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摘要:布萊希特是20世紀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他的劇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萊希特創立并置換了敘事戲劇,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應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布萊希特的戲劇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布萊希特;“敘事劇”理論;戲劇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是德國劇作家、詩人、戲劇理論家、導演。早在中學時期他就開始創作詩歌,這時對戲劇發生興趣,寫出了最早的劇本《巴爾》和《黑夜鼓聲》,后者獲克萊斯特獎。接著被聘為慕尼黑小劇院戲劇顧問兼導演。1924年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之邀去柏林任德意志劇院戲劇顧問。1926年入柏林馬克思主義工人學校,結合創作實踐系統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學說。1927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家庭格言》。他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沒有參加共產黨。1933年納粹黨上臺后,布萊希特被迫流亡國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斗爭。先在丹麥住了六年,其間曾去蘇聯與福伊希特萬格、布萊德爾共同出版文學雜志《言論》。1939—1940年住在瑞典和芬蘭,1941年去美國。1947年底回到歐洲,次年定居東柏林,和妻子海倫娜·魏格爾一起創建和領導“柏林劇團”,親任導演,實踐自己的戲劇理論,直至逝世。
布萊希特的初期創作以詩歌為主,先后共寫有一千五百首詩歌。布萊希特的主要成就在戲劇方面,他一生寫了近五十部多幕劇和短劇。流亡前的重要劇作有《人就是人》、《三角錢歌劇》、《例外與常規》、《措施》、《母親》等。這些戲劇富有辯證法,有明顯的教育意義,稱之謂“教育劇”。流亡期間,他的思想和藝術更加成熟,進入“敘事劇”創作階段,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劇本,《阿爾圖羅·魏的有限發跡》、《高加索灰闌記》等。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重要劇作有《公社的日子》、《杜蘭朵》。他的戲劇如按題材和形式區分,主要有大眾戲劇、寓意劇和歷史劇三種類型,此外,尚有一小部分傳統戲劇。
布萊希特在戲劇上的重要貢獻是創立了“敘事劇”理論。他的戲劇美學思想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敘事劇”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戲劇必須起教育作用,不僅解釋世界,更應起改造世界的作用。其藝術方法的核心是“間離效果”(一譯“陌生化效果”)。這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因此它偏重于訴諸觀眾的理性,讓他們在觀看與思考中判斷劇情的是非曲直,得出自己的結論。與之相適應的是戲劇情節故意夸大,矛盾沖突復雜,舞臺設計和道具別開生面,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劇中加入敘事人、定場詩、舞蹈、歌唱等。布萊希特要求導演讓演員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同樣,布萊希特也給觀眾在思考上及美學欣賞上以最大限度的主觀能動性,并通過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作品達到更高的美感教育作用。這是一種同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以情動人”對立的戲劇理論。他的重要理論著作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戲劇小工具篇》、《戲劇論著》等,還有許多對劇本的導演分析。
《伽利略傳》是布萊希特最重要的劇本之一。這是一出歷史哲理劇,以17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事跡為題材,把歷史的經驗教訓和20世紀的現實斗爭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哲理性的主題思想。劇情如下:故事發生在17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教授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了許多天文現象,證實了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地球中心說”。這一發現客觀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為了科學研究和較高的收入,他搬到了佛羅倫薩,當了大公爵的宮庭數學家。不過在這里沒有人相信他的發現,也不愿看一眼他的望遠鏡,還是堅持地心說,他只得帶了科研成果到羅馬,在一次假面舞會上,羅馬的大主教兇狠地向他宣告:教會否定了哥白尼的學說,并不準伽利略繼續從事研究。他被迫沉默了八年。后來新教皇登基,他鼓起勇氣,繼續在“禁區”進行研究。經過十年努力,他的學說已廣為傳播。伽利略在威脅和壓力下公開宣布收回自己的學說。但仍被判處終身監禁。他被軟禁在一所農舍里,只有他的女兒陪伴著他。一天,他的學生安德利阿來看望他,才知道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學說,而是在偷偷寫下科學著作《對話錄》。這一著作后來由這個學生帶出意大利國境,傳播到全世界。伽利略始終相信一個新時代已經破曉。這部敘事劇從多側面塑造了伽利略的形象。他有偉大的一面,又有軟弱的一面,更有普通人的欲念和缺點。通過他的一生幾個重要片斷,表現了新舊社會交替時刻,真理與謬誤、科學與愚昧、變革與反動之間存在著的生死搏斗,啟迪人們去思考許多問題。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是布萊希特敘事劇理論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戲劇舞臺上享有盛譽,為許多劇院的保留劇目。這是一部根據17世紀德國作家格里美爾豪森的小說《女騙子和流浪者大膽媽媽》編寫的歷史劇,以德國三十戰爭為背景,描寫一個綽號大膽媽媽的隨軍商販的故事。大膽媽媽名叫安娜·菲爾琳,她帶著二個兒子和一個啞巴女兒靠隨軍叫賣日用雜貨,妄想發戰爭財。結果一子一女死于戰禍,另一個兒子帶上手銬成了罪犯。戰爭帶給她的只是災難,但她執迷不悟,依然拉著大篷車,孤單一人在戰爭中繼續她的營生。這個劇本通過開場和終場的鮮明對比,告訴觀眾:小人物想靠戰爭發財是不會成功的,戰爭只會給他們帶來災難而不是財富。意在提醒德國人民要起來與希特勒法西斯主義作斗爭,同時也向對希特勒抱幻想的西方國家敲響警鐘,要求人們認清迫在眉睫的戰爭危險。全劇至終大膽媽媽沒有覺醒,但觀眾卻更加覺醒,受到教育。
布萊希特的劇本《四川好人》創作于1939—1941年流亡瑞典和芬蘭時期,1943年首演。這是一出著名的寓意劇,描寫四川好人欲行善而不得的故事。劇本開始,天上三位神仙下凡尋找好人,發現中國四川的貧苦而心地善良的妓女沈黛,就給了她一大筆錢,讓她開一家小煙店維持生活,不必再去賣身。但沈黛開了煙店后,許多乞丐和親戚向她借錢,并在她那兒吃喝。她的小店幾乎倒閉。這時,沈黛還救了一個叫宋的失業飛行員,并且與他相愛。但宋也對她詐騙。沈黛沒有辦法,便化裝成一個男人,自稱是表兄瑞達。“他”整頓煙店,并用簡陋的工棚辦起了煙廠,強迫大家(包括宋)在廠里勞動。瑞達冷酷無情,剝削工人,因此,許多人想念慈善的沈黛。
“陌生化”是布萊希特戲劇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與他導演藝術中現實主義手法差不多,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了消極的解釋,部分的原因仍然是布萊希特太急于打倒他的論敵了。人們通常賦予了“陌生化”以諸如破壞感受力,破壞緊張氣氛,破壞激情等等意義,仿佛它真的為了消滅什么,是某一個狂熱的說教者蓄意要使藝術變得貧乏似的。事實上,上述所有一切都正好象舞臺設計造成的幻覺一樣不是被破除,而只是被限制—通過把它們擺在其對立面旁邊的辦法來限制。總的結果是從正面豐富了戲劇的內涵,甚至豐富了感情的內涵。
布萊希特無疑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戲劇理論家之一。他建立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的努力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廖可兌.西方戲劇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2]周憲.布萊希特戲劇的內在矛盾及其反思[J].戲劇藝術,1997(3).
[3]王曉華.對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重新評價[J].外國文學評論,1996(1).