞動,2005(8).
[5]陳黎明,李丹.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博士專訪:德國職業教育在中國還不具備可移植性[C].新華社,2007.
[6]匡瑛,石偉平.論社會文化傳統對世界各國高職模式選擇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第33期(總第529期).
[7]王通訊.學者稱中國陷“學而優則仕”困局社會價值觀扭曲[N].光明日報,2011-08-24.
[8]于國珍.儒學傳統文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4).
[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1997.
[10]張振鵬,王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發展問題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
[11]袁勤儉.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的演化[J].統計與資訊理論壇.2004(1):26,29.
[12]國際標準行業分類(ISICRev4.0)修訂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